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学习效能感研究

作者: 袁嫩嫩 王佶旻

来华留学预科生汉语学习效能感研究 0

[关键词] 来华预科生;汉语学习效能感;效能感信息来源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法对开展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5所院校中458名预科生进行汉语学习效能感情况调查和预科结业成绩分析。结果发现:从整体来说,预科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方面,男生的学习能力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专业方面,经贸预科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显著高于理工、文科和医学;地域方面,亚洲的预科生显著高于欧美大洋洲;学校方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预科生显著高于其他学校。汉语学习效能感与预科结业成绩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自身的成功经验”“同伴经验”“鼓励性言语”“积极情绪”是汉语学习效能感的主要来源。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2-0032-10

1. 引 言

预科教育,就是读大学本科前的预备教育,主要目标是初步解决留学生入系后生活和专业学习所需汉语的运用能力问题(王佶旻,2016)。预科生在来中国学习之前基本都是汉语零基础,他们的汉语起点相同、学习时间相同、学习任务相似、学习条件和环境相似,但其学习能力、心理素质、习惯教养等方面参差不齐,经过一年的预科集中教育之后,他们的汉语水平便有了很大的差距。预科生既要学习汉语,又要进行数理化等专业课的学习,这对预科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之间的矛盾,也直接给预科汉语教师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使得预科教师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个体认知因素的差异,而“学习效能感”是核心因素之一。

学习效能感是对Bandura(1977)提出的“自我效能感 (self-efficacy)” 概念的应用。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成就目标所需行动过程的能力的信念(Bandura,1997),包含“能力”和“行动”两个关键因素,其本质是对自己能力的主观感知,并非是个体的真实能力,存在一定的偏差性(Bandura,1980)。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是建立在效能信息源的基础之上(Bandura,2001),个体要对效能信息源进行整合、认知加工和自我反省(班杜拉著,林颖等译,2001),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个人、社会及情境因素会影响个体对效能信息源的认知解释,因此对自己能力的感知产生了偏差,进而影响个体随后的行为(Bandura,1982;1986)。只有测量短时间内的自我反思和行动,才能最精确地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班杜拉著,谬小春等译,2003:52-87)。基于此,本研究将汉语学习效能感定义为:汉语学习者对控制自己汉语学习行为和汉语学习能力的主观判断,以及汉语学习者对自己能否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完成汉语学习任务的自信程度的评价。

学习效能感对学习起着巨大的作用,尤其在同等能力的条件下。学习效能感与目标定向呈正向相关的关系(尚建国、寇金南,2015),即学习效能感较高的个体会倾向于选择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学习效能感越高的学生越有坚持性,可以更好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时间安排,并倾向于延迟满足(周永红、吕催芳、杨于岑,2014)。学习效能高的学生会更多地采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更容易产生学业求助行为,他们的情绪越饱满,信心越足,会更多地关注在如何解决问题和激发自身的潜能上,活动效率高 (Nie,YouYan & Lau Shun, 2011)。总之,学习效能感直接或者通过影响其他学习变量间接地对学业成就产生影响,而学业成就也反过来影响着学习效能感。

汉语学习效能感的研究起步较晚,以“汉语学习效能感”为关键词在知网上仅能检索到30多篇相关论文,且以硕士学位论文为主。研究内容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理论阐述和现状调查研究。梁建英(2002)最早提出自我效能感对汉语学习和教学都有促进作用;自我效能感影响外国中学生(王晓霞,2014)和初级阶段留学生(甄文婷,2016)对汉语学习的持久度、努力度、情绪态度以及汉语任务难度的选择;同时,留学生学习其他语言的经验、得到的评价等也会影响汉语学习效能感(甄文婷,2016)。现状调查结果显示,现有研究中被试的汉语学习效能感基本都处于中等或偏上水平。其中,华东师范大学53名日韩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随着年龄的增加反而降低,随着学习时间的增加呈现高-低-高的趋势,从听说读写、交际和一般效能感6个维度来看,阅读效能感最高,口语效能感最低(朱琳,2009)。北外90名本科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提升(丁安琪,2011)。26名墨西哥预科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随着汉语学习时间的增加而上升,口语效能感最低,一般汉语效能感最高(周楚越和任晓霏,2021)。东北高校171名中高级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阅读和听力效能感高于写作和口语,汉字效能感最低(张晓宇,2020)。北京高校150多名来华进修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中,控制感高于能力感,汉字效能感最低,日韩学生除了汉字效能感显著高于欧美学生之外,其他均显著低于欧美学生(郑丽慧,2015)。82名维也纳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的控制感高于能力感,汉语水平和汉语学习时长越高,效能感越高,年龄和性别没有显著影响(李安琪,2018)。此外,还有350名维吾尔族中学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整体呈良好趋势,女生相比男生效能感较高,并随着年级、汉语学习时长以及父母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赵福君和王党飞,2016)。

第二,听说读写特殊的汉语学习效能感研究。陈欣(2019)编制汉语听力效能感量表,包括一般汉语效能感、听力能力、努力、环境、控制效能感,76名留学生的汉语听力效能感与听力成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王学琴(2012)编制了汉语口语效能感量表,包括一般汉语口语效能感、流利性、准确性、复杂性口语效能感。115名留学生的口语复杂性效能感最低,欧美学生最高,女生明显低于男生,年龄和汉语学习时长交互影响汉语口语效能感。詹许君(2015)编制了汉语阅读效能感量表,包括一般汉语效能感、阅读能力、努力、环境、控制效能感,62名留学生的汉语阅读努力效能感最高,阅读控制效能感最低,东南亚学生的阅读能力效能感最高,中亚和俄罗斯学生的阅读环境效能感最高。武小露(2016)编制了汉语写作效能感量表,包括汉语写作技能和任务效能感,61名留学生的汉语写作技能效能感高于任务效能感,对汉语写作产出有着较大的影响。这些调查丰富了单项汉语学习效能感研究。

