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华学历生学术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张博
[摘 要] 学术汉语写作能力低下是提升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认为,当前书面语、议论文、学术汉语和学术文献阅读教学的不足,是来华学历生学术汉语写作能力低下的重要致因,为此,提出学术汉语写作能力培养的“四过渡”策略:教材文本的语体由口语向书面语过渡;基础写作的文体由侧重记叙说明向侧重议论过渡;学术写作教学由学术汉语教学向写作技巧教学过渡;学术训练项目由文献阅读评析向学术写作过渡。强调学术写作能力的养成提升,没有捷径可走,必须经过全方位渐进式地长期培养,才能取得远利长效。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2-0001-08
近年来,来华学历生的比重不断提高,2020—2021学年,我国在册国际学生中学历生占比已达76%,比2012年提高35个百分点①。高等教育中本科、硕士、博士等学历生与短期交换或短期进修等非学历生不同,通常要求使用中文撰写学位论文②。然而,经过少则四年(本科)、多则六七年(本、硕连读)甚或十年(本、硕、博连读)的在华专业学习,进入论文写作阶段后,学生学术汉语水平和论文写作能力低下是指导教师的普遍感受;一些实证研究也从不同侧面发现国际学生的学术语言与汉语母语者学术语言的差距(汲传波,2016;莫丹,2016;亓海峰等,2022)。如何培养来华学历生的学术汉语写作能力?我们认为,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应当科学规划,及早着手,多向用力,循序渐进。本着这样的培养理念,针对当前书面语、议论文、学术汉语和学术文献阅读教学的不足及其弊端,本文尝试提出学术汉语写作能力培养的“四过渡”策略,即:教材文本的语体由口语向书面语过渡;基础写作的文体由侧重记叙说明向侧重议论过渡;学术写作教学由学术汉语教学向写作技巧教学过渡;学术训练项目由文献阅读评析向学术写作过渡。
1. 教材文本的语体:口语 → 书面语
第二语言学习者书面语和学术论文的口语化现象是一个普遍性问题(文秋芳等,2003;汲传波、刘芳芳,2015;汲传波,2017;马明艳,2017;张博,2022等)。有调查研究表明,“留学生论文写作中的最大问题是书面语言表达障碍。最突出的是缺乏论文语体意识。”(张幼冬,2017)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汉语第二语言教学一直较为重视培养口语交际能力。从语言技能类课程设置来看,“接近90%的高校从初级到高级全部安排了口语课”(刘荣等,2013),而听力、阅读、写作等其他语言技能课远没有口语课受重视。这使学生有较多机会学习口语表达,更易形成口语语感。其二,教材中缺乏典型的书面语文本,即便是中高级综合课教材的语料也基本属于中性语体,“因为语料在进入教材前多被改写,一些书面色彩较为浓厚的语言结构都被中性语体结构代替了。”(韩莹,2008)
强化口语输入而书面语输入匮乏甚至缺失,使学习者缺乏对书面语语体风格的感知,难免将口语的语体风格迁移到学术论文中。例如,笔者的一名外籍博士研究生,曾是汉语桥比赛的优胜选手,汉语不可谓不好,但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却经常使用口语化表达。如:
禁忌语和委婉语具有变异性,这一点同成语等的稳固性刚好相反。(正)
不管阿拉伯语还是汉语,“死亡”的许多委婉语都是借助隐喻造成的,而且设喻的模式也几乎一模一样。(不论、完全相同)
汉阿委婉语的对比研究对推进中阿语言交流有帮助,……也对促进中阿文化的交流和融通有好处。(有助于、有益于)
通过读委婉语的书和在网上搜这个方面的论文及通过在日程生活中跟朋友聊的时候,我会问他们关于这个方面的知识等等。(通过研读委婉语著作和网上检索委婉语方面的论文收集委婉语材料,并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跟朋友交流,向他们请教关于委婉语方面的知识。)
国际学生学术汉语写作中的口语化倾向提示我们,没有书面语输入,自然就没有书面语输出。例如,口语中大量使用“把”字句表示处置,而书面语中则倾向用“将”①:
课题组将“尊重”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归纳为5个方面。
将树龄为80年的树木列为古树名木后续资源。
该操作将探针经病人背部小切口插到椎间盘中。
企业的负债如果太高,可以思考是否先将与日常业务无关的资产卖出,偿还债务。
这样的句式不论是在口语教材的会话中还是综合课的课文中都很难出现,学习者在表示处置义时自然要起用“把”字句,这势必会淡化学术论文的书面语色彩。
有鉴于此,应当注重教材文本的语体由口语向书面语过渡,在中高级阶段综合课、阅读课及听力课等教材中逐渐增加语料真实的书面语文本,强化书面语输入,使学生更多习得书面语词汇、惯用表达和句式,更多受到正式、规范、庄典的语体风格熏染,尽早感知并内化书面语的风格特征,形成书面语语感。
2. 基础写作的文体:记叙说明 → 议论
