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出导向法在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鲁文霞

产出导向法在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研究0

[关键词] 国际汉语教学;产出导向法;教材编写;口语

[摘  要] 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教材的创新。按照产出导向法(POA)“驱动-促成-评价”的教学流程设计汉语口语教材,是教材编写模式的一种实践创新。本文从任务与语言的关系、教师使用友好性两方面探讨POA应用于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适用性;以《新时代汉语口语》(高级下)为例,介绍POA口语教材的编写流程及各板块设计要点;分析POA口语教材在编写流程和板块设计上的主要特点。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2)02-0042-07

1. 引言

每年都有一些新的汉语口语教材面世,但仍然存在“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对使用的教材不完全满意”的情况,可见“教材建设并不在于频繁出版‘新’教材,而在于新出版的教材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姜丽萍,2018)。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下文简称POA)是我国外语教学法领域的新理论,致力于解决传统二语教学中出现的“学用分离”问题。近年来,POA也逐渐应用到国际汉语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率(桂靖、季薇,2018;朱勇、白雪,2019;鲁文霞、朱勇,2021)。POA主张先输出、后输入,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在驱动环节,学生先尝试输出,使自己意识到产出的困难,产生“饥饿感”;然后在促成环节,教师针对产出目标和学生的产出困难提供相关输入,帮助学生有效吸收、消化和运用后续提供的相关输入;最后在评价环节,对促成活动进行即时评价,对产出成果进行即时或延时评估(文秋芳,2018)。按照POA的教学流程设计汉语口语教材,是教材编写模式创新的一次尝试。

围绕POA在汉语口语教材编写中的应用,本文将重点讨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POA应用于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适用性;2)POA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流程及各板块设计要点;3)POA汉语口语教材的特点。

2. POA应用于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适用性

2.1 能够妥善处理任务与语言的关系

任务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基于任务(task-based) 的教学,基本特点是基于任务大纲进行教学,并以任务为基本教学单位;(2)结合任务(task-supported)的教学,即在PPP(Presentation,Practice and Production)模式下适度结合任务(一般在production阶段),基本特点是基于语言大纲进行教学,任务是强化、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3)基于语言大纲进行教学,但以任务为基本教学单位,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是用来促发、推进语言习得的途径,而不仅仅是检阅学习成果的手段(吴中伟,2018)。这三种类型的应用对于任务与语言的关系有不同的处理。第一种类型的应用,任务型大纲不是依照语言教学内容的呈现和操练来组织大纲,排斥语言教学的系统性,很容易出现重任务轻语言的问题。第二种类型的应用,重视语言教学,但是任务没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不能完全实现“学中用,用中学”。第三种类型的应用,是任务和语言教学的有机结合,兼顾语言教学的系统性和对语言习得的促进。基于POA的汉语口语教学属于第三种类型的应用。POA既强调“学以致用”“学中用,用中学”,产出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同时又强调语言形式教学的重要性,为学生完成任务搭建语言支架。将POA应用于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能够妥善处理任务与语言的关系。

2.1.1 基于语言大纲进行教学

POA本身不设大纲,不排斥其他已有的语言大纲,二者可以有机结合。POA理论和语言教学大纲共同作为顶层理论指导教材编写的全过程,使得教材编写有章可循。例如我国英语教材编者以教育部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和POA 理念为依据,编写了首套POA英语教材《新一代大学英语》。在汉语口语教材编写方面,我们以《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新HSK词汇大纲和POA理念为依据,编写出《新时代汉语口语》系列口语教材(共八册)①。

2.1.2 重视语言形式教学

POA主张意义、形式一体化,既重视语言运用,也重视语言学习。POA认为“要促成学生获得产出能力,输入性学习是基础和前提条件。首先,没有有效的输入,学生产出就仅仅局限在已有知识范围内,无法提升到更高水平。其次,由于POA教学中设定的产出目标具有挑战性,学生在内容、语言和语篇结构方面存在知识缺口,若无针对性的输入性学习,学生将无法完成产出任务”(邱琳,2020:8)。因此,POA围绕产出任务设计的促成活动,既包括内容方面的,也包括语言表达形式和话语结构方面的。由于POA将语言形式教学与产出任务之间的逻辑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晰,语言形式方面的教学内容在教材编写中就很容易落实。从编写流程来看,产出任务确定后要设计相应的促成活动。产出任务是一个总的教学目标,这个总目标又细化为若干小目标,每个小目标对应相应的促成活动,语言形式方面的教学内容就融在这些活动中。

2.2 具有教师使用友好性

以往很多教材的练习不注重完成的“过程”,像“对话练习”“说一说”等大都是只给个题目就算了(吴勇毅,2005)。这样的练习编起来容易用起来难,在实际教学中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有经验的教师会将练习分解或适当补充一些支架练习,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但这需要在备课时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新手教师往往不做加工只等“成品”,这会导致学生的完成质量不可控,在完成过程中出现各种状况:或者无话可说,或者“海阔天空”,或者错误百出。这样的练习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操作不当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POA主张“以学习为中心”,认为教师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文秋芳,2018)。POA的教学过程由“驱动——促成——评价”循环链构成,特别强调教师在每个环节中的专业引领和指导作用。在促成阶段,教师要提供相关输入,并根据产出将输入设计为一系列促成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输入中选择恰当的内容、语言表达形式和话语结构,完成系列促成活动,最终顺利完成产出任务。(文秋芳、毕争,2020)

