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韩国中文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

作者: 贺莉娜 吴应辉

21世纪韩国中文教育发展历程与现状0

[关键词]韩国;中文教育;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1-0062-10

1.韩国中文教育发展简况

韩国中文教育历史悠久,自三国时期就有了正式的中文教学①。1946年首尔大学成立中文系,这标志着韩国开始了现代中文教育。(解植永,2018)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中文教育全面发展,21世纪以来,特别是2004年10月25日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开设,韩国中文教育进入了现代跨越式增长阶段,在原有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需求旺盛、层次完备、形式多元、开放度高的新局面。

韩国中文教育主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中文教育和其他形式的中文教育。首先,中文教育覆盖了从小学、中学到高等院校整个教育体系,早期发展以高校为主,近年则呈现“低龄化”趋势,逐渐向小学甚至幼儿园进行纵深式发展。其次,中韩两国在中文教育领域展开了包括官方和民间多种力量参与的形式多、范围广的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和交流合作,其中以孔子学院、CPIK②项目为主要代表。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中韩在经贸、文化及其他领域合作日益紧密,中文教育在韩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首先,学习中文的人数不断增加。2009年在韩国接受正规教育学习中文的人数有将近20万,把通过各种类型教育学习中文的人数加到一起有将近50万。③此后,中文学习持续升温。据韩国官方统计,2019年通过各种途径学汉语的人数较2018年增加了16.2%①。韩国来华留学人数2000年就达到了16787人次,之后,韩国多年位居来华留学生源国首位,2006年来华留学人数突破了5万,2016年超过7万②。其次,中文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校数量不断增加,中文成为韩国最受欢迎的第二外语。高等院校中设置中文相关专业的学校数量从20世纪末的不到100所增加到了2019年的200多所。图书市场中文教材销量连年上涨,教材种类多达180余种,2018年中文教育市场规模突破了70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40亿元)。③第三,中文学习和中文考试在韩国社会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据韩国教育部门统计④,2019年14.3%的25岁-79岁民众以各种形式学习了中文,与学习其他外语的情况相比,中文学习呈现出以下特点:青少年学习者人数众多、高学历者和高收入者学习中文意愿更强。自汉语水平考试(HSK)在海外实施以来,韩国考生数量就一直稳居首位,2014年即突破了10万人次⑤。

2.韩国中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2.1韩国国家政策对中文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历史上曾长期使用汉字,汉字教育在韩国有比较深厚的基础。韩国获得民族独立后一度中断了汉字教育,到70年代又逐渐恢复。21世纪以来,随着中韩经济、文化交流的密切,汉字的文化辐射作用越来越大。2005年汉文被列入高考选考科目;2009年,汉字课被列入小学体验活动课和初中选修课;2015年教育部大纲中要求小学加强汉字教育(张立、高娜,2019)。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汉文”作为选修课开设,并成为高考选考科目;教育部有专门的“汉字能力检定考试”,鼓励和推动学生学习汉字。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中文的难度,为中文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2中韩深化战略合作为韩国

中文教育发展提供良好国际政治环境中韩建交以来,两国从初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2003年的“全面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升级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7月习近平访韩,双方宣布中韩努力成为实现共同发展的伙伴、致力地区和平的伙伴、携手振兴亚洲的伙伴、促进世界繁荣的伙伴⑥。萨德风波后的中韩关系“从战略高度通过富有成效的外交努力很快实现了转圜”(赵立新,2020)。2019年12月23日,习近平在北京会见韩国总统文在寅时指出,“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韩应深化和发展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推动双边关系迈上更高水平”。⑦文在寅总统表示“双方关系发展具有‘天时、地利’,现在再加上‘人和’,一定能开辟韩中关系的新时代”。⑧中韩友好仍然具有坚实的基础,政治互信为推动韩国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3中韩紧密的经贸关系为韩国中文教育提供强大发展动力

