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学

作者: 朱晴怡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课程,大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广泛关注。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学,重新理解大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实践路径、原则方法,实现教育家精神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到深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大思政课;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9-0025-03

【作者简介】朱晴怡,江苏省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无锡,214031)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教育家精神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精神,同时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教师群体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指引。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学,实现教育家精神从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到深度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致信中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寄语广大教师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这不仅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更凸显了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一是要突出大思政课教学的国家立场。大思政课推动着思政课的社会延展,要求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从而推动学校教育价值体系的整体构建。而教育家精神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既应该是一种融于教师鲜活生命的精神追求,更应该是体现在课程教学中的鲜明国家立场。教育家精神中的“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与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为核心的大思政课程目标是相融相通的。

二是要明确大思政课教学的时代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将“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作为教育家精神的一个方面,强调了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定传承中华文脉的文化自信,体现了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开放包容的育人情怀,更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大思政课建设要从这种大格局和大视野的高度,整合课程资源、开展课程教学,通过课程育人强化青年使命担当,厚植学生家国情怀。

三是要彰显大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本质。大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更要在实践中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教育家精神强调“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彰显着教育工作者的价值观念与精神品格,最终也聚焦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伟大教育实践之中。

二、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学的原则方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智慧和躬耕态度。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勤学笃行、求是创新就是其具体表现。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学,必须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依据学生发展的身心特征。

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家精神强调因材施教,就是要充分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有针对性地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大思政课涉及世情、国情、党情和民情,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会结合社会时政提出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要讲清讲透并不容易,教师要能够经受得住学生的各种“为什么”,就要在大思政课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研究“05后”甚至是“10后”学生的思想、心理及他们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要强调学习的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强调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教育家精神强调勤学笃行,落实在大思政课程教学上,就是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课程教学的方法论上看,就是要多采用探究实践教学方式,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和体验中,将有关理论认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才能让大思政课充满生命力,让理论的学习充满生长性。

三要推动教学的改革创新。启智润心就是指教育既要启迪学生的智慧,更要滋润学生的心田。大思政课教学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这就要求在遵循教育客观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教育者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灵活多样、融合适切的教学方式,将思政内涵自然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激发学生情感,触动学生灵魂,真正做到求是创新。

三、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教育家精神不仅蕴含着对扎实学识和厚重学养的不懈追求、对家国情怀和大我人格的持续修养、对高贵灵魂和人类美德的共相认知,更承载了当下中国教育的理想与未来。这就需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立体构建大思政课格局,有效开展大思政课教学。

一是强化求是创新,实施有意思的思政课程。思政课程要从有意义走向有意思,就要以“素养”为导向,以“能力立意”为宗旨,探索议题式教学、活动型课程,开展跨学科融合等有效的实践方式,构建起彰显学科特点的思政学习范式。要深化思政第二课堂的建设,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育人品牌,结合时代发展热点,充分挖掘地方文化、校史文化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和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引入课堂,以小事件、小人物呈现大道理、大时代,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思政第二课堂。

二是强化启智润心,探索有意义的课程思政。课程思政要有意义,就是要在其他学科的教学实践中更加彰显学科的育人价值。要基于各学科课标和教材,挖掘学科的思政育人元素,并将其与学科知识教学有机融合,实现思政逻辑和学科逻辑的有机统一,实现从做题、做事到做人的日常教学价值的取向转变。同时,寻找学科融合的育人连接处、结合点,打破学科壁垒,开发融合课程,形成融合育人的范式路径和育人案例。开发课程思政的校本课程,围绕“国家安全”“五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家精神”“生态文明”等思政主题开设校本选修课程,形成在校学生人人必修、全体教师人人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氛围,有效形成大思政育人的合力。

三是强化勤学笃行,构建有意识的生活思政。通过用好身边案例、讲好身边故事等方式,积极开展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仪式教育等,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有意识地设计构建“四式”课堂,推动校园内外的生活思政走深走实。“行走式思政课”以“行走”的方式组织学生走进校园里和区域内的红色遗址,把课堂搬到现场,以生动真实的情境教学坚定高中生的理想信念;“主题式思政课”结合本地本校的育人资源,选取关键节点、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开展超越学科、以真实生活主题为引领的项目式研究,深化学校的大思政育人实践;“沉浸式体验课”通过话剧、电影等艺术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沉浸体验的方式,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共产党员先锋模范、杰出校友把青春和生命奉献给党和国家的家国情怀,激活奔涌在血脉中的红色基因;“互动式青年说”坚持知行合一原则,在青年学生中建好“宣讲大使团”,开设“思政青年说”讲坛,鼓励学生争当“宣讲大使”,从理论的学习者转变为理论的宣讲员,激发学生追求思想进步的热情,坚定学生的理论自信。

以教育家精神引领大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价值。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大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教育家精神在大思政课教学中的融入策略,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品质、创新精神和卓越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