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顺应学情与创设情境中提升教学效率

作者: 马琨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境参数理论;情境创设;《项脊轩志》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7-0091-02

对学生学情进行科学分析是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学习方式和认知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并与高中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使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背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学习动力。

一、以学情分析为基础的情境创设

比利时教育家易克萨维耶·罗日叶的“情境参数理论”提出,可以按照一定的参数对课堂教学情境的类型进行划分。罗日叶认为,情境类型可以由内容参数、辨别参数和装扮参数三个维度构成。其中,内容参数是专家以情境的内部特征为依据对情境所作的判断;辨别参数是专家以情境的外在特征为依据对情境做出的类型划分,可以帮助我们从“外部特征”判断情境;装扮参数则关系到学生感知情境的方式,关联一些情境本身不包含的内容,比如认知方面的障碍和帮助等。

笔者在执教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的《项脊轩志》时,基于散文的文本特质和高中生的兴趣点,确定了核心情境任务:依据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拍摄纪录片《归有光和昆山之项脊轩》。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摹本,以真实的人和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从而引发人们思考的艺术形式。《项脊轩志》全文围绕“项脊轩”这间书斋,描写了几个日常的生活场景,质朴无华的文字背后蕴含细腻感人的亲情和作者振兴家族的使命。笔者在课堂上用拍摄纪录片的形式,引导学生体会其“似直实纡”“语淡情深”的审美特质。

围绕《归有光和昆山之项脊轩》纪录片的拍摄,笔者在综合考虑前文三个参数的基础上,筹划了一个系列的课堂教学情境:其一是“选择纪录片的具体场景(人、事、物)”,其二是“围绕‘项脊轩’确定的场景,为纪录片配上一段画外音”,其三是“为纪录片拍摄‘可喜’和‘可悲’的特写镜头”。其中,辨别参数是选择纪录片的具体场景;内容参数是把握《项脊轩志》情感抒发“含而不露”的特点,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具体由“为画面配‘画外音’”这一情境任务来体现;装扮参数是选定“可喜”和“可悲”的特写镜头,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难点的突破,体会文中蕴含的深沉情感。

二、与高中生成长经验相关的情境创设

在具体开展情境教学时,笔者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经验出发,将《项脊轩志》中所描述的母子之爱、祖孙之爱与夫妻之爱进行延伸,使之与高中生的现实生活产生连接,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和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的素养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画外音是指影片中声音的画外应用,是有关场景、人物经历和人物塑造的信息。《项脊轩志》中,作者在回忆祖母的内容时“瞻顾遗迹,如在昨日,长号不自禁”。笔者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探究归有光“长号不自禁”的原因。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为回忆祖母的场景配了一段画外音:“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不禁让人垂泪。而对已逝亲人的怀念,对家族衰落的感伤,更让人忍不住要大哭一场。”这段画外音不仅包含了高中生对祖孙亲情的体悟,更折射出他们对《项脊轩志》中所隐含的振兴家国的强烈共鸣。学生近距离感受了作者的情感内涵,唤醒了自己奋斗的初心使命,培养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以打破高中生认知平衡的情境创设

学习经验的改造与发展需要遵循否定性原则。探究人类的认知规律会发现,在未知的事物上往往不存在认知的局限,反而在已知的事物上最容易产生“认知平衡”,这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平衡—不平衡”的认知循环中凸显经验改造的情境创设,能促进学生个体学习经验的发展,实现对已有经验的突破。

摄影中的“特写”拍摄手法,通过放大某个局部镜头来增强艺术的真实性、感染力,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异曲同工。“拍摄特写镜头”的情境创设,把高中生对摄影的兴趣带到阅读中,促使其感受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为纪录片拍摄‘可喜’和‘可悲’的特写镜头”这一情境任务中,有的学生认为“娘以指叩门扉”和“大母以手阖门”这两个细节表现了母亲和祖母对归有光的浓浓亲情,可以将其作为“可喜”的特写镜头。然而,笔者对此观点持否定态度,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又如,对于“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有的学生认为这属于“可喜”的特写镜头,茂密的枇杷树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作者妻子另一种形式的存在。笔者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究发现这句话蕴含“物是人非”的感伤,这个镜头充满悲剧感。学生通过讨论与否定的学习环节,对文章的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综上所述,顺应高中生学情的语文课堂情境创设对于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在创设课堂情境时,教师应对辨别参数、内容参数和装扮参数进行合理筹划,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师要勇于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帮助学生完成对已知经验的改造,促进学生认知的深化,从而真正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