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看全球中文教育字词等级分布

作者: 吴勇毅 王喜

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看全球中文教育字词等级分布0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对比;认读字;手写字;词汇

[摘  要] 本文通过将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欧洲的四类字词标准与《等级标准》进行对比,发现,若以“三圈”为基准,字词总量由内圈向外围递减,而与《等级标准》的重合程度则由内圈向外围递增,这是由内圈的母语文教育过渡到中圈的华文教育(类母语教育),再到外圈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等级标准》的定位是准确的、科学的。对比结果不仅揭示了四地字词标准各自的特点,也给我们带来了反思与启示。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2-0030-10

1. 前言

新加坡学者吴英成(2010:85-86)依据Kachru(1985、1990)的英语三圈划分理论,将汉语依据扩散的种类、在使用地的社会语言功能域和语言习得类型等因素,划分为三个同心圈:内圈(inner circle)、中圈(outer circle)和外圈(expanding circle)。内圈是指中文是母语同时也是第一语言的国家或地区,主要指中国与中国台湾;中圈指中文作为共通语(lingua franca)的海外华人移民地区,在这些地区,中文是华人的母语,但不是当地的第一语言,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外圈则指中文作为外语的国家或地区,即以汉语作为外语学习的非华人地区,如日韩、欧美、澳洲、非洲等。其实新加坡跟马来西亚很不相同,在新加坡,华语/中文虽被标为华人的母族语,但“伴随着说英语家庭的日益增多以及双语政策的失衡,华族子女的华文水平逐渐呈现下降趋势”(王兵,2011),华语/中文已很难说是真正的“母语”了。

中文在这三个同心圈内的语言地位、使用情况等存在相当的差异,学习需求也不尽相同,据此全球中文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母语文教育(内圈)、海外华文教育(中圈)和汉语作为外语教育(外圈)(吴英成,2010:85-93)。但中圈的情况略微复杂些,其中有母语文教育(如侨民教育。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适时区分华侨教育和华文教育的阶段,华侨教育应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类母语文教育(如马来西亚的华小—国民型华文小学,尤其是独中的华文教育)和作为第二,甚至第三语言的传承语教育(如菲律宾的华文教育等)。

本文将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国家规范GF0025-2021,2021年7月1日起实施)(以下简称《等级标准》)为核心,讨论不同类别中文教育中字词等级分布的特点与差异。参考Kachru和吴英成的分类,我们选取内圈的中国教育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圈的马来西亚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华文课程标准及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外圈的《欧洲汉语能力基准(A级)》中的字词,然后分别将这些字词与《等级标准》进行对比,考察它们的分布特点与差异。为方便对比,我们先将《等级标准》中的字词量化指标列出如下:

2. 字词分布基本情况

2.1 中国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字词分布

中国教育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学期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屡次修订,本文选取的是2020—2021学年各年级使用的版本。按照教材的字词表,统计结果见表2。

总体来看,中国小学语文教材(第一语言教材)坚持“识写分流,多识少写”的原则,认读汉字(1~5年级)共2983字;手写汉字(1~6年级)共2491字;词汇(2~6年级)共2117词。其中手写汉字约为《等级标准》要求(1200字)的两倍,认读汉字与之基本持平(《等级标准》为3000字),词汇则远低于《等级标准》的11092个。需要指出的是,语文教材生字表标注了每册教材认读和手写汉字的个数,每个年级都是整百数。但在教材快速更新阶段,对认读和手写汉字数量达到整百的追求与教材编写的其它目标很难兼顾,也难免失误,字词方面主要表现为汉字重复出现①导致实际生字数少于标注数量(上表中为去重复后的实际字数)。

另外一个考量因素是,《等级标准》并未设定使用对象的年龄和学龄段,可视为“全员”的汉语非母语学习者。若以成人而论,词汇量的大大超过是可以理解的,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在目前《等级标准》的基础上是否有必要和有可能依据年龄和学龄段来细化或分化《等级标准》,使其更具针对性。