2001年中韩双边贸易总额突破350亿美元,2005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0年突破2000亿美元,2019年达到了2845.4亿美元。

目前,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进口来源国,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①中韩两国主要城市之间有约60条定期客运航线,每周近1200个班次。②2019年赴韩中国游客达551万人次,占当年韩国外国游客总人数的31.5%。③中韩经贸之间的深度合作关系使得韩国对中文人才的内生性需求强劲而持久。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在招聘时看重应聘者的中文能力,66.3%的韩国人认为中文是重要的外语,④这说明韩国社会对中文价值的高度重视和认同。因此,中文学习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多,不仅推动了中文在韩国国民教育体系中的普及和深化,更催生了韩国旺盛的中文培训市场和中文考试需求。

2.4语言政策为韩国中文教育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依据

在韩国,外语的合法地位是通过教育改革确立的。英语是最重要的外语,韩国历次教育课程改革都强调英语为第一外语,英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强势外语地位。

与英语相比,韩国第二外语教育相对发展缓慢。自立国后,迄今为止韩国共进行了八次教育课程改革,与中文教育相关的有五次(见表1)。中文教育在韩国初中和高中有完备的教学大纲和官方认定教材。中文是最早进入韩国国民教育体系的外语语种,是高考的选考科目之一,也是发展情况最好、势头最为强劲的第二外语。

3.韩国中文教育的发展

3.1国民教育各层次中文教育体系完备,高等教育发展成熟,职业教育和少儿中文表现亮眼

3.1.1基础教育阶段的中文教育整体形势良好,低龄化凸显,发展不平衡

韩国实行6-3-3学制,即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中文通过第七次和第一次课程改革进入初中和高中,目前已成为韩国中学最重要的第二外语。2007年把中文列为第二外语的初中有816所、高中736所⑦,2019年增长为初中1300多所、高中900多所,⑧均占韩国初、高中总数的近一半。①中文虽未进入小学官方教育课程,但开设中文课程已成为韩国小学的流行风尚。

初中阶段,中文作为选修课开设,每周1~2课时。②高中阶段,教育部规定学校要开设两门以上第二外语。延世大学2019年对首尔市高中的调研显示,324所学校中有244所开设了中文课程,开设率为75.3%。可见,把中文作为第二外语是首尔地区多数高中生的选择。目前,普通高中的中文课程一般在高中二、三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小学阶段的中文教育规模发展迅速,但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缺少规范,在重视程度上私立学校占先。公立小学采取“学生自愿参加,以课后补习班形式教授中文”的学校较多,大部分私立小学把中文作为正规教育科目,并从低年级开始教授。2013年首尔市的39所私立小学中,61.6%的小学把中文作为正规教育科目,超过50%的小学从一年级开始教授(张敬,2013)。课时安排基本上一周1~2课时。

中学阶段的中文教材由教育部审定后出版。目前,根据教育部2015年修订中文课程大纲出版的初中教材共8种,分别为YBM、多乐园、尼克索思、未来、天才教科书、东洋文库、Sisabooks、NE效率等8家出版社于2018年3月1日出版的《生活中国语》;高中教材共11种,分别为YBM、多乐园、尼克索思、未来、天才教科书、东洋文库、NE效率、Sisabooks、正进、地学士、宝塔等11家出版社于2018年3月1日出版的《中国语Ⅰ》《中国语Ⅱ》。

小学没有官方认定教材,教材选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目前比较受欢迎的有《新好吃儿童中国语》《好棒儿童中国语》《新你好儿童中国语》《多乐园儿童中国语》等本土教材。

3.1.2高等教育阶段的中文教育起步早、规模大、培养层次高

1955年韩国文教部把中文列为高等教育外语科目之一,外国语大学和成均馆大学随即先后建立了中文系,和当时的汉城大学③成为韩国中文教育和研究的三大基地(金基石,2004)。自此,韩国高校的中文教育逐渐壮大,并成为全国中文教育发展的龙头。

