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标准》量词语法等级的解读、完善与应用研究

作者: 刘永静 胡宪丽

《等级标准》量词语法等级的解读、完善与应用研究 0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等级标准》;量词;解读;完善

[摘  要]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发布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本文将《等级标准》与近四十年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大纲与标准中的量词等级规范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等级标准》量词等级的两大特色,从量词与名词的选择关系与量词的内部分类等角度就《等级标准》的完善与应用展开讨论。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2-0040-08

“构建以汉语为中心、为主导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新框架、新体系,并在新形势下善加应用,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刘英林,2021)。《等级标准》“是汉语国际教育学科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顶层设计与基本建设,将为汉语作为非第一语言的学习、教学、测试、评估四个关键环节,提供最权威的参考与指导,具有多种用途和广泛适用性”(李亚男,2021)。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的词类特色,是汉语词类教学的重难点之一,在《等级标准》中有新的分类与研制方案。如将“时量补语”由《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996)中丙级(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与乙级(表示状态持续或经历的时间)一并重新分类为初等3级(数量补语4: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数量补语5:表示动作结束后到某个时间点的间隔时间)。同时,将量词分为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借用量词、量词重叠五个细目(金海月、应晨锦,2021)。本文将围绕《等级标准》语法等级中量词的解读与应用展开讨论,在深入梳理解读各类国际中文教育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就《等级标准》量词语法等级的特色、解读与完善及相关应用问题进行分析。

1. 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大纲与标准中的量词等级回顾(1988—2022)

近四十年来,国内相继出台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大纲与标准。1988年,《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是我国首部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教学大纲。1992年,《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对原有甲、乙、丙三级词进行修正和补充,建立了甲、乙、丙、丁四级汉字大纲。1996年,《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把汉语水平划分为初、中、高三等,与五级相配,语法分为甲、乙、丙、丁四级。2002年,国家汉办颁布《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与《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2007年,《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对语言能力进行总体描述。2009—2010年,《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分为三等六级。2010年,《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GF0015-2010)确立了汉语音节、汉字、词汇三要素并行的等级划分体系,包括分级音节表、分级汉字表和分级词汇表。2014年,《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策略与文化意识四个方面定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包含汉字表、词语表与语法分级表等。2015年,《HSK考试大纲》增加了语法、话题、任务大纲(王鸿滨,2021)。以上标准或大纲中既包括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也涵盖汉语水平考试大纲,汉语水平大纲的组成内容也不尽相同,本部分内容专就含有语法等级的汉语水平大纲或标准展开讨论(《国际汉语能力标准》《汉语国际教育用音节汉字词汇等级划分》不含语法等级部分),考试类(《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考试大纲》)、学历生类(《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与《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短期强化))大纲亦不在本研究范围之内。故最终确立如下四种大纲进行量词语法等级的比较研究。

1.1《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1988)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由《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词汇等级大纲》《语法等级大纲》《功能、意念等级大纲》与《文化等级大纲》五部分构成。由于时间和条件限制,前三部分分别完成三级,后两部分未及制定。《语法等级大纲》的量词等级内容如下:

甲级:名量词:个、位、本、件、种、斤、公斤、克、间、杯、棵、课、张、把、只、条、些、点儿;名量词重叠:个个、张张、条条、种种;动量词:次、遍、回、下儿、口。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只在语法等级的甲级涉及到量词等级,共涉及名量词18个、名量词重叠4个、动量词5个,量词语言点共27个。量词的分类主要分布在名量词、名量词重叠、动量词三类。

1.2《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1996)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的体系是三等四级五层次。三等指初等、中等、高等水平。四级指甲、乙、丙、丁四级语法。五层次指由语素、词类、词组、句子和句群五个层面构成。其中,量词等级在四个语法等级中均有体现。具体内容如下:

甲级:名量词:个、位、本、件、种、斤、公斤、克、间、棵、课、张、把、只、条、口、米、公尺;名量词重叠:个个、张张、条条、种种;动量词:次、遍、回、下、口。

乙级:名量词:包、袋、朵、份、届、颗、列、匹、项;动量词:趟、顿。

丙级:名量词:成、伙、丸、盏、串;动量词:番;动量词重叠:回回、次次、顿顿;借用量词:(一)桌子(书)、(一)屋子(人)。

丁级:名量词:栋、具、卡、枚、千瓦、重;复合量词:人次、架次。

本大纲量词语言点共57个。其中,甲级量词语言点共27个,包括名量词18个、名量词重叠4个、动量词5个。乙级量词语言点共11个,包括名量词9个、动量词2个。丙级量词语言点共11个,包括名量词5个、动量词1个、动量词重叠3个、借用量词2个。丁级量词语言点共8个,包括名量词6个、复合量词2个。可见,甲级到丁级的量词语言点总数呈递减趋势。量词的分类主要分布在名量词、名量词重叠、动量词、动量词重叠与借用量词。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试行)相比主要表现在量词数量与分类的差异。第一,量词语言点数量由27个大幅度增加到57个。第二,量词的分类在名量词、名量词重叠与动量词三类的基础上,增加了动量词重叠、借用量词与复合量词。

1.3《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2014)

《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的总目标是使学习者在学习汉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学习目的,培养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该大纲从目标、语言技能、语言知识、策略与文化能力五个方面对一级到六级课程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其中常用汉语语法分级表(一~六级)中的量词内容如下:

