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育家精神长出来
作者: 张晓东教育家精神的培育已经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但是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有人认为教育家精神非常高远,离我们有不小的距离,普通教师不一定要有教育家精神。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不是每个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的,但是,每个教师都应该有教育家精神,因为精神是人重要的生存向度,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底色。作为“人师”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人应该具有的精神,更要具备教育家精神,并且要让教育家精神不断丰厚起来,让教育家精神照亮自己的教育人生,照亮儿童的美好人生。
教育家精神既要弘扬学习,更要文化滋养。每个教师都要学习教育家精神,但怎么学习却值得我们深思。教育家精神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学习并不一样,不是简单的行为习得,更不能通过灌输而实现,否则就是对教育家精神的肤浅化和庸俗化对待。教育家精神无处不在,具有强烈的弥散性,弘扬教育家精神最恰当的方式就是以文化的方式进行浸润,其中尤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达成不言之教的效果,体现中国文化的特色和基因,这才能形成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精神的成长永无止境,而文化的方式恰恰可以进一步助推教育家精神学习环境的整体营造和教育家精神的弘扬。
教育家精神既要外在引领,更要内生召唤。教育家精神的培育需要一定的外部推动,甚至还需要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以体现整个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追求。只是教育家精神的真正领会和内化却一定需要内生使命的激活,把小我的教师放入大我的教育世界,让教师自觉地投入其中,将教育家精神作为自己的真正需求,变成自身专业生活的渴望。因为,一切外在的东西都不能成为或者替代精神生长本身,精神只能自己长出来,只有自己长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精神。正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弘道”的过程就是教育家精神拔节的过程。
教育家精神既要有具体目标,更要有崇高追求。教育家精神应作为教师全面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有利于教育家精神的有效落地。不过,从根本上来说,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境界的提升,只有确立了更高的目标追求,才可能有更好的作为。教育家精神是教师之所以成为万世师表的终极表达,是教育梦想和教育情怀的体现。教育家精神可以促使教师回到教育的本质进行思考,真正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从而统摄教师的整个专业实践。教育家精神是教师全面展开教育生活的生命制高点。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