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主题教学:核心意蕴及设计路径

作者: 陈建云

【摘 要】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核心意蕴在于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遵循整体主义的课程哲学理念和指向理解生成的实践性教学。设计和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的五个路径包括:坚守学科立场的“知识”本源、超越单学科范畴的“跨”本位、融通学科与生活的“主题”本意、追求“做中学”的跨学科“实践”本质和关注亲历问题解决的“学习者”本体。

【关键词】高中历史;跨学科主题教学;核心意蕴;设计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9-0028-04

【作者简介】陈建云,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历史特级教师。

深刻理解、高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共性问题,由于缺乏实操性强的专业化、系统化指导,目前一线教师对跨学科主题教学还处在自发探索阶段。本文就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核心意蕴和设计思路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核心意蕴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一种融合了“跨学科性”和“主题统一性”的教学方法,它既保持对各学科的尊重和理解,又突破了学科间的壁垒。这种教学法融合两个或更多的学科元素,以特定问题为中心来设定教学目标、内容、资料、手段和评估标准等因素,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全局性的规划,推动学生实现全方位的发展。

1.跨学科主题教学遵循整体主义的课程哲学理念

跨学科主题教学强调全面协调的全局观念,突破了从单一科目出发的教育理念,更关注挑选有深度和广度的主题来建构教育目标、教学材料、教学计划、教学工具及评估标准,以此实现在多学科背景下对各项元素的有序融合,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充分挖掘教育的潜力。需要注意的是,跨学科主题教学并没有放弃单个学科的重要性,而是在保持每个学科核心特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恰当处理各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其范围内的问题,正确把握“跨”与“不跨”之间的关系,基于实际问题,紧紧围绕问题引导、项目实施、聚焦素质等方面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

2.跨学科主题教学指向理解生成的实践性教学

跨学科主题教学通过“学中做”“学中思”,深入发掘实践在获取直接经验、强化技能培训、具体化抽象概念等方面的关键作用,学生亲历从思考、解决问题再到反思、提出新问题的过程,不仅深度理解并熟练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推动了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机转化,提高了解决问题和实践创新的能力。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容源于现实生活,围绕与人类进步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跨学科研究课题展开,在此基础上设计项目、活动、任务等,关注学生对真实世界的认识、感受,多角度、多维度地解析复杂问题,实现“知”与“行”的有机结合。

3.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再现

“跨学科主题教学”突破了传统学科框架中孤立的知识点结构,使学生能够身处真实的社交环境中,习得各领域的知识体系以及其间的复杂关联。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也强调了人格健全、全方位成长的教育理念。其聚焦当前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复杂问题,便于学校教育更好地融入实际生活,提升教育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就学习策略而言,跨学科主题教学鼓励学生以协作研究的形式深入理解和解决问题,接受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或无解的结果,激发他们自主构建意义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关键技能水平。

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路径

跨学科主题教学重视学科间的关联与融合、学生的主观探索与实际操作,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设计和组织跨学科教学活动,同时也需要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能参与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课堂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形成跨学科的合作和交流氛围。当教师设计跨学科主题教学方案时,可以从以下五个路径来实施。

1.坚守学科立场的“知识”本源

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基于具体学科理论范式、话语体系及价值旨归的多学科融通,更是以源学科的知识范畴为起点,对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原理及概念体系等进行逻辑重组,在多学科内容融通基础上的教学再创造。因此,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对学科内核的纵向深化和学科外延的横向拓展,意在“软化”学科边界,而不是消弭学科边界,应在坚持学科本源的基础上避免“去学科化”。

例如,教师以“唐诗与唐代社会”为主题,开展高一年级跨学科主题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关于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重要内容,然后让学生赏析统编语文教材中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代表作品。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诗歌所反映的唐代社会风貌,如民族融合、士人情怀等。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并讨论唐代历史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应激励学生运用历史和语文的知识,进行深度的思考和讨论,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2.超越单学科范畴的“跨”本位

