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标准体系的汉语新闻教材词汇超纲再思考

作者: 于洁

基于新标准体系的汉语新闻教材词汇超纲再思考0

[关键词] 汉语新闻教材;《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词汇超纲;新闻词汇大纲

[摘  要] 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为比照标准,对新近出版纵跨中、高级阶段的四部汉语新闻教材超纲词汇进行了多方面研究,结果发现:一是各年级汉语新闻教材词汇对应《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相应等级比例偏小,二是四部汉语新闻教材的词汇超纲现象依然严重。从语法单位来看,语素、词、词组、成语使得超纲词汇极具复杂性;从词汇属性来看,超纲词汇既有通用词汇,也有新闻词汇;在新闻词汇内部,新闻专属词汇多于新闻共用词汇。经分析,导致汉语新闻教材词汇超纲的原因更多地指向了词汇大纲的性质与教材词汇超纲的比例限定。基于此,本文认为制订符合汉语新闻语言的词汇大纲才是解决汉语新闻教材词汇超纲的根本之道。

[中图分类号]H1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3-0087-08

1. 引言

汉语新闻教材词汇超纲现象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受到了教学界的关注。孙瑞珍(1995)在编写《中高级对外汉语教学等级大纲》时指出,“报刊课的超纲词更多”。之后,李清华(1999)也提出“从报刊上选的热门话题超纲词也不少”。近年来,吴成年(2011)在定量统计的基础上提出,“这两部中级报刊教材①超等级词、超纲词合计比例为: 上册78.74%,下册97.05% ,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中级教材超等级词、超纲词比例不超过20%的要求相差甚远”。吴津(2012)则从历时的角度对近30年的报刊阅读教材进行了研究,发现“3个时期的报刊阅读教材词汇所收录的超纲词汇都占了很大的比重,除了 80 年代超纲词汇占 51.67%之外,90 年代和 21 世纪的超纲词汇所占比例都超过了70%”。基于以往研究,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无论是从共时还是历时的角度来看,汉语新闻教材词汇超纲不是一时的某一部教材的问题,而是纵跨30多年我们依然没有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而词汇超纲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仅使词汇教学失去重点,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非重点词汇上,而且容易给留学生留下新闻词汇多、难学的认识,从而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此,汉语新闻教材词汇超纲问题虽然解决起来不能一蹴而就,却又势在必行。

前人在论述汉语新闻教材词汇超纲时,选取的参照点均为1992年版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时隔30年,《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以下简称《等级标准》)应运而生,它是面向新时代的国家标准,是国际中文教育的顶层设计,也是国际中文教育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课程测试的重要参照。因此,本文将以《等级标准》为参照比对新近出版的四部新闻教材——《新闻语言基础》《高级汉语新闻阅读教程》(简称《新闻阅读》)、《高级汉语视听教程》(简称《新闻视听》)、《当代中国话题》(简称《话题》),考察教材的词汇①超纲问题,希望从尽可能多的定量分析中发现新闻语言教学的一般性问题,为教学的科学实施、教材的科学编写和词汇大纲的制订提供数据和参考。

2. 新闻教材词汇超纲现象

2.1《等级标准》词汇等级与年级教材的对应关系

《等级标准》词汇表共收录词语11092个,明确表示适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课程测试。虽然《等级标准》从未明确说明与之前《大纲》是何种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在使用上的确存在着承接关系,因此,我们认为二者在等级划分上也具有一定的对应性。《大纲》等级、《等级标准》与教学年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2.2 新闻教材词汇在《等级标准》中的分布

基于《等级标准》等级与教学年级之间的对应关系,本文以《等级标准》为参照,对纵跨中、高级阶段四部新闻教材的生词进行了等级对应,结果如表2所示:

2.2.1 教材词汇对应《等级标准》的比例偏小

《新闻语言基础》《新闻阅读》《新闻视听》《话题》是分别适用于本科二、三、三、四年级留学生的汉语新闻教材,依次应该对应《等级标准》中的中级、高级、高级、高级,然而,经过统计发现,四部教材词汇对应《等级标准》的比例偏小,仅为25.2%、41.4%、34.8%、32.7%。

