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拟代和类指拟代

作者: 强星娜

[关键词] 事件拟代;类指拟代;大众心理;主观评价

[摘要] 本文以汉语常用构式“放着NP不VP”为例,探讨言者如何行使主观评价行为。文章提出,当言者说出这个构式时,他对施事的某种行为做出了一个规范性(normative)的消极评价,即认为“没有实施VP-NP行为是不应该的”。言者的评价行为是通过“事件拟代”和“类指拟代”(Gordon,1986)两种方式实现的,尤其是后者,是言者行使规范性评价行为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文章通过话题化、量化、从属化等多种句法语义测试框架证明,类指拟代在该构式的准入限制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解释力。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4-0034-09

1. 引言

有关“放着NP不VP”,学界达成的共识主要有:“放着NP不VP”是一个构式,其中“放着”“不”是常量,NP和VP是变量;表示“该出现的情况没出现,却出现了一个不期望的情况”;主要表达说话人的主观评价,而非陈述事实(冯春田,2001;吕叔湘,2002:203;张新建,2008:58-59;刘静敏,2013; 宗守云、 张素玲, 2014; 高增霞, 2017a、2017b等)。上述认识基本符合我们的语感,但尚存一些问题促使我们进一步观察这个构式。

宗守云、张素玲(2014)、高增霞(2017b)等都注意到“放着NP不VP”除了表达言者消极的主观评价外,有时也表达积极评价。然而,我们并不满足于“大多数表消极,少数表积极”这样的概括,认为有必要寻求更准确的特征,以统一概括其构式义。

宗守云、张素玲(2014)用“社会固有模式”解释“放着NP不VP”,高增霞(2017b)则举出反例证明有时并不存在一个特定的社会固有模式,甚至评价标准很可能是由言者自己设定的。那么究竟该如何描述言者(评价主体)、施事(评价客体)、大众(社会固有模式的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前人研究中争议较多或未展开充分论证的问题(吴福祥,2004;强星娜,2020)。

另外,目前学界关于常用构式的研究,经常把“表达主观评价”作为不证自明的概念使用,这是一种规定性研究;而对主观评价如何编码、表达、解读的分析性研究相对缺少。本文尝试以“放着NP不VP”为个案,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2. 虚假同感偏差心理下的两类“拟代”操作

2.1 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分立

“放着NP不VP”用于言者对“他者”的评价(黄作,2004;张剑,2011),如例(1~2)a句中“先生你”“那人”分别指听者、话语第三方。如果是评价言者自己,也不可以是当前语境中具有自主意志的自我,如例(1~2)b句都不成立:

(1)a.先生你……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陈忠实《白鹿原》)

b. *我打算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

(2)a.那人不熟路,放着大路不走偏往沟那边跳。(韩少功《马桥词典》)

b. *我想放着大路不走偏往沟那边跳。

“放着NP不VP”的主语可以是第一人称,但此时是作为“客体化”的“他者”被评价的,如:

(3)我们刚搬进来的时候,他抱怨说自己放着卧室不住住阁楼,每天爬上爬下到后院上厕所,快累死了。(弗兰克·迈考特《安琪拉的灰烬》)

(4)可没想到小芳却义正言辞的说道:“那是我亲儿子,我能放着不管吗?”(《小乖说情感》2022-02-05)

例(3)“抱怨”反映了言者对自己“不住卧室而住阁楼”的评价;例(4)“能”表达道义情态,是从外部条件视角评价言者自身。

综上,在“放着NP不VP”表达的主观评价行为中,评价主体是言者,评价客体是“放着NP不VP”的施事主语。

2.2 原初事件与拟代事件

尽管看起来“放着NP不VP”由自主动词“放着”、表达自主意愿的否定词“不”构成,但“放着NP不VP”不一定是施事(Ag)自主、全责行使的行为。比如例(2)a,“那人不走大路”不是他有意识地选择不走,而是他原本就不熟悉路,甚至可能连大路的存在都不知道。然而,不管真实情况如何,言者用“放着NP不VP”就使得情况看起来好似“不走大路”是施事故意为之。我们也可以通过下面的对话看出这一点:

(5)A:你这孩子,怎么放着饺子不吃啃馒头?

B:我从小就不爱吃饺子,就喜欢吃馒头。①

对于施事“我”而言,本身就不存在放弃饺子而选择馒头这种“弃优就次”(张新建,2008:58-59;宗守云、张素玲,2014;高增霞,2017b)的自主行为。

由此可见,形式上“Ag放着NP不VP”是自主的,但意义上是非自主的。我们认为,形式和意义上的矛盾是言者主观性介入的结果。“放着NP不VP”所表达的主观评价和传统的主谓二元评价结构有本质不同,后者的评价是“说”出来的,如“大闸蟹很好吃”“他放弃考研太傻了”,而前者的评价是“演”出来的——言者改编了原初事件,并据此仿拟出一个新剧本,其中施事被剥夺了在原初事件中的意图、自主性等语义,被强行安排扮演另一事件的施事,行使由言者安排的行为。我们将言者剥离原初角色语义、模拟代入的操作称为“拟代”(simulation)②。原初事件是言者看到/听说的特定现实事件;拟代事件是言者剥夺施事意图而改编的事件。拿例(5)来说,原初事件是“桌子上有饺子和馒头,这个孩子吃了馒头。”拟代事件是“饺子比馒头好吃,但这个孩子放弃前者而选择了后者。”言者为了表达他先入为主的评价,在进行剧本改编时,无意了解原初事件背后“施事导向的理据和意图”,比如这个孩子本就不喜欢吃饺子,或者他发现当天饺子不新鲜,抑或他当时只是单纯地想吃馒头,甚至还可能完全剥夺了这些意图。在拟代事件中,主语就是一个傀儡施事。

