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中的量词省略及其理论解释

作者: 刘锐 徐杰

标题中的量词省略及其理论解释0

[关键词] 量词;分类词;计量词;数名结构;语言特区

[摘  要] 汉语新闻标题中常见省略量词的现象,形成诸如“三部门”这样的数名结构。本文发现这种省略的限制条件是:分类词可以被省略,而计量词不可以。这种限制可以由信息结构来解释,即分类词不引入额外信息,而计量词增加了额外的数信息或名词相关的信息到短语中。量词省略的动因源自作为一种语言特区的新闻标题的内在特点,即简洁干脆、凝练概括。省略分类词后形成的“数-名”结构与“数-量-名”结构在定指性上倾向不同,这为两种等义结构的并存提供了条件。其他语言也发现了标题量词省略现象,这说明语言特区是跨语言存在的。语言特区中的创新仅限于某一语言的个别语法规则,而无法突破普遍语法的要求。

[中图分类号]H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2-0010-10

1. 引言

现代汉语中有丰富的量词,且量词的使用具有强制性。朱德熙(1982:50)指出“汉语数词后头不加量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是一条总规律。如例(1)中的例句缺少量词时是不合语法的:

(1)a. 三*(本)书

b. 一*(群)羊

c. 两*(斤)肉

但同时人们也观察到现代汉语中一些不用量词的情况,即数词直接加上名词构成“数+名”结构(褚福章,1994;孙银新,1996;李宇明,2000;郭锐,2002;丁加勇,2005等),其中能产度最高、使用最为自由的是在新闻标题中,相关的讨论也最为丰富和深入。

孙银新(1996)注意到在新闻标题中,数名结构比数量名结构出现的机会要多,前者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如例(2)。该文可能最早注意到新闻标题中的量词省略现象,并且准确地指出了数名结构高度的能产性和使用的普遍性。不过,文章对现象的描写比较简略,解释也不够精细,为后续研究留下了空间。

(2)a. 中宣部等五单位举行报告会(《光明日报》1993-12-1)

b. 六导演联合执导宏篇巨制、《三国演义》将于春节亮相(《光明日报》1994-2-3)

c. 企业文化发展的三阶段(《光明日报》1993-12-8)

刘云(2005)系统讨论了汉语篇名(标题)语法现象,该研究构建了含有777万多条篇名的数据库,并从中观察到量词省略是标题中常见的现象,例如:

(3)a. 我校三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西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b. 有效利用时间十二原则(《参考消息》1998-2-1)

c. “宁夏恒力”参股二公司(《经济日报》1999-8-11)

关于量词省略的原因,刘云(2005:226)指出是因为量词与其后名词的组配较为固定,所负载的信息量有限,省略后不影响理解,反而更为简洁。文章运用大规模语料证实了标题量词省略现象的普遍存在,其解释也准确揭示了语感直觉。但文章的解释不够充分,因为它无法说明例(4)中的量词为什么不能省略:

(4)“两*(箱)材料”背后的攻坚精神(《威海日报》2020-5-14)

罗堃(2017:89-107)在语言特区理论框架下深入地讨论了省略量词的情况,也考察了不可省略量词的情况。如例(5-6)所示,如果省略标准量词“米”、集合量词“群”,均无法保持省略前后的语句语义相同:①

(5)a.  3米眼镜蛇躲下水道 民警帮其“挪窝”(《法制晚报》2016-12-12)

b. 3眼镜蛇躲下水道 民警帮其“挪窝”

(6)a. 石狮两群青年酒后打群架 特警出动拘留四人(《石狮日报》2015-12-25)

b. 石狮两青年酒后打群架 特警出动拘留四人

由此,文章提出标题中的标准量词和集合量词不能省略,并援引何杰(2000:31-40)解释其原因在于这两类量词的语义本身包含了数的信息,删略之后会造成误读。罗文将标题中的量词省略定性为语言特区中一种突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特殊的语法现象,并从量词、数词和名词全面地讨论了这种突破的限制条件,这些研究成果加深了对标题量词省略现象的认识。

已有研究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游离在现代汉语量词使用规则之外的量词省略现象,但尚遗留了一些问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回答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什么样的量词可以省略?(除了标准量词和集合量词)哪些量词不允许省略?可否省略的界限在哪里?原因是什么?

(2)促使量词省略的动因是什么?为什么在新闻标题中既可以有不省略量词的数量名结构,又可以有省略量词的数名结构?

(3)量词省略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吗?该现象可以揭示出哪些普遍性的语言规律?

本文所用之标题语料均来自对中国知网(CNKI)“报刊”类文献标题的检索。需要说明的是,文中讨论的句子主要是新闻标题句,因此有些句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句子,如“英欧关系的三种前景”、“一主三副六中心 城乡协调大发展”。但在本文讨论范围内每一个标题都有其独立的使用地位,因此统一作为句子来论述。

2. 数名结构与量词省略的规律

2.1 数名结构

当数词与名词直接组合,没有量词连接时,形成“数+名”的结构形式(以下简称“数名结构”)。② 数名结构的内部构成成分有以下特点:就“数”成分而言,均为基数词,十以内的数词比较常见,但“二”不见于此结构;③ 就“名”成分而言,一般由名词充当,如:

(7)a. 五日本议员否认收受中企现金(《环球时报》2020-01-06)

b. 三部门联合开展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年度报告(《金融时报》2020-01-08)

c. 六维度评点2019宏观政策(《经济参考报》2020-01-07)

