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识变应变求变 推动华教高质量发展

作者: 李宇明 王玲玲

[关键词] 华文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经济赋能;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学术引领力

[摘  要] 海外华文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应客观看待、正确应对华文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整合全球华语社区力量与资源,共同推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通过强化经济赋能和科技赋能,加强海外中国公民子女教育,支持国际社会使用中文,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专家意识等举措,推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语言学研究应关注语言生活,解决语言生活问题,引导语言生活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3-0001-05

1. 引言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影响,海外华文教育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及新机遇。如何正确认识大变局、适应大变局乃至引导大变局,更好推动海外华文教育良性可持续发展?围绕此问题,笔者于2021年11月30日对李宇明教授进行了访谈,本文根据访谈记录整理。

2. 海外华文教育在“两个共同体”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王玲玲:您提出中国语言规划具有两大使命,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请问海外华文教育在“两个共同体”建设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李宇明:办好中国的事情,需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办好人类的事情,需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建设好“两个共同体”。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中不能少了华侨华人,这其中包括已经入外籍的海外华人,也包括在海外工作、学习、旅居的中国人。他们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以来每个关键时期,都为祖(籍)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华侨华人可谓排头兵,他们生活在世界各地,是中外友好和互利合作的见证者、亲历者甚或推动者,为世界各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甚至是不可替代的贡献。目前,大陆加上港澳台及海外华社形成的大华语区,拥有世界几近半数的经济总量,拥有世界科技领域40%以上的科技生产力;在“一带一路”发展中,可以帮助中外合作当地化,是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批重要力量。

在华侨华人各项工作中,最能穿越时空的就是华文教育。作为海外的“希望工程”“留根工程”和“民心工程”,华文教育是联结全球华人的纽带和根脉,最易形成文化认同,在凝聚全球华侨华人力量和智慧方面具有基础作用。同时,华文教育在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深化文化交流、推动文明互鉴、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华文教育工作不仅仅是统一战线问题,也是事关“两个共同体”的重大问题。

3. 客观看待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王玲玲:当前,海外有些人出于各种目的,阻碍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也给华文教育事业造成一些困难。请问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李宇明:对于海外出现的这些状况,我们要有心理准备,也不必惊奇。其实,新中国自成立之日起,某些外部力量对我们的封锁打压就没有中断过,严峻形势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每个国家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和困难,但同时也会有各种机遇。关键是要做好我们自己,把我们国内事情做好了,在国际上受到我们帮助的人多了,我们有影响力、话语权了,情况就会好很多。另外,要心平气和地向国外介绍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实事求是,不要太急功近利。

我们的经济、科技实力足够强大了,综合国力强大了,华语作为全球华人之间进行联系和交往的工具,其作用也就会不断增强,我们要有这个信心。

就近一百多年的历史看,目前是中文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三次传播高潮。1945年之前我国开展了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反对文言文,推行白话文,国语对海外华语社区影响很大。1949年以后,民国政府迁台,把国语中心也带去了台湾地区并向海外辐射,因意识形态原因台湾地区国语对海外影响不小。改革开放增强了大陆对海外华人和世界各国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海外侨胞学习简化字、汉语拼音的也越来越多,普通话的传播优势明显增强,并形成了中文海外传播的新高潮。

目前全球华语有多种表现形态,有大陆的普通话(包括地方普通话)、台湾地区国语、港澳社区语言、海外各地华人社区的华语等。进入新世纪,周清海、陆俭明、郭熙等学者和本人先后提出了“大华语”的理念;大华语是以普通话/国语为基础的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这个理念是针对国际上后殖民时期的意识形态提出的,通过大华语理念把全世界华人的语言包容起来,并用语言的力量把全球华人凝聚起来。各地华语之间有差异不要紧,相对而言,书面语的统一比口语的统一更重要。前几年,在李瑞环主席和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先生的共同关心推动下,海内外华人学者共同编纂了《全球华语词典》和《全球华语大词典》,邢福义先生也主持了全球华语语法研究。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全世界华人合力去做。

现在,我国在国际中文教育方面占有绝对优势,除大陆之外的某个华人社区,其中文教育资源都很有限,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华语走向世界的重任。当然,国际中文教育也不能只是大陆的事情,每个华语社区都有责任,大家应当团结起来,联合起来,整合力量与资源,共同推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海外传播。台湾地区在国际中文教育(华语文教育)方面也有较多积累,一批华语文教师和华语文教育的热心人兢兢业业地工作,如台湾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前理事长董鹏程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华文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合作,2019年临去世前仍眼含期盼,希望两岸共同推动华语文教育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

中文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拿“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来比喻,世界华语推广主体的关系是布包石的关系,而不是剪刀和石头的关系,凡有志于华文教育的机构和人士,应携起手来,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建平台,共谋发展。应有这样的胸怀:世界上谁传播中文,都应该得到我们的支持;应有这样的使命:世界上谁愿意学习中文,都能够得到我们的支持。

4. 经济和科技赋能助推华教转型升级

王玲玲: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和科学技术更新迭代,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如何促进华文教育转型升级,推动华文教育事业取得高质量发展?