2.2 马来西亚华小华文课程标准中的汉字分布

马来西亚政府小学按源流可分为三类:即以国语(马来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小学(国小),以华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华文小学(华小)和以淡米尔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的国民型淡米尔小学(淡小)。①其中,华小是马来西亚华文基础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

马来西亚教育部自2016年以来陆续更新了华小华文科目课程标准。该标准分年级介绍了华文科目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认读和手写字以附录的形式出现,无词汇表。汉字统计结果见下表:

马来西亚华小华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马标”)②要求认读的汉字为2562个,大约相当于《等级标准》的高等水平(七~九级之间),手写字1400个,略高于《等级标准》要求的1200字(九级)。此外,马标中也出现了认读和手写汉字重复的失误,如华小一、二的课标里认读和手写字中都含“目”,华小三、四的认读和手写字里都含“免”“夹”(表格中为去重后实际字数)。

2.3 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中的汉字分布

新加坡小学实行双语制,除第一语言英语外,华文作为华人母语课是必修课程(另外两门母语课为马来文和淡米尔文)。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颁布的《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于2015年开始执行,统编新教材《欢乐伙伴(小学华文)》与《欢乐伙伴(小学高级华文)》同步使用,每年更新一个年级。此外,课程规划与发展司还同时发布了《<欢乐伙伴>小学华文生字表》与《<欢乐伙伴>小学高级华文生字表》③,统计情况如下(表中“高级”指小学高级华文,“普通”指小学华文):

由表可知,小学华文(普通)要求认读1655个字,数量在《等级标准》的五、六级之间;手写字1076个,只比《等级标准》九级(最高级)1200字的要求略低一些。小学高级华文要求则更高,相较于小学华文(普通),认读字多了160个(共1815字),略超过《等级标准》六级的1800字。两种类型的华文课程,1~4年级的认读字要求是一样的,到五年级才开始拉开差距;但手写字高级华文从一年级开始就多于普通华文,到六年级共多了349个。与《等级标准》相比,高级华文要求的手写字比九级总数1200字多了225个,达到了1425个。在新加坡,小学高级华文是培养华文精英的,只有极少数优秀学生才能修读,绝大部分学生读的是小学华文(普通),为了更客观地反映新加坡汉字教育的真实水平,下文将选取小学华文(普通)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以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相比,马标的认读字(2562字)比新加坡的小学华文,无论是普通的(1655字)还是高级的(1815字)都高出不少;马标的手写字(1400字)也比新加坡的小学华文(普通)(1076字)高出很多,与高级华文(1425字)基本相当。如果单从标准和要求看,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要求要比新加坡高不少,这也反映出新、马地区实际华文/中文水平与能力的差异。

2.4 欧洲汉语能力基准(A级)中的字词分布

欧盟委员会于2012年在布鲁塞尔发布《欧洲汉语能力基准》 (European Benchmarks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EBCL,版本1.0),而后由德语区汉语教学协会主席顾安达牵头,法国著名汉学家白乐桑等担任顾问的修订版《欧洲汉语能力基准(A级)》(德英双语,版本1.1,IUDICIUM Verlag GmbH München,以下简称《欧基》)于2015年在德国发布。修订版纠正了初版中的一些错误,增加了部分示例,进一步明晰了口语与书面语能力之间的区别。本文以版本1.1为基础展开分析。

《欧基》分口语和书面语两大领域,共从10个方面详细阐释了PreA(A1.1)、A1、A1+、A2、A2+等五个不同级别的能力标准。字词以附录形式出现,有手写字表、手写词汇表及口语词汇表等。由于《欧基》没有专门的认读词汇表,而认读词汇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是口语词汇的子集甚至(相)等集,在下文中,我们将《欧基》中的口语词汇表用作其认读词汇的最大可能范围(即两者相等),并从中析出汉字组成“认读字”表。《欧基》认为A1级的认读字可以达到400个,A2级累计可达700个(但没有列出具体汉字),低于我们从口语词汇析出的最大可能字数(A1级493个,A2级累计为933个),下文以我们析出的认读字和认读词的最大可能性进行分析讨论。统计结果如表5①:

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以下简称《欧框》)中,A级大致相当于初级(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2008:32)。由上表可知,《欧基》的认读字比《等级标准》的初等要求(900个/三级)多33个;而手写字则是《等级标准》初等要求(300个/三级)的两倍多(大致相当于《等级标准》的五级);但认读词数量仅占《等级标准》初等要求(2245个/三级)的60%左右。手写词与认读词的数量差别不是很大,因《等级标准》无手写词内容,若无特殊说明,下文仅以认读词为代表。

3. 与《等级标准》对比的字词分布特点分析

我们将上述四类不同标准与教材的字词与《等级标准》的对应情况列表如表6,先分析总体难度,再逐项分析认读字、手写字和词汇的分布特点。

3.1 总体难度

我们以数量代表难度的维度之一②。总体来看,中国处于全球中文使用和教学的内圈,以中文作为母语、第一语言以及教学媒介语,属于母语文教育与教学,语言难度最大,同所谓中圈、外圈相比,各项数量指标均为第一,且手写字数量要求远远超过其他“圈”,也彰显了母语文教育与教学同其他类型国际中文教育的不同特点;跟《等级标准》的要求相比(以小学年龄与学龄段的要求跟“全员”汉语非母语学习者的要求相比本身也许就不甚科学,但可互相参照),认读字几乎相等(2983:3000),手写字大大超过《等级标准》(2491:1200),但词汇量却相去甚远(2117:11092),这也显示出母语教学与二语/外语教学的差异和特点(对于母语者来说,已经掌握的口头词语可能大大超过了课本上要求认读或认写的词语)。

处于中圈的马来西亚与新加坡总体上中文的语言难度要求相对中国来说要低一些,但新、马之间存在内部差异,马来西亚的难度要求更高。这跟两国的语言政策及中文在两国的语言地位是相关的。马来西亚的华文/中文教育比较发达,华小学生多数生活在华语社区,有较好的语言基础,学校以中文作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而在新加坡,英语日益强势,甚至逐渐成为了很多华人家庭的第一语言(中文已并非是真正的“母语”了),学校也以英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

处在外圈的欧洲,汉语主要是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它可能是第一外语、第二外语,甚至第三外语,在小学阶段的汉语学习多以选修方式存在。《欧基》中的字词并非专门针对小学阶段,因此无法做相同学段的直接比较。我们估计,欧洲小学阶段的中文选修课难度要低于《欧基》的要求,即使达到了《欧基》的要求,其难度在四地中也是最低的(见上表)(欧洲的典型代表是法国,我们将在另文专述)。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外圈小学阶段汉语学习的语言难度肯定低于内圈与中圈。又如,在马来西亚的国民小学(国小,以马来语为教学媒介语),中文作为第二语言可以从一年级开始选修,每周120分钟,所以,在国民小学华文课程标准里的建议字库里就只有263个汉字。以量的多少排序,四地为:中国 > 马来西亚 > 新加坡 > 欧洲。

我们再结合各地区中文教学时长来讨论。根据中国教育部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小学语文每周5~6节。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省纷纷修订了课程设置方案。以江苏省2017年的修订方案为例,语文课时安排为1~2年级每周 8节(320分钟),3~4年级每周7节(280分钟),5~6年级每周6节(240分钟)。马来西亚教育部规定,华小1~3年级每周华文课12节(360分钟),4~6年级则为每周10节(300分钟)(黄先炳,2020)。依据《新加坡小学华文课程标准》,新加坡小学华文课1~2年级每周为360分钟,3、5、6年级每周270分钟,4年级每周240分钟。外圈我们以马来西亚国民小学(汉语作为外语)数据为代表,每周是120分钟。我们分别把四个类型1~6年级每周中文教学分钟数相加②,然后用认读字和手写字总数除以分钟数,得到认读字和手写字密度(见表7)。由表可知,认读字和手写字密度(单位时长内教授的认读字和手写字数量)均由内圈向外圈递减。其中,马来西亚(华小)和新加坡同属中圈,其密度差别较小;而中国和马来西亚(华小)、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国小)分属不同的“圈”,各圈之间的差异较大,密度差距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