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语标记“可以了”的语用功能及其形成
作者: 梁凱
[关键词] 话语标记;“可以了”;“好了”;“行了”;制止
[摘 要] 文章主要对表制止的话语标记“可以了”的语用功能、形成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进行考察。考察发现,话语标记“可以了”具有话语组织、制止受话人和礼貌委婉功能。“可以了”由助动词“可以”和语气词“了”作肯定性应答语的用法发展而来,在语用推理、类推机制和语境影响下逐渐规约化为一个表制止的话语标记。最后,文章对“可以了”与相关话语标记“好了”“行了”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它们在话语否定指向、主观情态、礼貌程度以及是否具有开启话题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43;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2-0082-07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可以了”主要有如下几种用法:
(1)唱歌不要多少时间,一天有十几分钟就可以了。(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2)妈妈:东西太多了,就知道买些有的没的。我帮你整理好了,短期内再买帽子和化妆品我就打死你。
女儿:可以了,别骂了。(新浪微博,2020-06-06)
例(1)中的“可以了”是助动词“可以”和语气词“了”的组合,表示“达成某一事件”之义,“可以”作句子的谓语;例(2)中的“可以了”不能再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已经凝固化、规约化,表示对对方话语行为的制止,与“好了”“行了”类似。为方便讨论,把例(1)这种用法的“可以了”记为“可以了1”,例(2)这种用法的“可以了”记为“可以了2”。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可以了2”。
目前,学界对“可以了”①的关注较少,只有朱军(2019)简单提及它是个否定话语标记。基于此,本文对“可以了”进行考察,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可以了”具体的语用功能是什么?第二,“可以了”是如何形成的?第三,“可以了”与相关话语标记“好了”“行了”相比,有何差异?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CCL、BCC语料库和新浪微博。
2.“可以了”的识别与性质
2.1 “可以了”的识别
“可以了”的识别主要是指在话语中如何判定“可以了2”的用法,这需要将“可以了1”与“可以了2”进行区分。
现代汉语中,“可以了1”表示“达成某一事件”,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通常在句子中作句法成分,如例(3)的“可以”作句子谓语;另一种主要作为肯定性应答语出现在话语中,通常独立使用,对对方的问话进行回答,如例(4)。例如:
(3)“卖给你了。要好好养呵,现在还小,只给它喝牛奶就可以了。”(琼瑶《聚散两依依》)
(4)苏丽珍:庸生,可以走了吗?
庸生:可以了。(王家卫《花样年华》)
“可以了2”与“可以了1”作肯定性应答语时都可以独立使用,但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形式上看,“可以了1”通常能够换成“可以”,替换后不影响语义表达和命题真值,如例(5);而“可以了2”不能换成“可以”,否则会失去制止功能,如例(6);第二,从语义上看,“可以了1”仍然保留了“可以”较为实在的词汇意义,而“可以了2”基本没有了词汇意义,只有程序义。例如:
(5)“要命!好了,现在可以去吃饭了吗?”
“可以了。”(张小娴《卖海豚的女孩》)
(6)“当年我在海外游学的时候……”
“可以了,不要说了,死道普。”(新浪微博,2020-03-02)
2.2“可以了”的性质
根据Schiffrin(1987)、吴福祥(2005)、李宗江(2008)、董秀芳(2007)和殷树林(2012)等研究,话语标记是指序列上划分言语单位的依附成分。话语标记在句法上具有独立性,语义上表达程序义,基本不具有概念意义,去掉后不影响句子的真值条件,语用上体现语篇功能和人际功能。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我们认为,“可以了”符合话语标记的鉴定标准。先看其具体用例:
(7)我闺蜜:这是生日我男朋友送的花,好看吧?还有个项链,你看,是不是……
我:哎呦,可以了,别再撒狗粮了,也考虑考虑单身狗的感受嘛。(新浪微博 ,2019-12-24)
(8)孙女:你们又想说什么?