议论文是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不论遣词用句,还是谋篇布局,都比记叙文、散文及说明文更具学术文本的文体特征。然而,来华留学生中、高级汉语综合课或精读课教材中选收的议论文普遍偏少。以“被众多对外汉语教学机构所认可和使用”的《博雅汉语》《成功之路》《发展汉语》(程勇等,2023)为例,议论文在其中、高级教材主课文中所占比重都很低,统计数据见下页表1。
可以看出,议论文在上列中高级教材中的分布有两个特点:一是普遍较少,三种教材中议论文平均占比均未超过15%;二是递增不匀,虽说总体上高阶教材中的议论文多于中阶教材,但在同学段教材内部,有议论文由多到少的逆增长。中高级汉语学习者缺乏充分的不断强化的议论文输入,势必会限制他们对议论文文体特征和语言特征的内化吸收。
从输出端来看,基础汉语写作教学比较重视记叙文、散文、说明文的写作训练,学习者写的最多的是记人、记事及说明类作文,例如,我的家人/好朋友/汉语老师、难忘的一天/一件事/一次旅行/经历、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一本书/一项运动/一个节日/一位名人/一处名胜等都是常见的写作任务。相比之下,议论文的写作训练则较为匮乏,学习者很少有机会写作分析事理、论证观点主张的议论文。基础汉语写作教学之所以对议论文不够重视,这或许与写作能力标准的文体导向及写作考试的文体取向有关。
据教育部《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2018]50号),“以中文为专业教学语言的学科、专业中,来华留学生应当能够顺利使用中文完成本学科、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并具备使用中文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能力;毕业时中文能力应当达到《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水平。”《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所要求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为:
“五级”是《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的最高等级。其所描述的“汉语书面表达能力”基本限于撰写工作文件和一般性文章,即便涉及“抽象性话题”,也只要求能够“描述、阐释或说明”,没有提到“议论”“评论”或“论证”等写作能力;在“任务举例”中也没有出现议论文写作任务。
《国际汉语能力标准》五级对应的是新HSK五级和六级(见《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前言”)。作为新HSK最高等级的六级考试,其写作①考试的题型是缩写。用于缩写的原文都是记叙文,且要求“只需复述文章内容,不需加入自己的观点”②,因此,所缩写的短文依然是记叙文。新HSK写作考试不涉议论文写作,这与托福、雅思等英语水平考试写作部分的文体取向迥然不同。托福考试的写作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以阅读和听力为基础的综合写作。考生首先需要阅读一篇学术演讲,阅读时间3分钟;然后文章隐去,考生听一段大约1分半钟的演讲。听后针对阅读和演讲中的观点,总结并说明演讲内容与阅读材料中观点的关系,完成一篇150~225个单词的作文。第二部分是独立写作。考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陈述、解释并支持对待某一问题的某个看法,完成一篇300个左右单词的作文。①雅思写作要求完成两项任务:任务一要求对所呈现图表中的信息进行描述、总结与解释(150词);任务二要求对某一观点、论证或议题进行回应(250词)。(肖巍、辜向东,2022)从文体的角度看,托福和雅思写作试题的文体高度一致,都是前一部分侧重说明,后一部分侧重议论。其中,议论短文要求的字数更多,分值也更高,表明两种考试的写作题更重视考核考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而新HSK六级的记叙文缩写题型完全无法检测考生阐述观点、发表议论的能力。这种衷情记叙文、轻忽议论文的文体取向不仅影响了新HSK测试高水平考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性,而且还可能对来华学历生汉语写作教学产生消极的反拨效应,成为基础写作教学中文体考量与布局的“指挥棒”,导致议论文写作被忽视、被边缘化。
忽视议论文写作教学,会使学生难以学到如何提出观点、界定概念、组织论据、分析归纳、判断推理、逻辑构建、质疑辩驳等,而这些正是学术论文写作中经常要用到的知识和技能。此外,疏于议论文写作训练,还可能导致学生议论文的语言面貌与母语者相比差距更大。亓海峰、廖建玲(2019)的实证研究发现,母语者记叙文的句子和T单位长度、复句比例均低于议论文,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通过HSK5级或6级考试的本科生的作文,却呈现与之相反的情况,即,记叙文的句子长度和复句比例显著高于议论文。即便经过9周的议论文训练,议论文二的句子长度、T单位长度、复句比例跟议论文一相比均无显著差异。这项研究表明,来华本科生议论文的句法复杂度反而不如记叙文,而且难以在短期内得到改观。
