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风的诗化教育

作者: 王茹

[关键词] 张晓风;诗化教育;诗意解读

[摘  要] 张晓风的诗化教育与诗意解读包含着如下意蕴:用诗化浪漫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诗与人生;用对生命的深情感悟来阐释、解读诗;用严谨理性的态度考察并理解诗,并将所有这些糅合起来融入自己的散文中。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3-0044-04

1. 引言

在华语散文界,张晓风的名字已经回响了数十年。我国教育部推荐的中小学生课外必读文学经典甄选了古今中外五十二本书籍,其中就有张晓风的《行道树》。张晓风的散文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张晓风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也是一名出色的教师,她的作品中常包含与教育相关的内容,记载她在课堂上与平日里教育学生的事例。张晓风对于学生的教育,从来不是生搬硬套的,她用充满诗意的方式传授知识、启迪心灵、诠释人生。张晓风十分喜爱诗歌。她“曾多次表白自己不是书写分行押韵那种职业意义上的诗人,而是以诗为事业、追求和创造诗意为人生终极目的意义上的诗人。”(邓寒梅,1999)依此,笔者认为,张晓风的诗化教育与诗意解读包含着如下意蕴:用诗化浪漫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诗与人生;用对生命的深情感悟来阐释、解读诗;用严谨理性的态度考察并理解诗,并将所有这些糅合起来融入自己的散文中。

2. 对诗的多重诠释与深层解析

张晓风为学生讲授中国文学,常常打通时间与空间,把各个朝代的诗歌联系起来,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加以表述,从而使得青年学子获得生动而丰富的文学知识。在《诗课》(张晓风,2016:92-97)一文中,张晓风记录了向学生讲解清代郑板桥的一副对联的过程,对联如下:

花开花落僧贫富 云去云来客往还

这幅对联,看似简单明了,内中却蕴含着参透世事的智慧与机心。仅仅从字面上解释对联的原意并不够深入,于是由郑板桥的对联,张晓风又联想到了宋代杨万里的诗歌《戏笔》: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予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这首诗的作者由野菊花和荒苔各自的金黄色与暗绿色,联想到了铸造的钱币颜色,但是野菊花和青苔虽然洒满了秋天的原野,却不能用来买一寸田地而只能买到清愁。张晓风用参照对比的方法讲解了对联,对联中写的“僧贫富”同样指的是拥有花开时美景的快乐富翁与花落时伤心的穷和尚,他的朋友也是天空中每天飘来飘去的云彩。诗人的忧愁与野菊花和青苔有关,和尚的快乐与伤心也与花开花落有关。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指人的快乐与忧愁有时候并不一定与金钱相关,人所能拥有的美丽风景更是用钱买不来的。这样深入浅出的联系对比的讲解方式,不仅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对联内涵,还使他们更为深入地赏读了更多的诗歌,开阔了眼界,同时也把握了用类比来阅读和理解诗歌的方法。她还把对联和诗歌都译为白话文,更加易于理解和欣赏。一副对联就引发了纵横万里、跨越千年的解读,信手拈来的对比举例,显示出张晓风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以及对诗的深度理解。

张晓风也常常从独特的角度来分析与理解诗,使学生获得不同寻常的感悟与收获。在《只因为年轻啊》一文中,张晓风写到自己在课堂上讲授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的名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对这一诗句,张晓风没有运用传统的讲解方式,而是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来理解和体会:

