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
作者: 邵宜 卢月丽[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
[摘 要] 对外汉语教学、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以及国际中文教育的名称、性质、任务、目标等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正式列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位类别,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华文教育与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研究发现,华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与汉语国际教育共同组成国际中文教育的事业整体,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华文教育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需要高屋建瓴,顶层设计,做好远景规划,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4-0001-08
1. 引言
2019年12月9日,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长沙开幕,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0多名孔子学院和中文教育机构代表参加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会议并发表主旨演讲,孙春兰强调,中国政府把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发挥汉语母语国的优势,在师资、教材、课程等方面创造条件,为各国民众学习中文提供支持(孙春兰,2019)。自1950年我国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始,至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国际中文教育已经走过了70年,名称几经变化,从“来华留学生教育”到“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国际中文教育”,已经发展成为广受学界重视和社会关注的学科和事业(魏晖,2022)。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在教育学门类下面,国际中文教育正式列为一个独立的专业学位类别,可授予硕博士学位。这个事件的意义在于:国际中文教育实际上获得了准一级学科的地位,可以把它作为一级学科来建设、架构。
近两年我们看到全国各地高校、一些研究机构以及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华文教育,华文教育慢慢也成为一个热词。把华文教育看作是中华语言文化传承传播事业的一个主力军,是成立的,也是一个基本认识。反思以往我们做的事业,如果要推动海外中华语言文化传播,华文教育不失为一个可行的路径,其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的大目标是一致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支持中国语言文化海外传承、传播事业的学科平台,必须纳入华文教育,这点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例如,郭熙、林瑀欢(2021)指出,“国际中文教育”可以定义为:中文在全球的传播与传承工作,它包括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和海外华文教育。
从学科及学位类别来看,华文教育一直没有获得一个非常官方的位置,这给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本文将借助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学位类别,梳理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探究华文教育在其中可以发挥哪些作用。
2. 什么是华文教育
华文教育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其不同于来华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教学及汉语国际教育。我们要想理清华文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华文教育的内涵。接下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作具体介绍。
2.1 定义和特征
华文教育指的是海外由华人华侨个人或机构出资创办,以华人华侨子弟为教学对象①,以中华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的办学机构。在欧美一般称为中文学校,亚洲多称华文学校,其性质属于少数族裔本民族母语文教育。例如,郭熙(2015)指出,华文教育的“华”标明了语言的民族及文化传承性,它是一种“祖语”(heritage language)教学。
华文教育的创办时间远远早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②,前者一直都在,而后者是二十年前国家在海外创办的,主要目的在于教授中华语言文化知识。以华语最早形成的南洋地区为例,早在十九世纪初期,各种形式的华文教育已经开始在海峡殖民地出现。据海峡殖民地教育部1884年的报告记载,共有115间华校。这些华校的形式基本模仿中国本土的学堂,沿袭一套教授中国经典的传统教育制度,早期的华校一般分为三种类型:当地富裕华人为其子弟专设的家塾、个别教师假借庙堂或临时场所开办的私塾以及某些族群按照一定规章创办的公立学校(林水檺、骆静山,1984:283)。根据著名学者陈育崧的意见,华校的历史应从第三种学校的创办谈起,所以他把新加坡的崇文阁(1915年创立)、萃英书院(1854年创立)以及槟城的南华义学(1888年创立)视为马来亚最早创办的华校(陈育崧,1971:47)。
此外,华文教育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其一,华人华侨创办,经费自筹。华文教育的特征不同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也跟海外一些国家的主流教育机构开设的中文课程性质有所差别,它由华人华侨自己创办,且经费自筹。
其二,教授华裔子弟。从华文学校创办开始,其目的就很明确,即教授华裔子弟学习中文,传承民族语言文化。
其三,学制为周末制/半日制/全日制。学制是周末制的多在欧美一些国家,一般利用星期六或星期日一天或者半天的时间学习中文;半日制的在东南亚比较常见,因为政府的学校一般都是上午上课,下午来到华文学校学习华文;也有一些全日制的,比如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神户中华同文学校。
其四,不为政府承认。不为政府承认,即所获得的学历不被承认,这种现象比较普遍。
以上是海外华校的生存状态,也是对华文教育的一个基本认识。
2.2 规模及分布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中文热”持续升温,海外侨胞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目前,非官方数据显示,全球有近两万间形式不一但本质相同的各类华文学校/中文学校,在读华裔子弟达数百万之众,有不低于10万的华文/中文教师及管理人员。
分布上,基本有华人华侨的地方,都有华文学校/中文学校,主要分布地区包括欧洲、北美、东南亚、东北亚、大洋洲、南美各国,其中海外华文教育最为集中的地区是欧美和东南亚。华校的分布和华人华侨的分布基本上是吻合的,即哪里华人华侨多,哪里就有更多的华文/中文学校,主要的华文教育国家与当地华人华侨数量呈现正相关发展趋势。
