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课时教学必须具备学科大概念意识

作者: 王宏根

不同于描述某个具体事实或现象的概念,大概念涵盖了诸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整合性和概括性,于是大概念也就有了上位属性。大概念的实施可以有效避免课堂学科知识的碎片化和教学行为的无序化,帮助学生在宏观上建构知识结构,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课程标准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的理念及目标是一致的。精选的“学科内容”紧紧围绕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为语文学习提供了可靠的教学资源,而确立教学中的大概念则是选择具体学习任务的重要途径。

提倡“学科大概念”,是在帮助教师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确立大概念可以明确单元教学目标和实施路径,即在大概念的统领下确立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和目标,协调单篇与单元、具体概念和大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互相配合、互相渗透,实现既能见“树木”也能见“森林”的教学效果。

分课时教学必须是“大概念”意识统领下的教学实践活动。没有“大概念”的方向指引,分课时教学目标就会随机化和零散化;缺少分课时教学的具体落实,“大概念”就会缺乏系统性和实践性。大概念将分课时的教学内容结构化,从而具有连续性和整体性;围绕“大概念”的分课时教学,能让每一节课具体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聚焦在学科的核心价值上,从而成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抓手。

大概念对分课时教学的重要性,不只体现在可检测的教学结果上,更体现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解上。大概念必须体现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价值,因此,确立大概念就是在落实课程性质的要求,而“综合性”和“实践性”就是要求摆脱基础性概念的束缚,在大概念的视角下确立分课时教学的具体任务,让每一节课都能发挥支撑性作用。

在大概念指导下的分课时教学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完善认知方式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认识个别与整体、特殊和一般的差异,才能实现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方面的提升,进而建立在真实的语境中解决问题的信心。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语文教研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