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偿性教学:“立学课堂”的遵循、丰富与超越
作者: 陈杰【关键词】“立学课堂”;补偿性教学;校本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90-01
有着百余年办学历史的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在教学实践中既承接了“立学课堂”立身、立人、立根的思想精髓,又探索了“立学课堂”实践样态,是对“立学课堂”的规律遵循、理念丰富和境界超越。
第一,课改规律的遵循。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实践的补偿性教学,是在“立学课堂”总体背景下的实践探索,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作为。其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让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与学生的年龄、认知能力相适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能让课程内容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承相适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能让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要求相适应,让教学更具针对性。
第二,课改理念的丰富。补偿性教学以学生实际能力为教学起点,凸显了“顺学而教”的育人思想。教师预先发现学生的知识欠缺与经验不足,然后通过搭建支架,引导学生打通思维堵点或弥补断层经验,实现知识、能力与情感的跃升。同时,补偿性教学也彰显了“依标而教”的育人思想。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教学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确保补偿的内容顺接课程内容。此时,教师的补偿性教学是精心分析课标与学情后的教学优化追求,是教学实践中的深入反思和理性探索。补偿内容兼具知识性与价值性,赋予了课改“立学”的特性。
第三,课改境界的超越。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文化传承,其内容具有方向性和选择性。“立学课堂”的关键在于教师有选择地“立”,补偿性教学是对“立学课堂”本质的传承,教师在选择补偿内容时,将课堂授业、课堂传道、课堂立德、课堂育爱、课堂启思等有机结合起来,从多样性和更丰富的层面来“立学”育人。因此,补偿性教学又是对“立学课堂”的超越。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中学由点及面的补偿性教学,让教与学顺承关联、持续上升,彰显了“顺学而教”与“依标而教”的融合。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