你知道为什么说“花相似”吗?是因为陌生,因为我们不懂花,……我们看去年的花和今年的花一样,是因为我们不是花,不曾去认识花,体察花,如果我们不是人,是花,我们会说“看啊,校园里每一年都有全新的新鲜人的面孔,可是我们花却一年老似一年了。”……我们是人,所以感受到人事的沧桑变化,其实,人世间何物没有生老病死……(张晓风,2016:31-32)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中,普通教师往往会用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之类来解释这句诗,从人的角度来感受诗句的悲凉伤感气氛。这样的讲解,自然并不违忤原意,而且已经算是有一定深度了。但张晓风的诠释则与众不同,她跳脱出常规性的解释,尝试使学生转换角度,从花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这句诗,就会得出迥异于常规的看法和解释。这不仅仅是在解释诗句,而是进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只是理解人还不够,还要理解万事万物,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角,加深了思考的深度。她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爱人、爱花、爱世界,也把这些哲思的因子,爱的种子,播撒到年轻学子的心田中。这样的讲授无疑更为高明和巧妙,并且不落俗套。

这类诗歌教学的事例,在张晓风的作品中不胜枚举,她常常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诗意、格律等,也学习了阅读、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各种方法。她又将这些优秀的教学案例作为典型事例,通过个性化的表述,融化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受到裨益的就不再是数十个、数百个学生,而是成千上万的各类读者。

3. 以对生命的深情感悟来阐释诗

张晓风爱诗,读诗,对诗歌的挚爱使她对于诗歌的阐释往往不限于文字的表面,更加擅长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常常以对生命的深情感悟来阐释诗,并将诗与人生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风”比“德”好》一文中,张晓风提到范仲淹当了桐庐太守后写下千古流传的《岳阳楼记》。桐庐是钱塘江流域一个美丽的景点,清代诗人刘嗣绾曾写了一首描述桐庐风景的诗《自钱塘至桐庐舟中杂诗》: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碧水一条琴。

无声诗与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

美好的风景已经令人神往,如果有品德高尚的人曾经在此发生过感人的故事就更加相得益彰。由这首风景诗,张晓风联想到东汉著名的隐士严光拒绝了高官厚禄,退隐桐庐富春山耕读垂钓的故事。“令人神往的不止是风景,更有严子陵……的罢官故事。”她又提到范仲淹《岳阳楼记》文末的小诗: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

这首小诗,就是赞颂严光(字子陵)的隐士风范与高风亮节。此诗虽然短小,却闻名遐迩,尤其最后一句更是广为流传。关于这首诗的最后定稿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先生之德”一句,由范仲淹的友人李泰伯建议改为“先生之风”。范仲淹还敬称其为“一字之师”。张晓风不禁生发开来,感慨道:

一千年来,这句“先生之风”一直在读者心灵中鼓荡回旋,久而不止,真是“长风”几万里啊!“德”像训导主任的道德训话,实行起来不免辛苦勉强。风,才是风格、风范、风仪、风度,是生命底层的美学,是长期修为以后的自然流露(张晓风,2010:38)。

一字之改,引发张晓风的思考,不仅是对文字的思考,也是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德”字听起来固然显得高大上,但似乎由此给人带来某种距离感,而“风”更亲近,也更贴切。张晓风心细如发,能从这两个字当中品味到如此之多的滋味,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使然,更是敏感心灵的敏锐发见。

不仅对于人生的思考多见灵光,张晓风在剖析其他类型诗句时也时或浸濡哲思。比如《昨夜?枝开》一文分析的是郑谷帮齐己把《早梅》中的“昨夜数枝开”改为“昨夜一枝开”,张晓风写道:

娉婷一枝来入眼,远比三、四枝更能聚焦。许多事情并不倚多为胜,能芟除才有突显,有割舍始见真章。(张晓风,2010:40)

诗句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一枝幽幽的梅花绽放,那景象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诗句本身的意境就已经十分神妙,张晓风却另辟蹊径,从一枝梅花和数枝梅花的比较,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不再是争夺数量的多少,反而是割舍之后更显“早”的精神,这是以少胜多。不仅是作诗,环顾周遭,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本是一首描写梅花景色的诗,经张晓风的巧妙解读,我们还从中窥见了生活的智慧之光。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晓风对于女性充满同情,具有深层次的理解,这也同样表现在她对诗的体悟和解读之中。《有些女孩,吟了不该吟的诗》一文,写到两位古代的女性诗人:唐代的李冶(字季兰)和明代的季贞。两位才女有着相似的遭遇,都因为吟了“不合规矩”的诗,而遭到亲生父亲的嫌弃。李季兰的故事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季贞所吟的诗是:

