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 赵建华在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初中语文教学需要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变化,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内涵及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措施,以期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初中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
语文核心素养主要是针对语文学科,从中凝练出学生应该具备的关键性素养,并对学生展开有效培养,这样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进步。结合实际来看,初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语言构建与应用。这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实际上包含了很多的内容,如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语文技巧的掌握,以及对语文知识和技巧的运用等。只有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技巧,学生的语言建构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2.思维发展和提升。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很高的要求。如在阅读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文本进行逻辑推理,分析文本内涵以及其中的一些深层次关系。
3.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课堂教学包含了一定的美学内涵。对于一篇文章来讲,其可能涉及文字美、人物美、情感美等不同的美学内涵。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性语文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够自行发掘出文本中的美学内涵。不仅如此,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创造美,通过文字表达一定的美学思想和内涵。
4.文化理解和传承。文字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尤其是语文学科中,会涉及很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古诗词、小说、戏剧、神话、传说等,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理解,并且培养其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效果不佳,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忽视学生语言能力发展。语言能力是语言学科的核心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然而,从目前初中语文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重视不够,这就导致初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普遍不高。
2.忽视学生思维发展。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语文思维。如,在语文阅读中需要具备逻辑推理、分析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在写作中需要具备想象联想、发散思维等方面的思维能力。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只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并未针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训练,导致学生思维水平欠佳。
3.学生审美能力水平较低。语文教学的开展需要注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透过文字,了解其中包含的美学内涵,如语言美、人物美等。然而,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未将审美能力培养融入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4.对传统文化缺少融入。初中语文教学还需要对学生的文化认同素养进行培养,尤其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下,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导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面临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融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融入不足,导致学生的文化认同率较低。
三、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措施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作为语文教师,应对此形成有效认识,然后从当前教学实际出发,将核心素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对学生实现有效的培养,推动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1.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生语言构建应用能力。语言构建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基础知识教学切入,也就是要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并且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进行逐步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引入课堂,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总结归纳所学的语文知识,形成知识体系,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该部分知识形成整体把握,从而加强积累。此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运用,提高其语言应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立足情景模拟、角色表演等形式,融入阅读、口语交际等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提高语言能力。
2.关注学生思维培养,促进其思维发展提升。除了做好基本的语文知识教学之外,教师还需要让教学活动上升到思维培养的高度,对学生的思维有效培养,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断提升。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针对一篇课文设定一个主题,让学生从课文中从头到尾找出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字词句,并且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将这些字词句排列组合,构建成一个整体形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能得到有效发展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一个具有悬念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进行推理,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效果。
3.做好语文阅读审美鉴赏与创造美的实践。审美鉴赏是语文教学应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文本,并不仅仅是了解其字面意思,还需要把握文本深层次的美学内涵,如其中的人物、情感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做好阅读审美鉴赏,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感受课文的魅力。首先,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从字词句出发,分析其中使用到的语文技巧,让学生对文字美形成一定认识。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将描写的人物客观呈现出来,让学生对相关人物形成立体化的具象认识,领略人物美。最后,教师要让学生深入挖掘相关人物的行为事迹和思想品质,剖析其中的情感美。此外,教师除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欣赏美,还需要引导学生创造美,可以立足写作、绘画等方式,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表达形式,将自身的阅读体会,或是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基于二次创作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达到创造美的实践效果。
4.拓展传统文化,加深学生的认知与文化认同。语文课堂应发挥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传统文化经典实现拓展。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经典诵读活动,将一些国学经典导入课堂,组织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对这些传统经典文化形成有效的认知掌握。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传统经典和现代文学进行对比,从写作技巧、思想内涵等多角度立体化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传承,抓住其中的内涵,从而形成文化认同。这样就可以推动学生这方面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此外,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一些新的文化形式进行对比,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引导学生对文化发展变化形成认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教育趋势。对于语文教师来讲,需要切实把握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将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从语言构建、语文思维、审美鉴赏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方面来创新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刘堡中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