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生物学教学中融入心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薛义荣 胡有红【关键词】高中生物学;心育;五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9-0095-02
在社会发展大变革和青少年心理变化大的现实背景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目前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少、课时少,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低,缺乏师生、生生互动,心理健康教育“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因此,积极寻找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途径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是一种探索和尝试。
一、整合课程内容,精选融合主题
高中生物学知识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尤其是新教材,其以时代为基本特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特征。因此,教师要善于在静态的教材中挖掘知识背后的动态育人价值,树立“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教学理念。要整合课程内容,精选融合主题,实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育的目标。
例如,教师讲授“人脑的高级功能”知识点:情绪也是大脑的高级功能,有两种相反的表现,即有时开心、兴奋、对生活充满信心;有时失落、沮丧、对事物失去兴趣,这两种表现都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此时融入心育,指导学生懂得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适量运动、调节压力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和更好地应对情绪波动,恢复情绪平稳,享受美好的、充满意义的生活。在教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时,可以渗透植物生长素发现的科学历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常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要学会吸收和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相关问题。由此,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学习生活中的得与失,明白目标的达成往往需要历经曲折的道路,要坚信不断努力才能成功,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师有效提取生物学教材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将科学史实、励志故事、典型案例等,作为“心育”元素贯穿在学科教学中,可以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有效融合。通过激励、表扬等正向强化方式鼓励学生学习,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共育学生心理健康。
二、优化教学方法,拓宽融合路径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既应包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应包括对学生心灵成长的关怀,教师在教学中要主动、自觉地承担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因此,要改善和优化高中生物学的教学方法,拓宽融合路径。
如在学习了“作物育种”之后,教师可在学校的物联网农场或者班级志愿服务花圃中开展“扦插”“育苗”“无土栽培”等劳动实践活动,学习在农业生产中,如何采用不同的育种方式来培育新品种。通过这样沉浸式的动手实践,学生既能体会劳动的累和苦,也能体会劳动的美和乐,在劳动中培养责任和担当。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劳动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具有劳动性、实践性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培养坚韧不拔、不怕脏不怕累的品质。
三、转变评价观念,营造融合环境
评价是教育的一个基本环节,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应具有导向、激励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评价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科课程内容、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聚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教师为主体,评价方式单一,局限于知识掌握情况,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和能力等问题,更不能反映学生的自身形成的生命观、价值观等。因此,需要构建学科教学中融入心育的统一性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进行合理性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首先,教学评价内容层面,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方面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小组合作、人际沟通等,将这些纳入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学科学习和心理发展的全面性评价。其次,选取恰当的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围绕生物学教学内容,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行为举止等进行融合,获得学业成长的同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和心育共同发展。最后,评价主体层面,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同伴互评,也可以请家长一起参与,既有学生自主性评价,促使学生充分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也有教师、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的多元化评价方式。
评价作为教育的重要一环,要积极营造包容独特性、关注创新性、发展终身性的评价生态,让学生各展所长并得到积极正向评价,从而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提出,“要将心理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播者”。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定是优秀的心理工作者,要善于用心去从事教学,在学科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让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形成随处可见、显隐结合、润物无声的育人格局,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