奶奶:不是呀,人家已经谈朋友了都快结婚了。
孙女:次奥……可以了!别说了!我懂了!别说了……(新浪微博,2020-02-25)
上述两例中的“可以了”都具有以下特点:语音上,形成独立的语调单位,一般后面有停顿,例(7)和例(8)中的“可以了”分别通过逗号和感叹号与后续话语分开;句法上,具有独立性,不是句法上的必有成分;语义上,“可以了”的有无并不影响语句命题的真值,例(7)和例(8)中即使删掉“可以了”,也不影响句子真值条件的理解和语句合法性;语用上,上述两例中的“可以了”都起到了人际互动功能和立场表达功能,表达了对对方话语行为的制止,具有主观性;语体风格上,上述两例中的“可以了”均出现于口语对话中。这些特征符合学界对话语标记的界定,因此,我们认为,“可以了”是个话语标记。另外,上述“可以了”均可与“好了”“行了”互换使用,而“好了”“行了”是较为典型的话语标记,这也为判定“可以了”是话语标记提供了旁证。
3.“可以了”的语用功能
3.1 话语组织功能
“位置敏感语法”理论认为,语法浮现于特定的序列类型,并由特定的序列位置塑造而成(姚双云,2018)。据考察,话语标记“可以了”最常分布于话轮开头,占用例总数的52.72%①。而交际互动中,应答语开头的位置便于第一时间抢夺话轮,对对方的话语观点进行否定回应(李先银,2016)。另外,它统摄着整个句子,标记整个句段的情感、倾向和立场基调,为受话人理解后续话语提供引导、指明方向,从而减少受话人理解话语的推理过程,使后续话语不太突兀,衔接连贯更加自然。话语标记“可以了”就具有这样的功能。例如:
(9)“你一定拥有未卜先知的智能,才能送出‘不可思议的结合’这块绝妙牌匾,它充满了百宜哥哥的智能,婷儿爱死了,每天都将它挂在醒目的地方参悟,因为婷儿也觉得君行哥哥的姻缘只能用‘不敢置信’形容,所以说百宜哥哥……”
a.“可以了、可以了,我了解自己的伟大了,少婷妹妹你还真是随时能屈能伸。”(四方宇《顽皮美新娘》)
b.“我了解自己的伟大了,少婷妹妹你还真是随时能屈能伸。”
(10)妈妈:你像个驼背小矮人,我拍给你看看。
a. 女儿:可以了,再说就烦了。(新浪微博,2020-03-22)
b. 女儿:再说就烦了。
上述两例中,删去“可以了”的b句仍然成立,并不影响话语语义和命题真值,但b句与出现“可以了”的a句相比,后续话语较为突兀,衔接连贯较不自然。
3.2 制止受话人
制止受话人功能是指当说话人认为对方的话语行为不合适或不符合说话人所愿与预期时,说话人用话语标记“可以了”来制止结束对方当前正在进行的话语或行为动作,意为“别说了、别做某事了”,这也是“可以了”最主要的话语功能。“可以了”既可以制止对方当前正在进行的言语行为,如例(11);也可以制止对方当前正在进行的动作行为,如例(12)。例如:
(11)妻子:你一回来就躺沙发上玩手机,也做做家务啊,我一个人做的过来吗?
