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移位式话题结构中的逆向回指及其中介语处理研究
作者: 马志刚 庾小美
[关键词] 二语句子处理;逆向约束;汉语话题结构;结构信息;填充词-空位
[摘 要] 包含回指词的受事话题成分是汉语执行话题化操作的非论元成分,而由此生成的长距离汉语话题结构具备填充词-空位句法依存关系,因此其二语在线理解的时间进程可以验证中介语语法表征的实质性特点。据此实施的自定步速阅读研究结果显示:与汉语母语者相比,成人二语者在线句子处理的速度显著减慢、用时显著增多,可能的原因在于成人二语者运用结构信息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其处理策略和处理程序均非优化的本族语选项。中间空位在中介语语法中的缺失说明二语者并不能为汉语移位式话题结构构建出具有层级性的结构表征,而二语句子处理则可能主要采用直接联系的语义策略。研究结论支持汉语受事宾语话题句衍生而成的理论分析,而原位生成观既不符合语法理论构建的经济性也与汉语以SVO为主导语序的语言直觉并不一致。
[中图分类号]H146;H1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2-0019-12
1. 引言
言者和听者在编码和解码相关语句时,如何标记和解读指称已知信息的话题成分(和指称未知信息的焦点成分)是自然语言处理信息结构的主要内容。而特定语言的母语者在执行解码的理解过程中,通常都能自发地辨识出话题成分并调整相关的句法结构来解读已知信息。由于不同语言编码话题信息的方式并不相同,因此成人二语者能否自动化地辨识出目标语中被移置的话题成分可以显现出其中介语语法表征的实质性特点,而汉语移位式话题结构中逆向约束现象的存在为揭示二语句子处理的认知心理过程提供了恰当的语言学素材。不过,近期有关汉语话题结构的二语研究大多关注非移位类句式(Yuan,2017),即便是关注移位类话题句的近期研究(胡丽娜等,2018),也未对移位类话题结构的二语处理过程加以实证检验,因此相关研究并不能全面反映汉语话题结构的二语处理过程,也无助于鉴别和评估中介语表征和处理的本质等同假说(Hopp,2007)和本质差异假说(Bley-Vromman,2009)。有鉴于此,针对汉语移位类话题结构中的逆向回指现象,本研究通过自定步速研究范式来显现汉语本族语者和二语者为逆向约束中的回指词确定先行语的时间进程和心理处理过程,从而为中介语句法表征和处理在多大程度上等同或接近本族语的二语理论争议提供来自于汉语中介语的实证资料,也可以基于本族语-目标语处理方面的差异为相关的中介语偏误提供解释,并进而为中介语语法理论构建提供基于汉语(二语)习得的实证依据。
2. 研究背景
非局域性依存关系的句子中,有些句法成分具有独立指称,而有些句法成分则需要依赖其他成分获得指称。能为其他成分提供指称的可作先行语(antecedent),而依赖其他成分获得指称的通常为回指成分(anaphoric elements)(Chomsky,1986)。句子理解过程中,为不同的句子成分指派共指关系(co-referential relationship)是语法分析的主要内容,也可以据此了解人类句子处理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反身代词和相互代词作为英语中的显性回指成分,在句子理解过程中必须辨识出其先行语,而这一指称确认过程在本族语习得中必定会受到结构限制(structural constraints),即先行语在结构上必须成分统制(c-command)反身代词或相互代词。即便对于表层语序有违结构限制的句式,即存在逆向回指的汉语移位类话题结构,其中的约束共指也必须基于重构后的成分统制才能获得恰当解读。
成人二语者能否以及如何为汉语话题结构中的逆向回指词确定先行语并在二者间建立起共指关系,这对中介语语法能否具备目标语的本族语表征至关重要,而目前的二语习得研究尚未触及该课题。由于汉语移位类话题结构中,句首位置上的回指词需要被回溯到动词后的补语位置上才能获得指称确认并建立合法的共指关系,因此该类结构为检验成人二语表征是否受制于成分统制等结构限制提供了理想的语言素材,进而可以为评估二语句子处理方面的本质等同假说或本质差异假说提供可资立论的实证依据。
3. 汉语移位式话题结构中的逆向约束
大多数语言中都存在把宾语前置于句首以提供已知信息的话题结构,这一话题化过程在英、汉语中主要涉及到宾语移位的词序调整(permutation),而在有些语言中移置的话题成分会具有词缀重叠或语调变更等形式表现。如例(1a-b)是英汉语中宾语话题化的典型例证:
(1)a. Johni,I like ti .