21世纪以来,中文在大学外语中的地位和吸引力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几年,一方面,中文专业在校学生人数已远远超过其他第二外语,仅次于英语(见表2)。另一方面,报考中文专业的竞争愈加激烈,专科院校录取比例从2017年的12.3%降到了2019年的10.9%,本科院校从2017年的17.1%降到了2019年的15.4%(见表3)。

开设中文专业的高校数量不断增加。2003年开设中文专业的本科院校共104所,2017年达到了峰值160所,之后,经过韩国教育部的评估与整顿,开设中文专业本科院校数量调整至2019年的137所。首个中文专业硕士点于上世纪70年代末在首尔大学设立,2003年增至10多个,2017年以后,硕士点数量基本稳定,博士点数量稳中有增(见表3)。硕士和博士阶段培养的是高层次人才,硕士和博士点的成长说明韩国中文教育正在向高层次、内涵式方向发展。

中文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根据朴兴洙(2005),张敬、伍晨辰(2013),孟柱亿、张永纬(2016)研究,与21世纪初相比,韩国高校中文相关专业数量增加了,种类多样化了,设置更加精细化了。其中,专科院校80%中文相关专业为经贸、观光和翻译类,如中国商务、观光中国语、韩中翻译等。本科院校中占比较高的专业为中国语、中国学和经贸类,减少了过去以古典文学、中国文化为主的专业,增设了注重中文语言技能并跟经贸、旅游相关的专业。可见,市场需求带动了韩国高校中文学科建设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中文”型专业的开设比例越来越高。

3.1.3职业教育中的中文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专门化程度仍需提升

职业教育中的中文课程主要有两类:一种作为一般第二外语开设,主要由韩国籍教师授课,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与普通高中相似,每周2课时,开设一年。另一种常见于观光、商贸、酒店、航空等就业与中文密切相关的专业。中文课程包括基础中文和专门用途中文,每周2-4课时,开设两年;课型以口语课和综合课为主,教学内容更重视专门用途中文;教学更强调实用性,注重中文在实际工作场所中的应用;多采用中韩教师合作教学的模式。

韩国职业院校非常重视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中文能力是学习者在就业市场上的有利砝码。韩国的职业教育积极探索把中文作为学习者的添加能力,加大开设专门用途中文课程力度,创新“专业+中文”①模式,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韩国职业院校的中文教育面临着教学资源匮乏和教师力量短缺的困境,离“专门化”尚有差距。

3.2中韩合作的中文教育项目为韩国中文教育发展提供了多元化路径

3.2.1孔子学院因地制宜,积极谋求本土化和特色化发展道路

截至2019年12月31日,韩国共有23所孔子学院,数量位居亚洲国家第一。从空间分布来看,23所孔子学院覆盖了韩国14个一级行政区。②整体上布局比较合理,基本能够辐射整个韩国,约220万人一所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密度位居前列(郭晶、吴应辉,2018)。

经过十多年发展,韩国孔子学院逐渐形成了以“本土化”和“特色化”为特征的发展道路。“本土化”即立足于为合作院校和当地社会服务,在多领域开展形式多样的中文服务。例如:东西大学孔子学院与釜山市立图书馆联合设立“中文童话教室”系列课程,让韩国儿童近距离接触中国语言文化;汉拿大学孔子学院为韩亚航空开设了针对航空服务业务的专门中文会话班;仁川大学孔子学院为警察厅开设“警务人员中文班”等。“特色化”则因地制宜,百花齐放。例如:圆光大学孔子学院主推“中医药”中文课程,并举办多项中韩传统医学交流活动;国立济州大学商务孔子学院主打“商务”特色,在专门用途中文教育方面成绩斐然;世翰大学孔子学院重视本土化中文教学资源建设,并利用智能化及网络化等手段创新教学法,开设远程教学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