丈夫:可以了,我做还不行么,真是。(新浪微博,2020-04-11)
(12)吃完饭,正在盛第二碗汤的时候,爷爷突然拿走了我手上的汤勺对我说:“可以了可以了,抑制一下食欲,别吃了。”(新浪微博,2019-10-11)
3.3 礼貌委婉功能
言语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说话人向受话人传递信息的同时,在不违背交际原则的情况下会采用一定的话语策略来减缓交际双方之间的冲突,话语标记“可以了”就有这样的功能。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从“可以了”话语形式本身来看:说话人用肯定形式来表达否定意义——制止对方的话语行为,体现了说话人的交际策略,遵循了礼貌原则中的一致准则,关照了受话人面子,体现了交互主观性;第二,从“可以了”的删去与否、与直接否定式的比较来看:交际过程中,说话人直接用否定式“别X”“不要X”否定制止对方的话语行为,否定语力较为强烈,话语较为突兀和生硬,会威胁对方面子,不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在话语中用“可以了”这种更为委婉礼貌的话语方式能够为后续话语提供缓冲,照顾受话人面子,增强话语可接受性。例如:
(13)我:我今天早上五点起来背书,现在还是屁都不记得。
我挚友:你知不知道你从小就这样,还是我抓你背,背到最后你还是记不住。
a.我:可以了,不要说了。(新浪微博,2019-12-31)
b.我:不要说了。
(14)妈妈:你四五岁的时候,你那时候还被血橙吓哭了呀……
a.女儿:可以了,别说了,我不想听了。(新浪微博,2020-03-04)
b. 女儿:别说了,我不想听了。
上述两例中,与a句相比,删去“可以了”用直接否定式的b句,话语比较突兀和生硬,较为不礼貌,话语可接受度较低,不利于言语交际顺利进行。
4. 话语标记“可以了”的形成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
4.1“可以了”的形成过程
“可以了2”是由“可以了1”作肯定性应答语的用法语用化而来的。“可以了1”能够作肯定性应答语在话语中独立运用,表示“当前的话语行为已经达成某一事件,满足了说话人的要求”,而“达成某一事件”也就意味着这件事情能够结束、终止,即“因为已经完成,所以可以结束了”,“可以了1”蕴含着“结束、终止”义,其后带“了”,就更增加了完成义,由此发展出了“可以了2”的用法。这也是“好了、行了、得了、够了”等“X了”发展为制止性话语标记的共同语义基础。
据考察,清代出现了“可以了1”作肯定性应答语的用法。例如:
(15)鸿濛氏等则且战且走,内中却不见乌涂氏,众天将颇为诧异。过了一回,庚辰道:“可以了,我们下去吧……”(清《上古秘史》)
例(15)中的“可以了”表示说话人认为当前的情况已经满足了“下去”的条件。
民国时期,出现了“可以了”能够做两可理解的用例。例如:
(16)太监又添了一株;成得叫再添上,又插上了一株;成得还叫添上。直添到十二株上,成得才点头说:“可以了。”(民国《清代宫廷宴史》)
例(16)中的“可以了”既可以理解为说话人成得认为所添桩子的数量已经达到了自己的要求,也可以理解为对太监添桩子行为的制止。
现代汉语中,出现了“可以了2”的用例。例如:
(17)甲:为啥别人能找到连麦一宿的情缘,你就只能找到连麦一宿的兄弟姐妹?
乙:可以了,别骂了,在反省了。(新浪微博 ,2020-04-06)
例(17)中,“可以了”只能理解为“可以了2”,对对方话语行为的制止。
例(15)~(17)中的“可以了”构成一个语义演变的连续统(continuity)。由上,我们可以将“可以了”的发展演变过程归纳如下:
4.2“可以了”的形成动因与机制
4.2.1 语用推理下的隐含义固化
语言结构的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了”的形成也是如此。“可以了”在规约化的初期需要经过语用推理过程才能得出其语用意义:当说话人正在做某事或说出一段话,尤其是对方不期望或对方没有要求自己做的话语行为时,对方运用了“可以了”。这时,说话人会根据不过量准则进行回溯推理(abduction):对方用“可以了”表明自己提供的信息或当前的话语行为已满足对方的需求,继续这一话语行为就会违背合作原则中的适量准则,由此推知“对方希望自己停止当前的话语行为”这一隐含义。随着“可以了”在这种语境下使用频率的提高,这种推理反复使用而逐渐扩展开来,这一隐含义便成了“可以了”的固化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