关于各级教材词汇的编入量占《大纲》的比例,刘英林(1995)认为,初、中、高级教材的生词量应占比应不少于甲、乙、丙、丁四级词汇量85%、80%、75%、75%。新近出炉的《等级标准》也明确,每一级的词汇量化指标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灵活掌握——可以从中替换5%左右的内容,也可以减少5%左右的内容。基于以上两种说法,《新闻语言基础》所占中等词汇的比例、《新闻阅读》《新闻视听》《话题》所占高级词汇的比例都应该不少于70%,但结果却是25.2%、41.4%、34.8%、32.7%,即四部教材词汇都未达到理论上规定的词汇大纲最低比例。

2.2.2 教材词汇存在跨等级现象

《新闻语言基础》《新闻阅读》《新闻视听》《话题》的词汇,不仅符合对应等级的比例过低,而且存在一定的跨等级现象。经统计,以上四部教材词汇的跨等级比例分别为32.6%、9.0%、16.7%、10.1%,其中,中级教材《新闻语言基础》跨向高等级的词语竟然高达26.6%,比对应的中等级词语的比例25.2%还要高,而后三部教材向低等级跨越的比例分别为9%、16.7%、10.1%。跨等级词汇反映出各级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也与教材编写者的编写理念有一定关系,此处不宜赘述。

2.2.3 超纲词比例大

刘英林(1995)认为,中、高级教材的超纲上限是30%和35%,但以《等级标准》为参照所得的《新闻语言基础》《新闻阅读》《新闻视听》《话题》的词汇超纲比例高达42.2%、49.6%、48.5%和57.2%,且呈现出年级越高词汇超纲现象越严重的特点。词汇超纲是多种因素互相交织的结果,下文将做具体说明。

3. 超纲词的多角度分析

3.1 从语法单位来看,超纲词种类繁杂

为表述方便,超纲词语本文一律统称为“超纲词”,但从语法单位来看,“超纲词”却包括了语素、词、词组、成语等多种成分。具体分布如表3所示:

3.1.1 词的数量最多

在《新闻语言基础》《新闻阅读》《新闻视听》《话题》的超纲词中,词的占比最大,分别为76.5%、70.1%、78.9%、58.9%。其中,名、动两类词占有绝对优势。名词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运动、存现及发展趋势。新闻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及时捕捉者,教材超纲词中名、动两类词语比例最大也在意料之中。

3.1.2 词组占有一定比例

四部教材的词组①占超纲词的比例在11%~17%。从词组的关系类型看,偏正关系的最多,87个,如“必经之路”;其次是动宾关系36个,如“设障”;联合关系35个,如“交会对接”;主谓关系 15个,如“榜上有名”;动补关系3个,如“遥不可及”;“所”字词组1个,“所幸”。从结构的松散度来看,有的词组结构松散,如“私营企业”“首次公开募股”;有的词组结构则比较紧凑,一般不拆开或较少拆开使用,如“同工同酬”“贤妻良母”;有的词组结构非常紧凑,《现代汉语词典》收录其英文缩写字母,但未收其中文形式,如“国内生产总值”“首席执行官”。从词组的形成时间来看,有的词组早已出现,如“两极分化”“幅员辽阔”;有的词组则是对新事物的反映,如“刷脸”“扫码”等。从词组表义来看,有的词组见词组即能明白含义,如“交会对接”“抗病毒”,但有些词组则须经过解释才能理解,如“减税降费”“简政放权”。

超纲词中包含了大量的词组,这与《等级标准》收词标准、新闻语言教学的特殊性是分不开的。其一,《等级标准》是普适性的规范性文件,对词与词组有着较为明确的区分。尽管为了方便教学,《等级标准》也选入了一些常见常用的结构(比如:“打交道”),但其收入词组的谨慎态度是不言而喻的。其二,新闻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据,在挑选生词时更注重教学的实用性和词语的可理解性,而非词与词组的精确区分。比如:“国内生产总值”因其词组身份而被《等级标准》排除在外,但为了方便学习,加之有特定的英文缩写GDP,因此教材编写者一般会将“国内生产总值”选作生词,而不是拆成“国内”“生产”“总值”三个词。