b. 语言学i,我很喜欢ti 。
c. Johni,I dislike that bastardi .
d. 语言学i,我很喜欢这门科目i。
如(1c-d)所示,英、汉语中还存在非移位生成的话题结构,其中同标的名词间具有共指关系,但二者间不具有移位关系。此外,汉语还因具有如(2a)和(2b)所示的基础生成的话题句而被视为话题凸显类语言,而缺乏此类话题句的英语则被视为主语凸显类语言(Li & Thompson,1976)。近期有关汉语话题结构的二语研究也都以此类基础生成的话题结构为研究材料(Yuan,2017;胡丽娜等,2018):
(2)a. 水果,我最喜欢香蕉。
b. 这棵树,叶子大。
c. 音乐,我很喜欢。
d. 这本书i,我不喜欢ti。
由于汉语中(1c-d)和(2a-b)句式均为普遍存在的句法结构,因此有不少研究都倾向于认为所有汉语话题句均可视为基础生成的,其中也包括如(1b)和(2c)所示的话题句。近期相关的二语研究直接假定此类话题句为移位生成,如(2d)所示(Yuan,2017:43),但这些研究均未基于普遍语法原则对汉语允准宾语移位(执行话题化操作)形成话题句的观点加以论证。显然,如果汉语中所有的话题成分均是基础生成的,那么基于英语类语言的移位式话题分析就不具有普遍性。但从语法理论的视角看,如果视汉语为以SVO为主导语序的语言,那么宾语受事前置的句式理应属于衍生的变体句,而且文献中也的确存在不少支持汉语受事宾语话题化是移位生成的实证证据,其中比较具有理论说服力的一条就是类似于(3)所示的逆向约束现象:
(3)a. 那本无聊的书,张三都睡着了。
b. *(有关自己i的书)j,张三i都睡着了。
c. 那部无聊的电影,观众都走光了。
d. *(有关自己i的电影)j,观众i都走光了。
显然,上述不及物结构的述题句中均缺乏空位,但(3a)和(3c)均形成可以接受的悬垂话题句,而包含有单语素反身代词的(3b)和(3d)则不能将话题成分回溯到缺乏空位的述题句中,因此不能形成先行语成分统制反身代词的约束关系,从而违反普遍语法中的约束A原则:回指词必须在管辖范围内受到先行语的约束并在结构上受其成分统制。与此相对应的正面证据来自于(4)中的及物性句式。与(3)中非作格和非宾格不及物动词不同的是,具有受事宾语的及物句却可以允准话题成分的逆向约束,如(4)所示:
(4)a. 那份无聊的报纸,张三从来都不想看。
b.(有关自己i的报纸)j,张三i从来都不想看tj。
c. 那些无聊的传闻,聪明人从来都不去听。
d. (有关自己i的传闻)j,聪明人i从来都不去听tj。
可以看出,汉语及物句式允准含有反身代词的宾语成分执行话题化并形成受事话题句,而且呈现重构效应的前置成分必定是移位的产物。据此可以确定的是,至少汉语及物句中的受事宾语话题化的确可以形成移位类话题句。例(4)在线性序列上呈现出的逆向约束之所以成立,最重要的依据就是话题成分可以重构到动词后的宾语位置上,而当宾语位置一旦被其他成分所占据,回指词无法回溯到受先行语成分统制的位置就会形成不合法的句子,如(5b-d)间的对比所示:
(5)a. 同学的爸爸,张三很尊重。
b.(同学的爸爸)j,张三很尊重他j。
c.(自己i的爸爸)j,张三i很尊重tj。
d.*(自己i的爸爸)j,张小姐很尊重他j。
由于合法句(5b)中的代词宾语可以回指位于句首相对独立的成分,因而可以显现后者具有的悬垂话题属性,而同样的回指关系在(5d)中却不能成立,说明具有反身代词的先行语因无法实现重构而缺乏指称。据此,基于普遍语法的逆向约束,如上(3~5)中的三组句式基本上可以证明,汉语中前置的受事宾语句的确是属于执行话题化操作形成的移位类话题句,而近期的相关研究均未能基于约束原则来论证汉语中存在受事宾语话题化的理论假设。
4. 汉语话题结构中的中间空位和成分统制
依据管约理论和最简方案,移位形成的话题成分属于可以在子句间移位的非论元先行语,因此可以形成跨子句的长距离句法依存关系,而这种非局域性句法关系类似于近期二语处理研究中的典型例证,如(6a)所示:
(6)a. Who did the consultant claim that the proposal had pleased ?