跨学科主题教学整合两门或以上学科的意义联结和逻辑统整,需要借助其他学科内容、方法或视角,实现本学科内容的拓展延伸或学科问题的深度解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学科内容的理解。只有那些被提炼出来,且能体现本学科特性的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概念,学生才能够超越给定的信息获得基于个体经验的新理解,并真正内化学科知识,获得迁移应用的能力。如果只关注表层内容,而不追溯内容间共通的本性、价值、逻辑等要素,所“跨”内容没有指向某一观念或原理,就会使得跨学科主题教学陷入浅表化的误区,实践中容易出现“跨而不合”的问题。

例如,教师以“二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与当今全球治理”为主题,开展高二年级跨学科主题教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下)》关于二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形成的内容,分析这一时期的重要政治决策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之后,再引导学生运用统编高中政治教材选择性必修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所学内容探究影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时事政治讨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方面如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围绕特定主题,激发学生综合运用历史、政治等知识和学科能力,不仅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历史的厚重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

3.融通学科与生活的“主题”本义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进一步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根据素养目标遴选了体现学科内综合、学科间统整的主题内容,以主题的形式整合零散的学科内容,促进课程的综合化实施。主题或项目是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重要载体,贯穿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和社会,运用学科知识分析并解决日常生活及社会热点问题,在生活的细微之处探寻学科印记,拓展跨学科教学的空间,实现学科与学生、学科与现实的联结。

例如,“生态和社会的发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涵盖了历史、生物学、地理和语文等学科的内容,通过各个学科之间的沟通协作来产生新的理解和创新思维。教师可以开展以“生物与人类文明”为主题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中关于“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历史上的疫病”等知识,理解生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独特影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知识,分析推动生物进化的多种因素。如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运用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和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完成“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选择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如热带雨林、珊瑚礁等,从历史、生物学、地理等角度分析和解读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制订切实可行的保护方案。

4.追求“做中学”的跨学科“实践”本质

跨学科主题教学将实践活动作为统领载体来融合各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研习。学生从课堂环境中跳脱出来,通过实地探索、亲身体验去学习、改进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反思并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行为和能力体系,提升跨学科整合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例如,教师在假期里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校高二(18)班学生与西藏民族中学的学生围绕“民族交融与中国梦”主题,合作完成了微团课《我们都是追光者》的素材搜集、课件制作,并在社区宣讲,这不仅促进了汉藏文化交流,还帮助学生树立了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逐梦不息,追光不止”的信念。我校高一(16)班的学生走进南通市桃坞路社区,开展“翰墨书香喜迎新春,剪纸溢彩传承文化”活动,通过创作对联、剪纸等形式,推广了传统文化,提升了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也为社区居民带来了欢乐祥和的浓厚年味。

5.关注亲历问题解决的“学习者”本体

跨学科主题教学基于真实情境,连接课堂内外与学校内外,激发学生的认知、情绪、意志等,让学生全方位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升其思辨分析、搜集并处理信息、交流沟通、探究创造等综合素养。学生主动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指向未来的学习力和生存力,推动身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增广学生见闻,在学生心里种下热爱科学的种子,教师组织学生到杭州开展了科技主题的研学活动——茶文化研究。学生亲手采茶、炒茶、泡茶、品茶,在宋城感受宋韵今辉;乘船凌波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之上,看货船交错争渡,看两岸岁月静好,诗韵流转;走进浙江大学,感受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让学生走出校园去接触社会来感知时代的变迁节奏,倾听社会化进程的声音,体验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喜悦,从而实现课本理论与生活实践之间的深层次结合,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最终成长为担当新时代责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敏.跨学科德育主题教学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与管理,2018(18):92-94.

[2]任学宝.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内涵、困境与突破[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4):59-64,72.

[3]蒋立兵,王依然.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困境与超越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3(7):36-42.

[4]徐广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目标设计:基本要点、设计理路与呈现样态[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9):13-17.

[5]杨明全,赵瑶.从分化到融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三重维度[J].教育科学研究,2023(5):5-12.

[6]罗生全,黄朋,潘文荣.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系统设计与实践进路[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3,22(5):9-15.

[7]刘家呈,庄玉昆.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的动因、困境及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19):1-4.

[8]刘庆昌.跨学科教学的三维阐释[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4,38(1):50-55.

[9]彭艳红,徐金海.中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24(8):61-67.

[10]李倩夏.跨学科视角下概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22):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