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语同形同音词的心理词汇表征
作者: 曹慧 靳洪刚
[关键词] 同音词;语义启动;心理词典;ERP;N400
[摘 要] 本研究结合行为实验和EEG设备,旨在调查汉语同音词的心理词汇表征。26位汉语母语者作为被试,对216组实验材料进行视觉化词汇判断。每组实验材料包含一个语义不平衡的同音词作为启动词及一个目标词。目标词有四种类型:(1)与启动词主要意义相关;(2)与启动词次要意义相关;(3)与启动词意义无关;(4)填充假词。被试进行词汇判断时,同时收集行为数据和脑电数据。行为数据分析正确率和反应时,脑电数据分析反映语义加工的N400和LPC成分。行为数据显示,前三种类型目标词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无显著差异。ERP数据显示: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的目标词激发了更大的N400和LPC波幅;同时,大脑后部区域产生了较前部和中部区域更大的LPC波幅。结果证实汉语同音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在心理表征上存在差异,支持了独立词义表征观。
[中图分类号]H030;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4-0077-15
[收稿日期] 2021-10-12
[作者简介] 曹慧,女,澳门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认知加工、语言测
试等。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靳洪刚,女,美国汉明顿大学东亚系William R. Kenan 荣退教授,前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第二语言认知加工等。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1 感谢澳门大学高飞博士对本文研究提供许多无私的帮助,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了十分宝贵的修改意见,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普遍存在(Taylor,2001),不同词义称为词的义项,义项是词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黄伯荣、廖序东,2007:274)。在书写及语音形式上相同,在词义层面上有两个或以上意义的词称为模糊词。模糊词又可分为两类:多义词和同音词②(Weinreich,1964)。本文重点讨论其中的同音词,特别是同形同音词。同音词在语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于其广泛性,更在于其沟通中的重要地位,即成功的交流必须建立在说话者和听话者从多种可能的词义中正确传达或选取符合情境的意义。同音词的研究近年颇为兴盛,从理论语言学的定义、分类到心理表征模型的建立,逐步发展到结合脑神经手段的实证研究。目前同音词的心理表征模型主要采用模糊词的两种心理表征模型:独立词义表征观和核心词义表征观。
尽管目前同音词的研究不断涌现,仍有三个方面的不足:其一是同音词究竟适用哪种心理表征模型,尚未有明确的结论;其二是涉及到心理表征的研究多以拼音文字语言为主,对作为意音文字代表的汉语同音词的研究则为数甚少;其三是汉语研究的实验设计仍有待提升,尤其是在语境控制上。
为弥补以上不足,本研究采用认知心理语言学的实证研究方法,以语义启动为研究范式,结合行为实验和ERP脑神经认知研究,对汉语同形同音词的心理表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汉语同形同音词的心理词汇表征与拼音文字语言的同音词表征特点是否相同?汉语同形同音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的加工速度是否存在差异?汉语同形同音词的多个意义间是促进还是竞争关系?汉语同形同音词会遵循哪一种心理表征模型?
1. 现有的同音词心理表征模型及实证研究范式
1.1 同音词心理表征模型
心理表征假设主要研究大脑中所储存的词义表征、数量、词义间的连接方式及其连接方式所呈现的强弱差异(赵翠莲,2006)。基于拼音文字研究的结果,理论语言学家对多义词和同音词在心理词典中的表征建立了两种不同心理模型假设:一是核心词义表征观(core-sense representation),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有Nunberg、Caramaza、Grober Rhul等(赵翠莲、李绍山, 2006)。核心词义表征观认为:同音词的相关词义在同一词条下储存,心理词典中只储存一个基本义(core meaning),其他词义是通过神经连接及上下文在线启动获取的,选取词义时,各词义间存在促进加工的作用。在储存方式上,核心词义表征观所代表的是单一词条模型(single lexicon entry),更加节省储存空间。二是独立词义表征观(separate-meaning representation),独立词义表征观认为:同音词的每个词义都在心理词典中单独储存,选取词义时根据语境从心理词典中选择正确的意义,一次只有一个词义得到启动,词义间存在竞争关系。在储存方式上,独立词义表征观所代表的独立词条模型(separate lexicon entry)需要更多的储存空间。
近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者对多义词和同音词的认知加工及心理表征假设展开了实证调查,以探究这些假设是否存在心理现实性(psychological reality),本研究的目的之一也在于此。
1.2 同音词心理表征的实证研究范式
对于同音词心理加工和表征的实证研究,过去主要采用词汇命名任务、听觉或视觉化词汇判断任务等行为实验研究方法。语义启动范式①(semantic priming paradigm)是调查模糊词加工的常用范式(王晓平,2011),结合词汇判断任务,可以用来观察不同的启动词及目标词组合的加工速度和正确率的差异,从而判断语义联系(McNamara,2005)。正确率和反应时是词汇判断任务中两项重要的指标,反映词汇启动的快慢和加工程度。但两者都是单维指标,仅反映语言加工的综合结果,无法直观地证明词汇的心理加工差异。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结合脑神经实时在线等技术来弥补以上不足,如事件相关电位 ERP技术、fMRI技术、fNIRS技术等。
2. 对同音词的行为及脑神经认知实证研究
本研究关注同音词中的同形同音词。同形同音词按其不同意义的使用频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各词义使用频率大致相同的同音词称为词义平衡同音词(以下简称“平衡同音词”);各词义使用频率显著不同的同音词称为词义不平衡同音词(以下简称“不平衡同音词”)。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义称为“主要意义”,使用频率较低的词义称为“次要意义”。同音词不同词义的使用频率影响相应词义的加工和选择(Pexman,2004)。
现有的行为实验和神经语言实验就下面两个问题进行了探索,一是同音词的各意义之间究竟是竞争关系还是促进关系?二是不同频率词义之间是否确实存在加工快慢的差异?
