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到底”的偏误语义地图模型研究

作者: 孟艳华

副词“到底”的偏误语义地图模型研究0

[关键词]“到底”;语义地图;偏误语义地图模型

[中图分类号]H0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1-0001-09

1.引言

在汉语二语教学中,学习者会出现下例所示的偏误(所有偏误例句引自HSK动态作文语料库):

(1)*他高中的时候,是个篮球运动员,经过三年的篮球锻练,到底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记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日本中级)

(2)*家里的孩子常说父母到底不想听他的意见,父母只逼自己听父母的话,无法与父母沟通与交流。(《如何解决代沟问题》韩国高级)

根据上下文所表达的语义,上例(1)中“到底”应改为“最终”;(2)中“到底”应改为“根本”。学界一般认为它属于语法偏误中的“误代偏误”(鲁健骥,1994)。我们认为可以从语义偏误视角对之研究:造成“到底”“终于”“根本”等词语义偏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它们在学习者的“概念空间”中是如何分布并关联存在的?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呈现并凸显相关语义关联,以减少语义偏误?本文拟从语义地图模型的视角进行研究,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2.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设

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是近年来语言类型学和认知语义学研究中兴起的一种语义研究方法,它以几何图形的方式来表征语言成分的语义及语义关联,用以揭示语言成分多功能模式的系统性和规律性(Anderson,1982;张敏,2010;郭锐,2012a;吴福祥,2017)。当前,此理论与方法被应用于汉语语法化、汉语方言、共时平面的多功能语法形式、汉外对比等领域,所得成果表明,利用语义地图这一工具,构建或修正概念空间,发现隐性规律,可以获取对汉语个性更为深刻的认识(吴福祥,2009;郭锐,2012b;潭方方,2016;范晓蕾,2017)。

在汉语二语研究中,已有研究借鉴语义地图成果,分析相关语言现象的习得,如林华勇等(2013)对“到”的习得顺序研究,但尚未见对汉语二语学习者概念空间的中介语语义地图研究。

本文拟把语义地图模型用于语言习得特征分析和语义偏误解释之中。基于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即语义结构相似度高的概念易发生关联,语义结构相似度低的概念难以发生关联,与特定语言或者特定结构相关的任何范畴都会投射在概念空间的一片连续的区域上(Croft,2003;Haspelmath,2003;陆丙甫等,2010),我们提出“语义偏误概念相邻性假设”,即发生语义偏误的两个概念投射在概念空间的相邻区域。据此假设,上例(1)中“终于”“根本”分别与“到底”发生了语义偏误,它们在概念空间中都应该处于与“到底”概念节点相邻的空间位置。

以此假设为切入点,考察中介语可以建构语言学习者的概念空间。对二语学习者概念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的易混淆概念及概念间的关联,再结合语言本体研究成果,使用语义地图标示语义或概念之间的关联,解释并凸显其中的易混淆语义。这样可以建构出结合习得与偏误的语义地图模型,即本文所谓“中介语语义地图”模型,以期对习得与语义偏误现象从新视角进行解释,并为汉语教学提供具有可视化特征的教学语法参考,进而提高汉语学习效率。

具体来看,“中介语语义地图”有两种呈现方式:一是“偏误语义地图”,呈现各种语义偏误的分布及相关的正误语义关联模式;二是“习得语义地图”,结合二语者汉语水平、国别等因素,对中介语概念空间进行切割,使习得顺序、习得规律、习得特征等得以直观展现。本文主要研究“到底”的偏误语义地图。偏误语义地图模型与一般语义地图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

1)概念底图与语义节点建立且源自于对目的语与中介语的分析;

2)依照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语义偏误概念相邻性假说,结合历时语义演变研究来进行功能位置的排列,一般来说,偏误概念与正确概念相邻且处于外围位置;