滴泪非因痛,花开岂为春。

仅仅因为这样两句诗,她的父亲竟然把小姑娘从膝头扔到地上,还斥骂她“非良女子也”。可见古代礼教对于女性何等苛刻与不公,即便是亲生父亲也不例外。张晓风不但为这两位才女鸣不平,还将她们的诗译成优美可爱的白话诗。上述两句诗,译文如下:

小蜡烛啊

你的烛泪就这样一行行

一行行的滴坠

坠滴的

不是因为皮肉之灼痛

而另有其哀愁啊

正如春日花开了

但花岂为春日而开

它自有它自己非开花不可的自行自是的

自己的理由啊(张晓风,2010:53)

诗句翻译得生动活泼,饶有情趣,不是简单地停留于字面上,而是写出了诗句背后所隐藏的情感。张晓风不仅仅是在翻译诗句,更是读懂了小女孩的心思,悲其悲,哀其哀,贴心地为她代言,在数百年后,穿越时空,发出了一位备受封建伦理摧残却依然执拗争取心灵自由的女娃的心声。

张晓风不仅喜爱中国的古诗,对国外的诗歌也很感兴趣。在另一篇文章《丁香方盛处》中,一位朋友从远方归来,带来了俄国诗人库什涅尔·亚历山大的诗歌译文:

在丁香花盛开的时候

美丽的树影投在地面

树下,铺上一张桌子

此时此刻  对于幸福

你还能再作什么更多的要求呢

平心而论,这首诗翻译具有相当水准,但张晓风认为,如果能以古体诗的格式来翻译,可能更有韵味。于是她巧思之余,便将此诗转译成旧体诗:

丁香方盛处,清影泄地时。

隐几花树下,此心复何期。(张晓风,2017:77)

经此一译,一首外来的诗歌仿佛出自中国本土,诗意更浓了。短短四句小诗,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更有心境,形式短小精悍内容却丰富多彩。诗中多了陶渊明的恬淡、隐约也有王维的清新,诗歌描绘的图画显得更有中国风的意境了。古体诗展示出张晓风扎实的文学功底,她在文中透露,其实她的灵感来自许多类似的时空交集的古诗,比如杜甫的“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邵康节的“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陆游的“十里西山最佳处,一年寒暖适中时”;以及史达祖的“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随手拈来,比比皆是,张晓风的古典诗歌底蕴,传统文化修养,由此可见一斑。

从上述可知,张晓风既可以将古体诗译成清新可喜的白话诗,又能把白话诗再翻译成颇有意境的古体诗。她在各种诗歌体裁中自由转换,毫不费力,足见其对诗歌的热爱和娴熟的诗艺,也体现出她不仅是一位写散文的名家,同样是一位写诗的高手。

4. 用严谨的态度考察与理解诗

孔子有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读诗不仅可以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还可以认识更多的事物。张晓风就是一位以诗来认识世界的践行者。她不仅要求自己真切理解诗歌的含义,还认真求证和考察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哪怕是古老的、遥远的物件,或者极为生僻的字句,她都一一细心揣摩、四处考察,以求真正地理解诗意。

在《去南洋拍一张照片》一文中,张晓风千里迢迢到了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在当地的娘惹博物馆里,认真地拍摄一张照片。拍照的原因竟然是为了求证唐代白居易的诗句中的“竹疏衣”。白居易在诗作《香山避暑》中有两句:

纱巾草履竹疏衣,晚下香山蹋翠微。

纱巾和草鞋是常见之物,自然不难理解,而竹疏衣为何物,却令人费解。为此,张晓风用心探究,先从书中寻找答案。晋代的古书《南方草木状》中记载了“竹疏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