近些年非洲、中亚、西亚也开始出现一些华文学校/中文学校,随着华人华侨的足迹去到那里,华文学校便开始出现,基本上是为了解决子女对中文的学习需求而创办的,本质上也属于华文教育的范畴。由此可以看出,海外华校跟随华人华侨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
2.3 存在的问题
华文教育在海外面临很多问题,过去有,现在也仍然存在。例如以下一些:
其一,不为政府承认,难以获得主流资源的支持。虽然一些华文学校受到了当地政府的资源支持,但是数量较少,所占比重较低。所以,海外华文学校能否获得主流资源支持,主要由所在国或所在城市政府的态度决定。
其二,师资队伍良莠不齐,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不高。海外华文教育发展至今,在中国大陆的支持下培养了一些师资,但是总体来讲,师资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的。
其三,管理人员缺乏且水平不高,规范程度较弱。近一两年因为疫情,没有办法开展线下培训,我们利用线上的机会开设了一些华文学校管理的相关课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家非常踊跃,意识到这是华文教育一直以来一个很大的缺漏,迫切需要提高华文学校管理水平。
其四,教学质量缺乏标准参照,大都各行其是。教学质量问题是所有教学形式都需要考虑的,而考试是一个最好的评判手段。但是,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有待考量。多年以来HSK可以说弥补了这一个空白,很多华校以HSK作为检验、衡量中文教学水平的一个标准。但是,这个标准是否合适还有待商榷,下文我们将作具体讨论。
其五,学生水平高低不齐。有的学校因为招生规模较小,学生类别比较庞杂,出现了一些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场景。例如,在一些比较偏僻的乡村,一至五年级的学生挤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老师既要教授水平好的,又要照顾水平差的。同时,既有二语学习者,也有继承语学习者,需要统筹兼顾,教学难度很大。
其六,缺乏高屋建瓴,顶层设计,也做不到远景规划。华文教育一开始是自发的,基于一种朴素的需求创办而成,即教授自己的孩子识文断字,慢慢才形成规模和体系。一般情况下,由国家来做教育会有顶层设计、远景规划等,但是这对华文学校来讲实在是勉为其难。所以,各地华文学校的发展并不均衡,有时甚至是无序的。这种情况近些年稍微有些改善,但是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以上是目前海外华文/中文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不足之处影响了海外华文教育的办学质量,对于传承中华语言文化是不利的,需要想办法加以解决。
3. 华文教育的功能与价值
在过去的发展历史中,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是不包含华文教育的。现在借助于国际中文教育这个新的概念,我们认为它不仅是改换了一个名称,而且注入了新的内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华文教育。所以,我们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是一个上位概念,华文教育是一个下位概念,和它平级的一个概念是汉语国际教育。华文教育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在国际中文教育这个专业学位类别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从几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其一,华文教育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海外中华语言文化教学活动基本由三个主体承担:主流学校(二语教学)、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二语教学)、华文学校/中文学校(继承语教学)。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只有二十年的历史,主流学校近些年才开始多起来。只有华文学校历史悠久,是当地社会的少数族裔教育,受到所在国法律保护,这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西方讲究人权,提倡少数族裔有使用自己母语文的权利,所以就中华语言文化传承传播来讲,华文学校/中文学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没有政策风险。西方一些国家一直意图打压、关闭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政府提出关闭华文学校/中文学校。这种优势对于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应该加以重视并充分利用。
其二,华文教育兼具工具及情感功能。华文学校/中文学校的教学对象是华裔青少年,华二代(三代四代)出生成长在海外,一方面受到所在国语言文化的影响,情感上对中华语言文化没有了父辈祖辈那种天然的亲近感;另一方面,由于与母语文接触减少、使用频率降低,在他语文的挤压下,母语文趋弱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个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日益严重的趋向。所以,华二代(三代四代)普遍面临一个问题:中文学习如何才能继续下去?从华人华侨家长们的角度来说,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母语文的能力;从维系民族情感、民族身份认同以及作为交际工具的角度来看,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他们希望能够背靠祖国,分享祖国强大的红利。这是一个很现实的目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在这两种功能(即情感功能、工具功能)之下,给了我们做大做强华文教育的理由,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否则,如果只有情感功能,那将是一件很被动的事情,正是因为两种功能都有,做华文教育就有了一个现实的基础,这种需求它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华文教育实际上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能够弥补汉语国际教育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的一些不足。孔子学院/孔子课堂是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汉语教学,而华文教育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情感功能,这是它的独特之处。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习中文的利好不断出现以后,我们看到很多华裔青少年由被动学习中文转为主动,整个局面有所改观。
其三,华文教育具有少数族裔母语文教育的独特属性,与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相比更有利于在所在国开展中华语言文化的教学和传播工作。华文教育以“侨”为桥,向所在国民众传播中华语言文化,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华文学校/中文学校已经不只招收华裔子弟,在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区,我们都看到华校之中有很多非华裔子弟,这是华文学校进入现代之后一个新的变化,也是华文教育非常独特的一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