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语法项目对比研究
作者: 王鸿滨 韩卓芮
[摘 要] 《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语法项目;对比分析
[关键词] 本文从语法项目的数量、类别、重合度、等级划分等方面对《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
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语法等级大纲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语法项目的划分上,前者的重点在于“句法成分”和“特殊句式”,而后者的重点在于“词类”和“句子的类型”;在语法项目的选取和编排上,两部大纲语法项目的整体重合率仅有58%,但二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等级对应;在语法项目详略的呈现上,《华测语法大纲》的顶级类展现出更强的归纳性。我们认为尽管二者的性质和测试对象不尽相同,但在国际中文水平测试体系中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3-0048-10
1. 绪论
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开始创立,七十年代起有了较大进展。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各国对中文学习的需求持续旺盛,在中外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实现蓬勃发展。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自诞生以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材、课程和教学理论体系,中文作为第二语言的考试体系也不断完善,其中汉语水平考试(HSK)广受世界关注,是外国人到中国进行专业学习的入门证(郭熙,2022)。最初HSK的测试对象包括一般外国人、海外华侨和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由于少数民族不同于外国人,所以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简称“民族汉考”,MHK)很早便发展成为独立的考试。同样,海外华侨也不同于一般的外国人,因此专门针对海外华裔的华文水平测试(字母标识HC,以下简称“华测”)也逐渐发展起来。经过学者们长时间的探索,华测在理论研究、大纲设计、试卷编写和真实测试等方面皆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王汉卫、凡细珍等(2014) 基于印尼、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问卷调查,进一步推进了华测设计的总体思路,即将该测试设计为针对海外华裔、关联华语标准和能力标准、突出汉字和中华文化的水平测试,并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设立了以汉字为落脚点的华文水平测试能力等级。彭恒利(2015)从华测的路线图、体系设计、研发策略、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探讨,明确华测的研发应占领汉语测试的高起点,集中精力开发试卷和测试,并且测试内容需要注重融合语言和文化,回应海外华人的母文化情结。王汉卫(2018) 在对华测进行初步验证后提出,该测试体系具备合理性和良好的区分度,测试中表现出的内外部证据也初步支持了该测试质量的可靠性。华文水平测试不断补充、不断完善,更好服务于海外华人社会,这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突出影响。
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将标准化、专业化、正规化作为新时期华文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研发的“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承载的就是“标准化”的目标。来自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学者们积极展开华文水平测试的理论研究和操作探索,他们以华文能力标准为依据,研制出汉字、词汇、语法、文化等大纲,根据认知能力发展特点为不同年龄学段制定了阅读、写作、口语和听力的等级划分标准,“听、说、读、写”在华文教育中不再是平行的能力,“听”只是作为“读、写、说”的刺激手段。华文水平测试汉字、词汇、语法、文化等大纲展示了海外华文水平测试体系,是今后进一步展开相关研究和测试的重要基础。
李宇明、朱海平(2020)指出,中国的语言测试品类丰富,但交流融通却十分不够,而没有交流融通,就不可能由“语言测试大国”发展为“语言测试强国”。华文水平测试系列大纲引领下的华测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以下简称《等级标准》)引领下的HSK殊途同归,都是促进全球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高度上看,华测和HSK是左右手的关系①。《等级标准》积极开创与“四维基准”(“音节—汉字—词汇—语法”量化指标组合)相适应的“语法等级大纲”(王鸿滨、王予暄,2021),为我国HSK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指引。为了更进一步推动华测和HSK的互补发展,本文基于华测的发展历史及其大纲的制定,将《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以下简称《华测语法大纲》)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附录A(规范性)语法等级大纲》(以下简称《等级标准语法大纲》)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其语法点或语法条目在数量、类别、等级划分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更好地发挥大纲对考试的指导性作用,从而促进国际中文教育水平测试的稳步发展。
2. 华文水平测试的发展及特点
华文水平测试是原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委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研发,专门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具有继承语性质的标准化水平考试,迄今共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经历了理论研究、操作设计、实地测试等一系列相关工作之后,研究者们研制出汉字、词汇、语法、文化等大纲,其中语法大纲为华文教材编写、华文测试试卷编制、华文教学工具书的编撰以及海外华文教育的语法教学提供了引领和规范。
2.1 第一阶段——研发期