综合上述分析,目前来华学历生议论文写作能力低、语言面貌较差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需要制定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从加大议论文输入、调整写作能力标准的文体导向、改变高水平汉语写作测试的文体取向、改革基础写作教学等多方面协同用力,其中,改革基础写作教学应是最直接、最重要的任务。基础写作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在内容安排上压缩非议论文体的写作教学,适时由记叙、说明向议论过渡,强化对议论文写作的指导和训练。
基础写作的文体由侧重记叙、说明向侧重议论过渡是培养来华学历生学术写作能力的一项重要策略,有助于学生充分感知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学习如何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阐明观点,提出见解和主张,做到论点鲜明、论据确当、论证有力,从而为学术写作积累有用的论证方法和文体知识,提高逻辑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
3. 学术写作教学:学术汉语 → 写作技巧
我国来华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似乎较少开设学术汉语写作课程,北京语言大学“留学生现代汉语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框架(1978—1993)” 与1993年至今的“贯通四个年级的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框架”中,都没有学术汉语或学术写作之类的课程,只是前者在“语言实践课”中列有“毕业论文”,后者在四年级的专项技能课“学术实践活动”后括注“毕业论文”。②可见,该院是将撰写毕业论文作为教学实践活动来安排的。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从2015年至今一直开设论文写作课,课程教材《汉语国际教育论文写作教程》试用六次后已正式出版(钱旭菁等,2021),然而该课程和教材的教学对象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含来华留学硕士生),而不是本科生。
为培养来华学历生(尤其是汉语言专业本科生)的学术写作能力,建议有条件的院系可先后开设学术汉语和学术写作两类课程。学术汉语课还可细分为学术汉语词汇与语法、学术汉语修辞与风格等课程,这类课侧重于学术汉语的语言形式特征,如学术汉语词汇、常用句式、惯用表达、(句子或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手段、句类转换、修辞方式、语篇结构、标点符号及风格特征等。学术写作课还可分为普通学术写作和学科学术写作等课程,普通学术写作侧重于学术写作的基本过程和常用技巧、策略、规范等;学科学术写作侧重于特定学科(如汉语言文字学、医学、经济学)的学术写作模式、论文结构及范文分析等。条件有限的院系也应至少开设一门学术汉语写作课程。如果只开一门课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则应注意由学术汉语的语言知识向学术论文的写作技巧过渡。
目前,市面上有不少论文写作指导书①,有关论文写作的讲座也很多。内容多侧重写作技巧或写作要领,大多以论文要件为纲,讲授如何拟定论文题目、提取关键词、综述以往研究、说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安排章节结构、编制写作提纲、使用图表呈现数据、撰写引言和结语等等,最后往往还有关于论文修改、投稿或发表的指引,基本上属于写作学范畴的教学指导。作为写作指南和写作培训侧重写作技巧无可厚非,但从来华学历生学术写作类课程设置或内容安排来讲,如果太过重视写作技巧,逾越学术汉语直接进入学术写作,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目标追求。因为,语言是写作的工具,假设没有掌握丰富的学术词语、学术论文的常用句式及衔接连贯手段,即便熟谙写作技巧,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需要加强语言学范畴的学术汉语教学,使来华学生熟练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语言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