2.3 虚假同感偏差与类指拟代

我们认为,言者的“拟代”操作是人类思维中普遍存在的虚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的一种反映。虚假同感偏差又叫作虚假一致性偏差,是指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1977年,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Lee Ross)的两项实验均证明了虚假同感偏差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知觉和决策的。生活中,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有一种冷,是妈妈觉得你冷”。人们总是在无意间夸大自己意见的普遍性,甚至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假定他人与自己相同。

在例(5)的事件拟代中,由于言者的虚假同感偏差心理,他主观上认定“我觉得饺子比馒头好吃,施事跟我一样”,所以施事当前的行为“吃馒头不吃饺子”被认为是“弃优就次”。除了事件拟代外,因为言者存在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心理,他通常还会进行类指拟代(generic simulation)操作(Gordon,1986;Moltmann,2006),具体表现为将个人观点包装成一种类指事件,以强化自身观点的普遍性,从而激活大众心理(folk psychology)。Gordon(1986:159-160)对大众心理的定义是:一个施事A在S1、S2、S3……等状态下,或在C1、C2、C3……等条件下,通常地、典型地会做出X而不是Y,因为后者是非典型的、怪诞的。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当前事件中,施事的行为跟大众不一致,属于例外。

我们说这里存在类指拟代,一个直接的证据就是“放着NP不VP”呈现出一系列类指特点。该构式不直接指称和叙述当前事件,如例(6),其中的“不VP”不能替换成现实情态的“没VP”:

(6)一个秋风瑟瑟的下午,全家人坐火车回了太原,她却一人留了下来。放着大城市不进,偏留在这山沟沟里;放着正式工不做,偏当这民办教师。(《人民日报》1986-01-15)

构式中的NP一般不采用定指形式,但可以是专有名词(NP的类指性特征下文详述):

(7)a.?放着这个地方不进,偏留在那个地方。

b. 放着太原不进,偏留在思西村。

“放着NP不VP”指称含有类指论元的类指事件(Carlson,1995:224-225),其中NP和VP均需要有类指性。言者对特定的、现实的个体事件进行类指化处理,其目的是激发一个大众心理。类指化的核心是特征化(characterization,参见Krifka et al.,1995:3),比如将某一个具体的地方类指化为“大城市”“山沟沟”,赋予其“(不)适宜个人发展/生活”等特征,将某一个具体的工作类指化为“正式工”“民办教师”,赋予其“工作(不)稳定、收入(没)有保障”等特征。那么,选择大城市的正式工作符合大众心理,而选择山沟沟的民办教师则是不符合大众心理的小概率事件。

因为“放着NP不VP”的主观评价建立在类指拟代和大众心理的基础上,所以该构式并不要求必须以“主句现象”的形式出现,它可以出现在各种从属环境中,如:结果句(我之所以放着官不做,是因为……)、条件句(如果他放着钱不赚,那……)、关系从句(那些放着帅哥不嫁的女孩)、补足语从句(放着书不念可不行、我不明白他为什么放着钱不挣)等。真实语料中,“放着NP不VP”后常出现由“偏偏、却”标记的转折小句。然而,类似于“X(这)个NP”“X怎么可以这么AP”这种言者在命题真实性、道义等层面的主观评价则必须成为主句,不可从属化。

综上,无论事件拟代还是类指拟代,都是言者的虚假同感偏差心理作祟,是言者在“以己度人”。也正因为如此,有时候“放着NP不VP”会出现正反情况皆可入句的现象,主要原因就是言者立场的变化,详见下文论述。

2.4 主观评价的层级性

2.4.1 例外与消极评价

多数研究认为“放着NP不VP”表达否定的消极态度,具体地说,就是言者认为当前事件不应该发生,或者说当前事件不在期望之内;也有学者注意到这个构式可以表示言者认同的积极态度(刘静敏,2013;宗守云、张素玲,2014)。比如下面的例子:

(8)清河农民放着主角不唱、甘当配角且当好配角,这一着棋事实证明走对了。(《人民日报》1999-12-13)

(9)有人说我真是昏了头,放着汽车不养,偏要干这费力不讨好的事。但咱是个共产党员,咱不能光顾自己致富,不管他人的痛苦。(《人民日报》1995-06-06)

从划线部分可以看出,言者对“放着NP不VP”的终极评价是积极的。事实上,还可能存在更多复杂状况:

(10)a.敌军竟然放着我军的主粮仓不抢!(疑惑;积极)

b.我们竟然放着敌人的主粮仓不抢!(质疑;消极)

c.敌军之所以放着我军的主粮仓不抢,是因为…… (确信;中性)

高增霞(2017b)主张,因为说话人的主观情绪与该句式并没有完全配对,所以在概括构式义时不需要把说话人的情绪纳入进来,但可以提示责备、惋惜等主观情绪是这个构式的常见语气色彩。其实,如果搭建一个言者主观评价的层级,则可以更好地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认为,“放着NP不VP”所表达的主观评价仅限于:评价对象是基于大众心理的类指事件中的一个小概率例外。而对于例外事件,言者不仅可以表达消极态度(质疑、贬损),同样可以表达积极态度(赞同、褒扬)。也就是说,对当前事件的“例外”评价是第一层级的,而消极、积极等评价是第二层级的。当然,人们常常会对跟自己不一样的行为做出较为偏激的评价,这在李罗斯教授的第二项实验中已经得到证实:对于跟自己做法不同的人,被试用“他们怎么回事?”“他们真是古怪至极。”来评价对方。由此可见,“例外”与“消极”是一组无标记关联。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量的“放着NP不VP”看起来是消极的。而那些反映言者积极态度的例子常常是有标记的,如例(8~9)的划线部分;再比如高增霞(2017b)所举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