一级:个、名、本、口。

二级:名量词:件、条、块、张、斤;动量词:次、下。

三级:名量词:双、条、层、种、辆、位;重叠:个个、条条、次次。

四级:名量词:朵、份、棵、台、页、只;动量词:遍、趟、回。

五级:片、册、滴、顶、项、克、吨、幅、根、节、颗、粒、批、匹、阵、支。

六级:名量词:磅、串、栋、副、枚、束、艘、枝、株、幢、组、番;动量词:番。

本大纲量词语言点共58个。其中一级4个,二级7个,三级9个,四级9个,五级16个,六级13个。本大纲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甲级到丁级的量词语言点总数呈递减趋势,而本大纲从一级到六级,数量呈现递增趋势,并在五级、六级基本稳定下来。第二,从量词分类的分布上看,本大纲包括的量词分类有名量词、动量词、名量词重叠三类,而《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涵盖名量词、名量词重叠、动量词、动量词重叠与借用量词五种。需要说明的是量词“条”分别出现在二级与三级量词等级,所举示例分别为“两条裤子”与“一条河”。

1.4《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2021)

《等级标准》将学习者的中文水平从低到高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等。在每一等内部,根据水平差异各分为三级,即“三等九级”。其中语法等级大纲中的量词标准内容如下:

一级:名量词:杯、本、个、家、间、口、块、页。

二级:名量词:层、封、件、条、位;动量词:遍、次、场、回、下;时量词:分钟、年、天、周。

三级:名量词:把、行、架、群、束、双、台、张、支、只、种;动量词:顿、口、眼;量词重叠:家家、件件、条条、次次、回回、顿顿、天天、年年。

四级:名量词:打、袋、根、卷、棵、批;借用量词:名量词:碗、脸、手、屋子、桌子;借用动量词:刀、针。

五级:名量词:册、朵、幅、届、颗、匹、扇。

六级:名量词:餐、串、滴、副、股、集、枝;动量词:番、声、趟。

七到九级:名量词:栋、粒、枚、则、盏;复合量词:人次。

《等级标准》量词语言点共80个。其中一级8个,二级14个,三级22个,四级13个,五级7个,六级10个,七到九级6个。本大纲中量词语言点数量呈现先升后降的梭形分布,在三级和四级中量词语言点最多,一级和七到九级相对最少。量词的分类包括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名量词重叠与借用量词五类。其中,时量词的用法在前几版大纲中均未出现。

综上所述,近四十年来国际中文教育相关大纲与标准的量词语法等级的研制情况,如表1所示。

纵观近四十年来各类汉语水平大纲或标准内量词语法等级的研制内容,量词语法等级的研制呈现如下发展趋势:第一,分类精细化。由量词分类三种,扩大为量词分类五种。第二,数量涨幅大。由27个量词语言点扩展为80个,量词语言点数量猛增。第三,名量词分布仍占主导。名量词在以上四个大纲中的占比分别为66.7%、70.2%、84.5%和62.5%。可见,名量词在量词分布中占比最多,但随着其他类型量词的加入,名量词总体比例呈下降趋势。

2.《等级标准》量词语法等级的两大特色

《等级标准》中的量词类型有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借用量词与量词重叠五种。具体的量词内容在1.4已详尽说明,不再赘述,以下主要从《等级标准》量词语法等级的特色展开。

2.1 量词内部分类细化,新增时量词

目前,从学理的层面来看,学界对时量词的性质与归属问题还未形成共识。主流观点有二:一是将时量词看做动量词的次类,如邵敬敏(1996)指出时间量词是最基本、也是最典型的动量词,是动量词系统的第一层面。何杰(2008)认为,类似时间的量词是“借用表示时间的名词作动量词”。二是将时间量词与名量词、动量词并列谈之,如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1993)将量词分作名量词、动量词与时量词三类,认为时量词是表示动作持续或间隔时间的量,是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郭锐(2002:203-206)将量词的内部小类归纳为名量词、动量词、时量词、自主量词四种,认为“时量词中,有些表示确定的量,如‘天、年、周、分钟’;有些表示不确定的量,如‘会儿、阵儿、下(等一~)’,不定时量词前只能用数词‘一’”,时量词是表示时间的计量单位。

从国际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陆俭明(2001:1)指出“外国学生在用汉语表述时间时,常常会出现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说法。”例如*“我在名古屋住过两个年。”*“我学了三月中国语。”*“下午四点钟二十分,我到了下关。”*“现在是十二点十分钟。”*“我请了半礼拜病假。”*“放假后我要旅游香港三礼拜。”现代汉语的时量词有41个,分别是:世纪、年代、年、载、年度、周年、学年、学期、季、季度、月、月份、旬、星期、周、天、日、号、夜、宿、晚上、昼夜、晌、更、点、点钟、时、小时、刻、刻钟、分、分钟、秒、秒钟、辈子、下(儿)、下子、会儿、阵儿、阵子、段儿。

可见,一方面学理层面对时量词的讨论仍有进一步的研究空间,另一方面时间概念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范畴,时间表达在语言交际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对汉语作为二语的习得者而言,时量词的学习具有显著的现实需求。《等级标准》新增分钟、年、天、周四个时量词,集中分布于二级量词语法点,且“分钟、年、天、周”此四个时量词在现代汉语41个时量词中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这既符合人类交际对于时间表达的基本需求,也与初级阶段汉语学习者的习得水平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