3.1.3 语素书面语色彩浓厚

语素原本不应出现在四部教材的生词表中,但经统计,四部教材共收录了5个语素:籍、惠、载、旨、诸。之所以收录语素,一是尊重原文,二是这些语素作为书面语,是留学生理解难点。如:“旨”为新闻常见语素,经常出现在“旨在……”的语言结构中,表达某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新闻视听》《话题》都收录了该语素。

3.1.4 成语数量逐渐增多

在《新闻语言基础》《新闻阅读》《新闻视听》《话题》四部教材中,超纲词中的成语分别占全部超纲词的6.1%、18.6%、6%、24%。从课型特点来看,新闻阅读类的教材收录的超纲成语较多,尤其是高级阶段的阅读教材《话题》《新闻阅读》中的超纲成语占比达到18%~24%。此外,随着学习阶段的逐年升高,超纲成语的比例也在总体上呈现出升高的态势,《话题》更是达到了24%。超纲成语的逐渐增加,反映出从初级到高级阶段汉语从口语逐渐向书面语转化的这一事实——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语言越来越正式,表达越来越高级,思辨色彩越来越浓厚,书面语越来越多,因此导致了超纲成语比例不断上升。

3.2 从词语属性来看,兼有通用词汇和新闻词汇

超纲词属性,主要指超纲词属于新闻词汇还是通用词汇。经考察,在超纲词中既有通用词汇也有新闻词汇,其中,通用词汇占45.8%,新闻词汇占54.2%,详见表4。

3.2.1 新闻词汇

新闻词汇,指的是经常出现在新闻报道中的词汇,其中包括新闻专属词汇和新闻共用词汇,详见表5。

3.2.1.1 新闻专属词汇

新闻专属词汇,指的是某个词只出现在某个新闻领域,而较少出现在其他新闻领域。在四部教材的超纲词中,新闻专属词汇共508个,占新闻词汇的83.4%。比如:政治领域的“国事”、经济领域的“国内生产总值”、文化领域的“申遗”、科技领域的“刷脸”、体育领域的“混合泳”、法制领域的“囚禁”、军事领域的“分列式”、生活领域的“山珍海味”、卫生领域的“抗病毒”、灾难领域的“洪涝”、环境领域的“滥砍滥伐”、资源领域的“水电”、妇女领域的“贤淑”、人口领域的“老龄化”、社会领域的“福利待遇”、外交领域的“斡旋”等。这些词语的内涵比较单一,一般只出现在某一个新闻领域。

从新闻专属词汇的领域分布来看,社会、经济、文化、生活和科技方面的词汇比较丰富。众所周知,语言是社会变化的镜像,新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排名前五的超纲词语正是对中国近几年在社会生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重大变化的直接反映。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不断颠覆人们对以前世界的认知,“刷脸”“数字化”等词快速成为新闻关注的焦点,影响新闻教材的词汇构成。

3.2.1.2 新闻共用词汇

新闻共用词汇,指的是某个词不单纯出现在某一个领域,而是广泛使用在多个新闻领域。在四部教材的超纲词中,新闻共用词汇101个,占新闻词汇的16.6%。

新闻共用词汇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该词本身有两个及以上义项,多个义项分属于不同领域。比如:“对阵”既可以用在军事领域,也可以用在体育领域;再如:“洗牌”的比喻义既可以用在经济领域,如:“市场格局重新洗牌”,也可以用在外交领域,如:“世界格局重新洗牌”。二是词本身含义单纯,但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比如:“降幅”表达的是数字的变化,但数字却不仅仅出现在经济领域,教育领域的生源统计、人口领域的出生率统计均可以使用该词。再如:“普查”既可以是人口普查,也可以是经济普查,因此,该词也属新闻共用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