第三,汉语学习效能感与其他因素的实证关系研究。汉语学习效能感与学习适应性(邓婉君,2011)、跨文化适应性(高健,2012)、学习策略(张梦,2017)和学业成绩(邓婉君,2011)均呈正相关关系;高分组学习者的成功能力归因可以正向预测并解释学习效能感的47%的变异量(李稚倩,2016);学习效能感与课堂焦虑(张莉,2014;谢丽娜,2019)、学习倦怠(郭睿,2016;薛姗,2018)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但是徐萍(2016)的研究结果显示汉语学习效能感对HSK成绩没有显著影响。

综上可得,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研究相对较少,且没有针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预科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研究的样本量都比较少,对汉语学习效能感的结构和测量各不相同,缺少探讨与成绩的关系研究以及学习效能感信息来源的实证研究。因此,本研究针对来华留学预科生,编制了汉语学习效能感量表和汉语学习效能感信息来源量表,考察预科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现状、影响因素、与预科结业成绩的关系,以及如何培养良好的汉语学习效能感,将其应用于指导汉语教学和汉语自主学习上。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问题一:来华留学预科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现状和影响因素是什么?

问题二:汉语学习效能感与预科结业成绩之间的关系如何?

问题三:不同的效能感信息来源与汉语学习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联系?

2.2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开展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的5所院校的预科生为被试,正式施测共发放56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470份,将填写问卷的被试和预科结业考试成绩信息库进行合并之后,最终被试确定为458人。其中,男被试251人(54.8%),女被试207人(45.2%);经贸专业被试108人(23.6%),理工专业被试76人(16.6%),文科专业被试111人(24.2%),医学专业被试163人(35.6%);亚洲被试213人(46.5%),非洲被试167人(36.5%),其他(主要是欧美地区)被试78人(17.0%);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被试79人(17.2%),北京语言大学被试53人(11.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被试87人(19.0%),同济大学被试158人(34.5%),山东大学被试81人(17.7%)。

2.3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使用“汉语学习情况问卷”和“汉语综合统一考试”。其中,“汉语学习情况问卷”包括两个自编量表:《汉语学习效能感量表》和《汉语学习效能感信息来源量表》,整个问卷总共50道题,采用6度量表的计分形式。“汉语综合统一考试”是北京语言大学国际学生教育政策与评价研究院(原汉语考试与教育测量研究所)于 2013 年研发,是面向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来华留学生的预科结业考试,该考试由听力理解、综合阅读和书面表达三部分组成,全卷共121题,包含12种题型,考试时间大约160分钟,试卷质量优良,信效度非常高(王佶旻、黄理兵、郭树军,2016:53-58)。

《汉语学习效能感量表》的编制,首先通过梳理前人理论确定量表结构为能力效能感和行为效能感,然后借鉴Gibson,S. & M. H. Dembo(1984)、Pintrich,P. R. & E. V. De Groot(1990)、王凯蓉等(1999)、梁宇颂(2000)的框架,参考边玉芳(2003)和朱琳(2009)的内容编制30道题目,先后请预科一线教师和预科测量专家校对,选取32名预科生进行预测,经同质性检验,删除两道与总分相关系数小于0.40的题目,最终修订量表为28道题,进入正式施测。正式施测得到的有效数据为470份,用于修订量表的质量分析:第一,采用极端分组和同质性检验两种方法,得出题目区分度合格,且所有题目测量相同的潜在特质。第二,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KMO值为0.95,Bartlett球形检验的χ2值为5891.63(自由度为378),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碎石图和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有4个,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2.89%,通过最大变异进行正交旋转得到因素矩阵,将旋转后的4个因子命名为“控制感”“预期感”“努力感”“天资感”。第三,进行二阶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到两个公因子,分别为“汉语学习能力效能感”(α = 0.879)和“汉语学习行为效能感”(α = 0.907)。其中,“汉语学习能力效能感”有14道题,包括“天资感”和“预期感”两个维度,是汉语学习者对自己天资的感知和对今后学习的预期,这是个体对自己学习能力的判断;“汉语学习行为效能感”有14道题,包括“努力感”和“控制感”两个维度,是汉语学习者对自己努力程度的感知,以及对自己利用所拥有的能力或技能去努力行动的评价,这是个体对自己学习行为的判断。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937。

《汉语学习效能感信息来源量表》共22道题,通过借鉴Lent, R. W. & F. G. Lopez(1991)和贾可(2015)的量表,并结合“三元交互论”的逻辑体系,编制出五因子结构:直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生理和情绪状态、环境;包括9个子维度:自身的成功经验、失败经验的归因、同伴的成功经验、同伴的失败经验、鼓励性言语、批评性言语、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环境认可。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α系数为0.711。

3. 研究结果

3.1 预科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情况

3.1.1 整体分布情况

由表1可知,预科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整体均值为4.48,预科生的汉语学习行为效能感(M = 4.81)明显高于汉语学习能力效能感(M = 4.16)。

3.1.2 群体差异分布情况

(1)性别因素对预科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有显著性影响 (t(456) = 2.60,p = 0.010),具体表现为男生的汉语学习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其中,差异主要体现在能力效能感(t(456) = 3.44,p = 0.001)这一层面,对行为效能感(t(456) = 1.38,p = 0.170)影响不显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