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助力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深化*

作者: 陈祥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社团活动;地理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15-0091-0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要“创新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等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学地理社团活动不仅是地理课堂学习的外延,还是学生提升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本文以“海绵城市”一课为例,将地理社团活动和地理课堂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探讨地理社团活动深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地理社团活动更好地为地理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一、活动筹备,地理社团活动依托课堂教学

针对高一年级学生,教师在开展地理社团活动时,一是要确定活动目标。活动目标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本节课设计的社团活动目标是“探寻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引导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分析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在相同背景下,比较不同材质垫面的下渗能力差异;从防治的角度,分析本区重建人民公园为缓解城市内涝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了解当前国内外城市防治内涝的有效举措。

二是制订活动计划。在制订活动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活动具有可行性。通过实地考察、地理实验、访谈调研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教师将社团学生分为四个组。第一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本区内涝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第二组学生开展地理实验,比较相同背景下不同下垫面的下渗能力。第三组学生进行实地采访调查,分析人民公园为缓解城市内涝采取的措施。第四组学生进行网络资料搜集,了解当前国内外城市防治内涝的有效探索。

三是关注活动进展。在活动进展方面,其一,教师要进行指导和监督。课外调查时,教师应跟学生一起完成,一方面指导学生做好调查研究,帮助学生完善活动计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野外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二,教师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让学生自主设计实施方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思考。其三,对活动过程要进行记录与分析。教师应组织学生对实践过程、实验结果等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从而更直观地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其四,对活动效果要进行评价。活动结束后,教师从学生的参与度、活动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反馈意见等方面,了解他们在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价,为今后开展活动提供参考。

二、成果融合,地理社团活动助力课堂教学

回归课堂,教师将社团活动成果生成教学素材,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首先,教师进行情境导入,展示城市内涝图片,提出城市内涝的概念,探究城市内涝的成因,开展探究活动1:结合水循环原理,分析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对社团活动第一组学生分析得出的结论进行补充总结,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角度分析归纳。

其次,教师带领学生探究城市内涝的防治措施,开展探究活动2(地理实验):相同环境下,不同下垫面的下渗能力差异。学生使用实验器材,根据接水容器中水量、含沙量差异得出结论。教师请其他组的学生对第二组学生得到的实验结论和表格数据进行点评。同时,请第二组学生展示拍摄的城市中常见的缓解内涝的措施,充分理解不同下垫面对下渗能力的影响。

再次,进行探究活动3:分析人民公园重建后,为缓解内涝采取了哪些措施。教师展示第三组学生完成的采访视频,听取采访对象讲解公园在缓解内涝方面的有效措施,如扩大湖泊的面积、修建缓坡和橡胶跑道等,学生总结分析相应措施,让学生理解因地制宜防治内涝的理念。教师展示第四组学生搜集的当前国内外城市有效防治内涝的资料,学生讨论这些措施在防治城市内涝方面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教师提出海绵城市理念和设计思路,进一步提问:建设海绵城市的好处体现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思考,并总结本节课主题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课后延伸,地理社团活动赋能课堂教学

在地理社团活动后继续开展“寻找校园中的海绵设施”活动,让学生在校园中发现防治内涝的设施,并解释其在防治内涝中发挥的功能。教师通过小组报告、在线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从而优化课堂结构,深化地理课堂教学。地理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将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地理社团活动作为一种教学活动的延伸,能够显著深化地理课堂教学。教师负责构建课堂教学的框架,将教学目标分解到社团各小组。学生通过社团活动理解课堂教学目标,将社团活动内容和成果作为素材,教师结合素材进行课堂整合设计。课后再通过社团活动深化课堂教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地理教学活动更高效。通过真实的情境体验,地理社团活动能够全面地、综合地涵盖地理教学内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