3)语义关联和语义边界分析均包括正确语义和偏误语义两类。其中偏误概念的语义边界研究尤应重视。

下文将在此理论框架下,研究“到底”的偏误语义地图模型。首先,考察习得与偏误情况,确定偏误语义节点;其次,考察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及历时演变情况,明确其中的语义关联;接着,考察“到底”偏误概念之间的关联,确定偏误概念边界;最后绘制出“到底”的偏误语义地图。

3.“到底”的习得情况研究

我们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穷尽性收集到例句325例,其中正确例句306例,错误用例19例;同时从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随机取得例句1371句,用于对比研究。

考察副词“到底”的语义,离不开分析其所来源的动词性结构“V+到底”,本文也考察了这类用法。根据研究需要,结合《现代汉语八百词》、《应用汉语词典》以及前人相关研究(吕叔湘,1999;郭良夫等,2000:247;张秀松,2008、2011、2014),我们把“到底”的用法分为四类:1)位移类,“V+到底”;2)疑惑类,用于疑问句中;3)属性类,“到底+(是)+属性”表属性特点;4)结果类,“到底+结果”。分别如下例所示:

(3)a.她决定要把爱情进行到底。(位移类用法)

b.来人到底是谁?(疑惑类用法)

c.他到底有经验,问题很快就解决了。(属性类用法)

d.我想了好久,到底想明白了。(结果类用法)

3.1现代汉语中“到底”功能分布考察

按上面的分类标准,我们统计出现代汉语中“到底”的功能分布情况。处于绝对优势的是用于疑问句表疑惑,占72%。其它依次是“到底+(是)+属性”(12%)、“V+到底”(8.5%)、“到底+结果”(7.5%),详见表1。

3.2中介语中“到底”功能分布考察

“到底”的习得关涉到“语义-语用”两个界面(袁博平,2015),即不仅要习得“到底”的语义,还要习得其所传达的语用态度与语用规则。中介语语料表明,二语者能够习得“到底”的语用义,且未见“到底+怎么”表“为什么”这类偏误用法。可见,“语用规则”也是可以习得的。中介语语料中,“到底”的功能分布情况见表2。

与现代汉语对比可知:

1)“到底”的四类用法在中介语中都是存在的,且不同小类的使用频率高低次序与目的语基本一致,疑问句用法占绝对优势,其他三类用法占比很低;

2)中介语中的疑问句使用频率更高,高出21%,其他三类用法使用频率相应更低,总计不超过7%;

3)中介语语料中没有“Adj.+到底”用例,二语者对此用法不熟悉。

3.3偏误分布情况考察

中介语语料中“到底”习得偏误19例,占全部用例的6%。从小类上看,“V+到底”类和“到底+(是)+属性”类未发现偏误。偏误集中在疑问句、“到底+结果”中,具体如下:

1)疑问句中存在语法形式偏误,有“吗”等疑问句形式标记冗余和特指问语序问题。如:

(4)*我常常想:“到底我适不适合当老师吗?”(《我的一个假期》日本高级)

(5)*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是到底谁?

(《记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韩国高级)

2)“到底+结果”中存在语义偏误,“到底”误代替“最终/最后/所以”等连接词语,如上例(1)。

此外,中介语中还存在另外两类语义偏误:与“根本”类词语混淆,如上例(2);与“难道”类词语混淆,如下例:

(6)*我们人啊,难道考虑过了没有,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读<三个和尚没水喝>想到的》韩国中级)

(7)*妻子得了不治之症,丈夫看到妻子痛苦的样子,怎么能看下去呢?法院认为丈夫犯了故意杀人罪,他们到底没有感情吗?(《如何看待“安乐死”》日本高级)

综上,“到底”的中介语偏误类型及分布如下表3所示。

语法形式偏误也许与深层语义相关(蒋勇等,2016),本文只关注表层语义偏误。即在“到底”的中介语概念空间中,存在着“终于”“根本”“难道”类易混淆概念。这些概念在概念空间上是如何分布、如何关联起来的?是什么样的关联造成了习得中的偏误?我们将在对母语中“到底”的语义考察后进行回答。