李宇明:海外中文教育要特别关注一些重点区域,东南亚就是最值得关注的区域之一。2021年11月,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和华南师范大学签署了合作共建东南亚中文教师教育学院的协议,是这种关注的一个信号,且有望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华侨华人教育合流。华文教育从发展方向上,应重视文化血脉的传承,重视母语/祖语的学习教育。东南亚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主要区域之一,也是华人迁徙最早、数量最多的区域,因此应是发展华侨教育和国际中文教育、推广我们的国际文化教育产品、建立中文朋友圈、传承华人文化的重要区域。在发展华文教育时,要充分把握好经济赋能和科技赋能,以“华文 + 职业教育”和信息化发展为重要依托推动华语走向世界。

第一,经济赋能海外华教。影响语言传播的因素很多,但现在总体上看,决定语言传播的第一力量是经济。语言文化走出去工作不能太空泛,发展华文职业教育是我国产业和科技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们已经在全球开设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中文+X”特色课程,涵盖技能培训、旅游、中医、机电、农业、高铁、航空等领域。同样的,华文教育也要朝“华文+X”的方向发展,在推进华语传承过程中也要让华人有经济上的受益,使他们能从祖(籍)国得到发展的荫郁,得到各方面的“人生红利”。同时,要让推动华文教育的国家和地区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得到经济和产业好处。

在华语传播的对外宣传上,应注意以“华语学习的经济价值”作为重要口径;在海外办学机构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受中国经济影响较大的区域,更多地听取我国经济部门的意见;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专业应该较多介入,提供华文教育的宏观策划和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具体援助;在课程设置上,除了语言课程之外,应当充分向学习者介绍当代中国,应特别注意培养学习者从事涉华工作的能力;中国各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在推荐吸纳人才时,应当为海外的华文学习者尽量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学好华文以后,有可能谋到一份职业,甚至是较好的职业,从而给华文学习以更大的推力。

我观察过台湾地区的华教工作。十几年前,他们就很重视发展“华文 + 技能”教育,通过开展机械维修培训、农业技术、烹饪技能等在东南亚地区传播华语。在东南亚,会发现路边很多汽车、摩托车修理点的老板,是通过“华文+技能”学习技术的。为了便于请厦门的师傅授课,他们还曾在金门设立华侨培训学校,教授中国的红白案烹饪技能。“华文+ 技能”教育有利于华文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要多想办法,大力推进,为华文学习者提供更多经济发展方面的帮助。

第二,科技赋能海外华教。现在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做好华文教育,开展好线上线下融合教育,这也是新冠疫情对华教工作转型升级提供的挑战和机遇。目前国内教育领域推行“双减”政策,很多教育公司因“双减”转而投身到海外华文教育中去,例如新东方、传神公司等目前纷纷发展海外华文教育。这是个好事情,同时也是华文教育吸收教育技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资源的良好契机。据统计,“双减”政策减掉1700亿国内培训市场,能拿出一个零头700亿转移到海外华文教育上就很可观。这需要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加以利用。

通过科技赋能和信息技术实现华文教育的“本土国际化”。所谓“本土国际化”,即是在国内就能推动华文教育在当地国的发展,达到语言传播、文化传播、经济科技发展等相辅相成的多赢效果。

5. 当前做好海外华文教育需处理好几项重点工作

王玲玲:请问在具体操作和执行层面,做好海外华文教育,我们目前亟需处理好哪些方面工作?

李宇明:建议国侨办、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中宣部、外联部等相关单位可以加强合作,把海内外华文教育资源整合起来,戴好白手套,由基金会作为主体运作,在以往的基础上再重点做好三件事:

第一,通过经济、科技赋能推动传统华校转型升级。着重做好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培养、教学产品开发、教务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建设“数字华校”。

第二,重视海外中国公民子女的教育。身居海外的中国公民,期盼子女能够享受到母语教育。有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新移民为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焦虑,有的只能把子女送到当地学校就读,造成新生代与祖国感情的隔膜;有的不得不把子女送到国内接受教育,产生一系列“洋留守儿童”问题,这些急需要得到解决。建议相关部门,共同推进海外中文国际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解决海外中国公民的后顾之忧,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力量。对海外中国人的子女我们要用中国的理念、中国的教材加以培养教育,打造一批具有国家认同、民族感情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人才队伍。

第三,支持国际社会使用中文。传播中文就是为了让世界更多使用中文,不断增强中文的国际活力和国际地位,使之真正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文化产品和世界通用语言之一。当前,在一些国际大都市的交通枢纽、旅游地和购物中心,中文使用逐渐增多,比如巴黎、温哥华、多伦多、东京、首尔等机场指示牌中,中文是居于第二或者第三语言的地位。应建设一个支持国际社会使用中文的支撑服务体系,组织服务于中文国际应用的专家团队,为中文国际用户提供咨询帮助、制作相关语言产品等,促进中文在国际社会的应用。比如帮助解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中文使用问题,国际大都市语言景观问题,跨国公司、国际会议、国际学术界的中文使用问题,外国图书馆中文图书索引问题等等。

另外,我还想谈一点,华文教育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行政工作,也是专业性很强的学术工作,华文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学术支撑和专家支持,没有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很难做好决策。政府部门要重视学术研究,尊重专家意见,设立相关课题,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同时要注重培养政府工作人员的专家意识,让政府工作人员多与专家学者打交道,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沟通,通过举办相关培训、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等方式,特别是成立咨询委员会,形成政学两界信息畅通的“旋转门”,使决策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