POA教材在促成板块中已经设计好一系列的促成活动,从语言、内容、结构等方面搭建好完成任务的支架。教师按照教材的流程,使用这些教学材料,就可以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产出任务。在这种支架式、链条式的设计中,前面的活动为后面活动的完成打下基础,使得每个活动的完成质量都是可控的,教师操作时很容易找到抓手,做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的设计对教师使用非常友好,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可以减轻备课负担,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可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POA汉语口语教材的编写流程及各板块设计要点

3.1 编写流程

下面以《新时代汉语口语》(高级下)(以下简称“高级下”,待出版)为例,介绍POA口语教材的编写流程。每课编写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步,选定主题和最终产出任务形式;第二步,确定最终产出任务内容;第三步,设计驱动任务和促成活动。

(1)选定主题和最终产出任务形式

高级下共10课,最终产出任务包括4种形式:辩论、演讲、报告、解说词。任务形式和主题之间有互动关系。有些课是先有主题,然后确定任务形式,例如“未来实体书店会消失吗?”一课,根据“实体书店”这个主题,最终产出任务既可以设计为报告,也可以设计为辩论,最后整体考虑定为辩论;有些课是根据任务形式选定主题,例如“宅生活”一课,首先确定要做一课辩论,然后寻找适合教学对象的主题,最后从若干主题中选定了“宅生活”。

(2)确定最终产出任务内容

根据主题确定最终产出任务内容。从逻辑上说,主题确定在前,任务内容确定在后。但有时设计不出合适的任务,也会调整甚至更换主题。例如原本有个经济类的主题,话题很有意思,也搜集了很多材料,但是由于未能设计出既匹配主题又适合教学对象的最终产出任务,最后还是放弃了该主题。

(3)设计驱动任务和促成活动

确定产出任务就是明确本课教学目标,然后根据目标设计合适的驱动任务,之后再设计相应的促成活动。促成活动设计围绕最终产出任务所需的内容、语言表达形式和话语结构这三方面来展开。

3.2 各板块设计要点

在编写体例上,每课分为驱动、促成、产出三个板块,与POA的教学流程(见图1)相对应。驱动板块对应总体驱动环节,包括驱动任务和学习目标两部分。促成板块对应促成环节,促成活动细分为若干个微活动,微活动之间有前后逻辑关系,但各自相对独立,微活动内部可以再进行驱动——促成——评价的微循环。产出板块对应总体评价环节,包括任务和自我评价两部分,任务中有一个为最终产出任务,这是一个完整产出活动。促成活动中的微活动都是为完成这个最终产出任务服务的。下面分别讨论编写过程中,驱动、促成、产出各板块的设计要点。

3.2.1 驱动板块

POA提出“输出驱动假设”,让学习者先尝试输出,使自己意识到产出的困难,然后教师针对产出目标和学生产出困难提供相关输入,帮助学生有效地吸收、消化和运用后续提供的相关输入(文秋芳,2018)。驱动环节的质量与驱动任务设计、驱动材料选择等密切相关(鲁文霞、朱勇,2021)。POA注重驱动任务的场景设计,认为具有真实场景的产出任务不仅能增强学生完成后续促成活动的驱动力,还能提高学生的语用和语体意识,增强学以致用的效果(文秋芳、孙曙光,2020)。在设计驱动任务时要充分考虑话题、目的、角色、场合等场景要素。

(1)话题要素

话题决定产出内容。教师设定话题时,需要考虑学生对话题的熟悉度。对于那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话题,可以通过提供驱动材料的方法拉近该话题与学生的距离。驱动材料可以包括音视频、图片、漫画等多种形式。例如“走进故宫”一课,初始设计没有提供任何驱动材料,任务内容为编写介绍故宫的解说词。该设计的问题是如果学生从未到过故宫,缺乏相关背景知识,会因为话题过于陌生而感到无话可说。后来的修改增加了驱动材料——包括故宫在内的一组世界宫殿建筑图片,任务内容改为找出故宫的图片,说明选择理由,并根据图片描述故宫的特点。图片具有直观性,即使学生从未到过故宫或者对故宫不甚了解,通过看图也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量。

(2)目的要素

目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说明或解释信息,大体属于事实陈述,目的是向听话人交流和传递信息,例如“走进故宫”一课的驱动任务就属于这一类。另一类是劝说或论证观点,大体属于观点陈述,目的是要说服听话人接受说话人的看法,例如“好好说话”一课的驱动任务就属于此类。该课的驱动任务内容是观看视频后做一个演讲,演讲对象是像视频中孩子母亲这样的人,目的是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要苛求孩子,对孩子好好说话。

(3)身份要素

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身份关系会影响言语的选择和运用。身份要素在场景设计中最易被忽略或误解,导致设计的产出任务明显缺乏交际价值。这不仅会降低POA设计驱动环节的意义,而且会导致学生形成一种为练语言而练语言的错误习惯,忽视交际中恰当身份的重要性(文秋芳、孙曙光,2020)。高级下有些课在设计驱动任务时开始没有注意身份,后来进行了修改,例如“好好说话”一课(见表1),修改后明确了演讲对象,与驱动视频内容衔接更紧密,让学生的发言更有针对性和交际价值。

(4)场合要素

学生日常交际的具体地点非常多,例如学校的宿舍、操场,还有超市、餐厅等,如果交际任务发生在学生熟悉的这些场合,他们会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在“我们身边的经济学”一课中,一开始选用的驱动材料是两个酒店争夺阳光使用权的案例,任务场合为法庭,假设学生正在旁听双方的辩论,需要就哪一方更有道理做出评论。后来案例修改为几个大学生关于宿舍使用权的争论,任务场合设定为宿舍,修改后的案例不但话题贴近学生生活,而且场合也是学生熟悉的,学生很容易进入规定情境,把握语体,组织语言。

3.2.2 促成板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