4.现代汉语“到底”的语义及其关联

本部分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对汉语中“到底”的语义进行考察。“到底”一词具有一定具象性,它激活的是一个融合了容器图式、底部图式和位移图式的复杂意象图式,下文将对其位移义、属性义、结果义和疑惑义用法及其关联逐一分析。

4.1“到底”的位移义

从来源看,“到底”原本是一个词组,由动词“到”和名词“底”组成。其中“到”的意象图式是位移图式,凸显终点;“底”的本义是“山居也,一曰下也”,有“最下面、底端”的意思(《说文解字》),从历时语料看,“底”所指多为容器底部。如下例(8)~(11)所示:

(8)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列子·汤问》)

(9)夫据干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晴。(《淮南子·主术训》)

(10)掇怀珠之蚌于九渊之底。(《抱朴子》)

(11)全石以为底。(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上例中的“底”分别是“谷”“井”“渊”“潭”等容器的底部。这类容器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深度的三维空间,呈现出下陷意象,“底”激活的是容器底部图式。“到”与“底”组合成“到底”,最早出现于唐代,表示位移义。如下例所示:

(12)秤槌落东海,到底始知休。(唐·寒山《诗三百三首》)

(13)从君中道歇,到底即须休。(唐·张鷟《游仙窟》)在“到底”表达的位移义中,“到”的路径和终点受限为容器及其底部,如下图1所示,其中A为起点;B为终点,是底部空间上的任意一点;从A到B为路径。

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此用法,如下例(14)(15)所示:

(14)另一朋友梗着脖子问我:“你干吗找这个加农炮打不到底的‘喇’!”(王朔《橡皮人》)

(15)福康安道:“这个杜小月,一根肠子通到底,纪晓岚能冒充,杜小月可没那本事!”(电视剧本《铁齿铜牙纪晓岚》)

4.2“底”的已知与未知:属性义与疑惑义

“容器底部”不易探知,即便“清澈见底”,“底”也与容器内的物质本质不同,更何况容器底部很多时候是被覆盖遮蔽着的。未知产生疑惑,有疑惑需要探究答案。若想了解容器内部情况,必须层层深入直到最底层,同理,若想了解事物或事件的真相、内情甚至本质,也需要对之进行“(从表层)到底(层)”的了解,穿透不同的层面、不同情状属性,“刨根问底”,到了底层,才能看清事物的原本类属或属性。

在图1的基础上,在容器内部添加代表不同的物质或属性的符号,“底”部用“X”表示,它的已知与未知分别对应“到底”属性义与疑惑义,如下图2。

当X已知时,图2表征“到底”的属性义用法,即透过层层表象或者经过一定事件后,说话者确定或重新认识了事物的类属与属性,如下例:

(16)楚建乐着:“你老婆到底不是仙女,还是凡人,还是女人,还是有文化的女人!”(电视剧《金婚风雨情》)

(17)他把勋章别在礼服的右胸上,戴上装饰着金色帽缏的大沿军帽,对着穿衣镜看看,到底是礼服,穿上它,人变得神采奕奕。(电视剧《亮剑》)

(18)程长顺虽然颇以成人自居,可是到底年轻,心眼简单,所以一五一十的回答,并没觉出亦陀只是没话找话的闲扯。(老舍《四世同堂》)

上例(16)~(18)“到底(是)”后面分别是人、物、属性。例(16)中说话者根据“你老婆吃醋”这一事件,推论出虽然表象上看她好像仙女,但本质上她是“凡人、女人”;例(17)“礼服”与一般衣物不同,具有“让人神采奕奕”的特征;例(18)中,程长顺“成人”只是表象,事实证明他还是“年轻”。

当X未知时,图(2)表征“到底”的疑惑义用法,如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