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任务驱动模式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果*
作者: 严丽君 庄秀娟【关键词】初中语文;任务驱动;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5-0089-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进入初中后,观察、记忆、逻辑思维等水平进一步发展,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抽象表达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任务驱动模式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帮助,并以具体的任务为导向,创设多种情境并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与互动协作,最终完成既定任务。将任务驱动模式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不仅契合新课标精神,也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设置有效任务
任务驱动模式的核心词是任务,有效的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最终获得新的知识或形成新的认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提升。设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阶段及其认知能力的水平。
一是以“单篇”带动“多篇”的任务设计。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共选了5首现代诗,这5首诗歌有着共同的特点:情感基调整体统一,意象及其特征明确。教师可以精读一首诗歌,教给学生解读此类诗歌的办法,然后利用学习单,驱动学生自主探究,在具体实践中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先用1课时精读《沁园春·雪》,并由学生总结出以下鉴赏策略:抓住用词、形式,初步感知诗歌情感基调;找出诗歌意象及其特点;想象诗歌意境;揣摩诗歌情感。在此基础上,形成其他4首诗歌学习单。学生完成学习单后,教师批阅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作为课后延伸,还可以让学生自选1首同类型的诗歌,按照上课的鉴赏思路写1篇诗评。
二是以“片段”带动“整本书”的任务设计。《儒林外史》是九年级下册中的必读名著之一。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戏剧单元,矛盾冲突是戏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理解戏剧思想内涵的重要突破口。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导、自演《儒林外史》中的片段,这样的任务设定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阅读《儒林外史》整本书的兴趣。
教材资源的开发离不开教师对课本的仔细研读。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教材的导言和引言,了解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推崇的教育理念;通过解读教材的目录和单元提示,了解教材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通过阅读教材的范文和实例,理解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情境。在此基础上,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学习任务和评价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创新任务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化被动为主动。比如,教师可以随时开展微写作比赛。针对当下的热点、感兴趣的话题、身边的现象,随时开展各种体裁的微写作,设置奖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还可以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开展“为你读诗”活动,教师提前选定书目,并给出相应的鉴赏策略指导。在学生初步阅读结束后确定开展朗诵会,以小组为单位推出最佳朗诵者、最佳鉴赏者,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作为旁观者引导讨论的方向,及时点拨,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提升学生的鉴赏力和朗诵水平。
此外,还可以开展手抄报比赛、思维导图设计比赛、对联比赛、演讲比赛等。在不同的年段,开展活动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七年级的学生重点应放在兴趣培养上,创新活动形式。八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上升期,要开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活动。九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具备一定的统筹能力,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策划活动。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做好引导,使学生形成自己看法的同时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三、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提高教学效率
任务离不开一定的情境。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新闻单元,涉及的新闻体裁比较丰富,有特写、通讯、消息。但有的学生无法分清其中的区别。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杭州亚运会跳水比赛片段,将播放速度放慢,引导学生写一写所看到的画面,体会什么是“特写”;让学生观看国庆升旗仪式,具体写升旗的过程,完成一篇“通讯”;当同学在学校秋季运动上获奖时,让学生写一篇获奖内容的实时报道并发布到校园网上,完成一篇“消息”。初步尝试写新闻稿后,可安排学生写一次人物通讯,写一写自己的家人。通过模拟采访,可以让学生明晰如何罗列采访提纲,即重点罗列能突出人物特点的问题,不能列举相似的问题。
通过这样的任务驱动实践,在实际场景中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不仅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燕子矶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