郭熙(2022)称,全球中文教育大体上有三种性质,一是国内的语文教育,也称母语教育,主要对象是国内汉语民族群,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来实现。二是外语教育,对象是外国人,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和国际上的中文教学。三是祖语教育,对象是海外华裔,通常称为华文教育。面向外国人的HSK并不适用于海外华裔,甚至影响到了海外华文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学者们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并提出质疑。2003年“华文水平测试”的概念提出,2005年开始华测研究,直至2018年,华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经专家组鉴定顺利结项,鉴定组一致认为华文水平测试填补了语言测试领域的空白,将对海外华文教育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并建议尽快向海外华人社会正式推出“海外华裔青少年华文水平测试”,这也意味着华测迎来了正式测试的时代(郑锦丹,2019)。
2.2 第二阶段——正式测试期
2019年华测阅读纸笔考试正式推出,全球首考在澳大利亚丰华中文学校顺利举行。此后,华测又开发了适用于全球华人的考试系统,2020年在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的统筹下,华测中心联手图森祖筍中文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场华文水平测试阅读网络考试。2022年正式推出华测写作考试,目前,华文水平测试阅读、写作考试一至六级都已正式开考。华文水平测试自落地推广以来,已经和五大洲许多国家的华校或组织签订了考试协议,如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影响日益扩大,参试人数呈明显增长趋势。
华文水平测试是“水平测试”,与汉语作为传承语的标准、考试大纲直接挂钩②。华测的等级结构主要基于两点,其一为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其二为“母语水平”的适龄化认识(王汉卫,2016)。各个年龄段都有各自的“母语水平”,华测主要面向的是华裔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的阶段,因此华测尤其关注认知发展的各个层次,明确区分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等级关系。根据不同年龄被试的认知特点,华测设置了六个级别的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年龄和实际情况选择某一级别进行考试,考试结果具体细分为12个等级,等级水平由考生的全卷原始分数决定。
与HSK不同的是,“听、说、读、写”在华文水平测试中不是平行的考试,这是因为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听说和读写的能力严重脱节,常见的情况是听说能力能够自然习得而读写能力欠缺,为了使测试结果更加精确,华测追求将听说和读写能力严格区分,听力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考试,口语考试因其操作难度大,采用低密度的隔级设置,只设置在二级、四级和六级。
3.《华测语法大纲》与《语法等级标准》的对比
华文水平测试根据不同年龄被试的认知水平共分为六级,《华测语法大纲》所收录的250条语法条目,分布在一至四级。《等级标准语法大纲》的等级框架为“三等九级”,即初、中、高三等,分别对应一至三级、四至六级、七至九级。《等级标准语法大纲》将572个语法点有机融入进初、中、高三等,其中高等新增语法点内部不细分级别。
3.1 语法项目的类别与层级划分
《华测语法大纲》的制定参考了学界现有的8部语法大纲①,《等级标准语法大纲》便是其中之一。通过梳理现有大纲,对顶级类②的类别进行名称认定、拆分与合并,并对其他各大纲的顶级类进行取舍,《华测语法大纲》最终确定了自己语法层级体系中的顶级类。对比分析后发现,《华测语法大纲》和《等级标准语法大纲》在语法项目的类别名称和层级划分上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华测语法大纲》包括的顶级类有短语、句法成分、特殊句式、句类、复句、散点以及语段7大类,其语法条目列表有两种呈现方式,其一是按照语法体系呈现,其二是按照等级呈现。每一个语法条目都包括该条目的说明③和举例,例如,“【名词短语】联合”的说明为“名词性成分构成的联合短语”;“【主语】名词性”的说明为“主语为名词、代词、名词短语”。《等级标准语法大纲》共12大类语法项目,按照“三等九级”的方式呈现,每个语法条目下也都带有具体示例。单就类别名称的同一性而言,二者存在称说不一致的情况,例如《华测语法大纲》中的“语段”就等同于《等级标准语法大纲》中的“句群”,具体情况见表1。
其次,就两部大纲的层级划分情况来看,《华测语法大纲》语法项目的起始层级④高于《等级标准语法大纲》的起始层级,具体表现为《华测语法大纲》的起始层级为“短语”,而《等级标准语法大纲》的起始层级为“语素”。“词类”是学习者常常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语法项目,《等级标准语法大纲》中重点突出了这一部分①,但《华测语法大纲》中并未包含这一显性语法知识。基于二者不同的层级划分,我们对《华测语法大纲》和《等级标准语法大纲》中各个类别语法项目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具体情况见表2。
如表2所示,《华测语法大纲》语法项目的数量与类别均显著少于《等级标准语法大纲》,具体来说,《等级标准语法大纲》的等级体系从“语素”到“句群”所有的语法单位均有涉及,“语素、短语、句子成分”等语法项目简略呈现,“词类”重点呈现,特殊表达法、提问的方法、口语格式等教学重难点也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华测语法大纲》重点关注句子层面的语法项目,尤其是“特殊句式”,其等级体系中舍弃了“词类”“词的构成”这样的显性语法知识,词典性知识(如语素)也在此大纲的收录范围之外。“复句”和“语段”两者在形式上有交叉,但各有侧重,“复句”关注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根据逻辑语义关系的认知难度和关联词语的词汇难度将复句进行难度分析,大纲的语法条目列表之后另给出各类复句涉及的五六级关联词语,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而“语段”关注的是小句之间的衔接手段。比较零散的语法项目,如“动作的态、固定格式、特殊表达法”中的一些细目,由于数量过多无法尽收,只收录一些较为常用的格式,在《华测语法大纲》中都被归入顶级类“散点”。“强调的方法”“提问的方法”已在其他顶级类中涵盖,不再作为顶级类出现。综上可知,两部大纲关于语法项目的等级划分有着很大不同,《华测语法大纲》语法项目编排的重点在于“句法成分”和“特殊句式”,而《等级标准语法大纲》中习得汉语语法的关键任务在于“词类”和“句子的类型”。
3.2 语法项目的数量与等级比例
其次我们对《华测语法大纲》和《等级标准语法大纲》所收录的语法条目的数量和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其具体情况见表3。
华测的总体设计总共有六个等级,但语法大纲只对应其一至四级,因为华测的被试群体习得语法的方式与儿童母语者更加接近,小学毕业时就应该已经基本掌握汉语全部的隐性语法知识,正好对应华测四级及四级之前的学段。在上述两个大纲语法项目数量对比的基础上,我们再将《华测语法大纲》和《等级标准语法大纲》中各个等级语法项目所占的比例绘制成折线图,如图1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