b.*(有关自己i的传记)j,据说 聪明的张三i从来都会睡着的。
c.(有关自己i的传闻)j,据说 聪明的张三i从来都不会去听 。
d.*(自己i的爸爸)j,据说 张小姐一贯都会很尊重他j。
e.(同学i的爸爸)j,据说 张小姐一贯都会很尊重他j。
针对英语本族语者(Gibson & Warren,2004:56)和英语二语者(Marinns et al.,2005)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处理(6a)类非论元移位类句式时,只有本族语者才能得到中间空位的助化,从而在将句首成分还原到其题元位置时耗费较少的认知资源。同理,经由非论元移位生成的(6b-e)的话题句可以用来检验汉语本族语者和汉语二语者是否基于相同的句法表征,以及检验他们是否采用相同的策略和机制来处理具有长距离句法依存关系的汉语移位类话题结构。特别是如(6c)所示的非局域性句法关系的本族语表征必须借助于中间空位才能通过连续移位建立起来,而中介语表征则有可能无从兑现这一理论假设。另外,语链也可以在延伸意义上实现约束共指,因此,长距离移位的回指词要获得恰当解读,成分统制等结构限制是其确定回指词的解读从而可以辨识先行语的核心要件。事实上,如下类似于(7)中的例证显示,成分统制这一句法限制在汉语中也属于已经被实例化的句法限制:
(7)a. 她生吃过不少食物。
b. 她哭诉过歹徒的恶行。
c. *她生着吃过不少食物。
d. 她哭着诉说过歹徒的恶行。
尽管含有偏正复合词的汉语句式(7a)和(7b)均形成合法句,但二者对应的变体句(7c)和(7d)却呈现出迥异的合法性差异,而造成这一差异的结构因素就是短语成分“X着”中的空语类Pro在结构上能否受到先行词的成分统制:(7c)中的“不少食物”不能被“生着”中的Pro成分统制,而(7d)中的“她”可以被“哭着”中的Pro成分统制,这说明汉语句式也同样受到成分统制这一普遍语法条件的限制。同理,对于(6b-e)中汉语移位式话题结构中的逆向约束而言,要确定恰当的先行语也要求汉语二语者具备内化的结构知识,特别是成分统制这一核心的结构限制。下面我们将先简述相关的二语研究,然后呈现本研究的实验材料和实证调查方案。
5. 近期的二语句子处理研究简述
基于约束理论的前述论证,汉语移位类话题结构也属于具有填充词-空位依存关系的句法结构,因此符合近期相关二语句子处理研究所采用的句式要求,其中的长距离依存关系类似于英语关系结构或疑问结构中的填充词-空位依存关系。如下先通过类似于(8)中的实验材料来探讨目前的中介语表征和句子处理的相关结论:处理填充词-缺位依存关系的过程中,语法解析机制必须尽快为移位成分确定可能的结构位置并最终为其指派题元解读,即为填充词指派动词次范畴化所要求的题元角色,从而尽快建立起长距离句法依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