2.1 行为实验研究证据
早期的研究大多致力于模糊词与非模糊词之间的比较,Rubenstein et al.(1970)发现当词频匹配时,多义词及同音词的识别比非模糊词更快,由此提出了“模糊词优势效应”(the ambiguous effect),之后的行为研究结果也大都与这个推测相符合(Hino & Lupker,1996;Pexman et al.,2004)。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的研究(Rubenstein,1970;Hino & Lupker,1996;Klein & Murphy,2001、2012;Pexman et al.,2004)均发现同音词的加工比非模糊词更快,同时还证实同音词和多义词的加工储存相似。然而Frost & Bentin(1992)、Rodd et al.(2002、2004)为代表的行为研究则发现同音词的加工受到词形(同形、异形), SOA①等因素影响,比非模糊词更慢,为此推论同音词的词义间存在竞争关系。
此外,舒华、唐映红、张亚旭(2000)在不同ISI②条件下,分别考察了汉语孤立状态和句子语境下的同音词词汇判断,结果发现:(1)孤立状态下,ISI无论是0 ms或-150 ms,与同音词主要或次要意义有关的探测词都受到了促进;(2)句子语境下,当ISI为0 ms时,在语境一致的条件下,与同音词主要或次要意义有关的探测词均受到了促进,在语境不一致的条件下,则未发现任何促进效应;(3)句子语境下,当ISI为-150 ms时,只是在语境一致并且探测词与同音词的主要意义有关的条件下才观察到促进效应。该结果说明:汉语同音词主要意义的启动比次要意义更快,语境一致时,同音词的启动加快,语境不一致时,同音词的启动受到抑制。
除了语境作用外,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的加工还随着词频、词汇难度发生变化。如陈宝国、宁爱华(2005)考察了汉字识别中的同音词效应,发现在低频词中存在同音词劣势效应,在高频词中同音词比非模糊词加工更快,表明在低频同音词中,存在词义竞争关系。Armstrong & Plaut(2008)将Rodd et al.(2002)的实验材料按难易度分成简单、中等、困难三个等级进行词汇判断任务。结果发现,中等和困难等级同音词的判断比非模糊词和多义词更慢,表明同音词各意义间的加工关系随着词汇难易程度发生变化。
上述行为实验不但证实同音词具备“模糊词优势效应”,而且还发现同音词不同意义间的加工差异受到加工条件、语境、词频、词汇难度的影响;进而丰富了语义加工研究上的一些重要细节。但是从心理现实性角度考虑,行为实验研究的数据不能直接、完全反映大脑对同音词的实时加工、存储过程,只能提供一些推测性的行为数据,尤其是反应时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寻求神经语言学研究范式,来为模糊词心理表征假设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2.2 EEG神经语言学实验研究证据
随着技术的日臻完善,EEG等新型脑神经科技研究方法被引入语言认知加工研究。ERP技术采用EEG设备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对被试的实验过程不产生干扰,可以连续、实时地记录被试的脑电活动,反映被试对于语言项目的加工过程,揭示语言加工的时间进程③。与词义加工相关的研究主要关注EEG数据中反映词义加工的N400成分和反映后词汇加工的LPC成分(Kutas & Federmeier,2011)。
目前大多同音词研究均采用EEG设备,通过观察不同语言的词汇加工过程中的脑电波变化,来推断同音词的加工过程,尤其是被认为反映词汇表征和语义加工的N400脑波成分。这是因为N400脑波不仅可以用来比较不同类型同音词(同形、异形)之间的加工差异,还可以对比同音词词不同意义之间的加工速度。在数据分析时,主要关注N400脑波出现的时间、波幅、区域。
首先,EEG等脑神经实验不但证实“模糊词优势效应”,还探索了加工速度的不同。如Pexman et al.(2017)发现词义更丰富的词语具有更快的加工速度。Kounios et al.(2009)发现词语的词义丰富性可以降低激活的N400波幅。与之相反,Rabovsky et al.(2012)发现在大脑中央区域的电极点,语义较丰富的词语具有更大的N400波幅。
其次,更多的实验调查了同音及多义词的主要和次要意义间的加工差异。如在ERP研究中,Klepousniotou et al.(2012)通过词汇判断任务发现:在脑中部电极分析中,相关目标词比无关目标词N400波幅有所减低,显示了语义启动作用。在脑两侧电极点分析中,不平衡同音词的主要意义比次要意义具有更强的启动作用,在左右半脑其N400波幅都更小;次要意义也有一定的启动作用,主要出现在左脑,因此推断不平衡同音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之间存在语义加工差异和左右半脑差异。MacGregor et al.(2015)采用Klepousniotou et al.(2012)的实验材料,发现在750 ms的ISI之后,多义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都显示出启动效应,表明多义词的各意义间相互促进,使其启动状态得到了保持;但是该实验并没有观察到同音词的主要意义和次要意义的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