但一些从词性上看不是名词的成分也大量出现,如动词(8a)、形容词(8b)、副词(8c):

(8)a. “五打造”引领襄垣高质量发展 (《长治日报》2020-01-06)

b. 水泥行业“三高”脱缰?龙头溢价尚未完全发掘(《证券时报》2020-01-03)

c. 加强廉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三不”(《河南法制报》2020-04-02)

这些数名结构一般指称的是特定的政策、方针、标准、概念等,常用引号标示。这样的“名”成分是一种特殊的用法。以(8a)为例,“五打造”实际上指“打造高质转型桥头堡;打造创新生态示范区;打造文明智慧品质城;打造社会治理首善地;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县”。因为每条方针均含有“打造”一词,于是截取该词形与数字“五”构成“五打造”,用这个短语来总称这五条方针。此处直接计数的是“打造”这个词形。由于词形符号也是一种事物,所以这里的“打造”也可视作名词。①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用法,最典型的就是英语中的dos和donts(如例9所示)。“do”和“dont”加上了名词复数后缀“-s”,说明该成分是名词性的。

(9)3 Donts and 3 Dos for Young Leaders (Inc.com)

数名结构在标题句中可以充当的句法成分有主语(10a)、动词宾语(10b)、介词宾语(10c)、定语(10d)、状语(10e)、同位语(10f)。从句法功能来看,数名结构与一般的名词性成分无异,因此是一种名词性句法成分。

(10)a. 两部门发文规范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东方城乡报》2019-12-31)

b. 年度述职当回答“三问”(《来宾日报》2020-01-06)

c. 内蒙古将从三方面着力谋划能源发展蓝图(《中国经济导报》2020-01-03)

d. 签署加强两市人大工作协作协议(《深圳特区报》2020-01-04)

e. 58同城、安居客三大维度升级用户找房服务体验(《北京商报》2020-01-09)

f. 我市潼关合阳大荔三县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渭南日报》2020-01-07)

数名结构易出现在对举、对仗和格律等“照应型的语境”中(罗堃,2017:91),如例(11a)中“一城”“三区”“三基地”三者对举,例(11b)中“一果一茶”与后续成分构成一句七言,例(11c)中“一业”和“万人”对仗。

(11)a. 攀枝花市米易县:加快建设“一城三区三基地”,争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四川日报》2020-01-09)

b. 一果一茶变成金(《湖南日报》2020-01-09)

c. 一业带动 万人脱贫(《金融时报》2020-01-08)

2.2 量词省略的规律

罗堃(2017)指出标题中的标准量词和集合量词不能省略。这启示我们新闻标题中的量词不但有可省略的情况,还有不可省略的情况,并且可省略性与量词的次类有密切关系。下文就相关现象进行全面考察。

汉语的量词有丰富的次类,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赵元任(2011/1968:595)、朱德熙(1982:48-50)、何杰(2000:30)、郭锐(2002:204-205)等。②各家对量词次类的划分与命名不尽相同,但这里我们不讨论分类问题,而是综合各家分类,去尽可能细致地考察新闻标题中量词的省略情况。

2.2.1 个体量词可以被省略

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数名结构中隐含着一个量词,可以通过补出量词来还原其数量名形式。如下例新闻标题均可以补出量词:

(12)a. 我省三(个/处)景区入选中国旅游消费便利景区( 《黑龙江日报》2020-01-09)

b. 重庆一(家)公司违法宣传被罚62万余元(《中国消费者报》2020-01-07)

c. 一(张)图读懂政府工作报告(《三亚日报》2020-01-07)

上例中补出的量词与名词成分有搭配关系,随着名词成分的变化,量词也随之变化。对于一些名词成分,量词还具有可选择性,如“景区”可以选择“个”或者是“处”。不过,不论选择哪个量词,这些量词都是个体量词。

有一些数名结构中,可以补出的量词非常受限,如:

(13)a. 以深化“三(个/项)服务” 践行初心使命(《浙江日报》2020-01-04)

b. 新规引发尴尬“两(个/项)确保”未得落实(《江西日报》2020-01-07)

c. 遵义农业:“五(个/项)突出”力争“五(个/项)突破”(《贵州日报》2020-01-07)

在这些数名结构中,一般只能补入通用个体量词“个”,或通常与政策名词搭配的个体量词“项”。这些数名结构多指特定的政策、方针、标准、概念等抽象对象。其中的“服务、确保、突出、突破”等成分在格式中发生了指称化,即指称“服务……”“确保……”“突出……”“突破……”所表示的目标、对象、内容等,因而带有名词性。①根据周芍(2014)的观察,表示抽象概念的名词因为缺少语义、色彩、形象上的鲜明特色,而形成“中性语言环境”,在语义上没有明显的个性特色的通用量词(如“个”)正适用于这样的语境,起“划界”“计数”的作用。

还有一些数名结构则难以直接补出量词,如:

(14)a. 看“两(?个)抓”开年“五(?个)问”成果如何?(《台州日报》2020-01-06)

b. 磨练“四(?个)力”见证历史性变革(《经济日报》2020-01-08)

不好补出量词的数名结构主要是名词成分为单音节词或语素的情况,其原因可能在于韵律的限制。②如果将相应成分双音化,则可以补出量词。如“两抓”→“两个狠抓”,“五问”→“五个问题”,“四力”→“四项能力”。此外,如果接受上文(2.1节)的看法,将这些单音节词或语素视为“词形截取”的话,那么补出通用个体量词“个”也可以接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