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细读,缘流探源
作者: 高燕【摘 要】新课标对学生散文鉴赏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新高考以来,对散文的考查出现文类多样化倾向,考查难度加大。教师可尝试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结合今年高考题、往年优秀模考题和新教材课文,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散文的艺术魅力,落实新课标对学生散文鉴赏能力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文本细读;语境;细节;行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3-0045-03
【作者简介】高燕,江苏省徐州中学(江苏徐州,221000)教师,高级教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新高考以来,散文考查出现类型多样化倾向。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废名的《放猖》是叙事散文,2022年全国乙卷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是书信体散文,2023年全国甲卷巴金的《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是随笔体散文,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则臣的《放牛记》是回忆性散文。其中,2021年采用了双材料结构,将小说和散文结合考查。散文类型多样化形式和双材料结构,符合新课标对学生散文鉴赏能力的更高要求,对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起到引导作用。
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序跋选》中概括了散文的特点——“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一粒沙”与“世界”,“半瓣花”与“人情”,是小与大、实与虚的关系,道出了散文以小见大、由实入虚的艺术特点和追求精神境界的艺术本质。
备考散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走进散文“由实入虚”“以小见大”“形散神聚”的艺术境界,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一、缘语境之流,明“虚实”之源
文学作品中的语境,指文本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上下文,是理解语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刘白羽《启明星》一文中的“启明星”,是指暗蓝色高空中闪耀着的一颗又白又亮的星。文中有两处文字虚化了“启明星”,第一处蕴含在具体语境之中。“我从这颗星想起一个人”“这又白又亮的星不就是那双眼睛吗?”作者运用比喻,将突击队员的眼睛和突击队员暗喻为“启明星”。细读语境,突击队员接受极其严峻的突击任务时“有两只黑白分明、明亮而又快活的眼睛”,当步兵准备发动冲锋时“他是冲锋在最前面的一个”,用“启明星”来比喻突击队员对冲锋陷阵充满渴望的眼睛;当整个战场像“茫茫一片漆黑的大海”,突击队员是“蚕豆粒那么小一粒火光”“就像谁从黑暗中举起一盏指路的明灯”,用“启明星”来比喻在战场上给部队带来希望、光明和温暖的突击队员。
第二处蕴含在整体语境之下。文章开头说作者醒来,看到“天将破晓,东面一片红雾迷蒙”,结尾写道“今天黎明这样宁静”“从清新的空气中闻到由于露水浇湿而特别浓郁的树脂香”,框架部分抒写了和平年代的美好与幸福。中间主体部分由“一片红雾”联想到解放战争年代“夜色深沉,天将破晓”时分一场“烟火弥漫,枪声鼎沸”的大战,当作者深深思索时,“天就完全放明了”。“启明星”由此将战争年代浓黑的“夜色”和“天亮”后的和平巧妙联接。作者匠心所在,“启明星”由此蕴含了“黑暗即将过去,黎明马上降临”的象征含义。
学生沿着语境之流,一步步探明了散文“虚实”的艺术之源,理解了散文语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获得了散文“由实至虚”的艺术审美体验,提升了审美感受力。
二、缘细节之流,知“小大”之源
细节,是文艺作品中用来表现人物性格或事物本质特征的细微描写,是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了解主题思想。
姚鼐的《登泰山记》一文,以登泰山的游踪为线索,记述了作者一路的见闻和感受,用字极简却意蕴深远。最后一段下山途中的细节——山、石、松、树、鸟、兽,无不见其文章要旨,皆是作者匠心所在。“山多石,少土”是说自己选择的人生路途艰难,少有支持;“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以石喻自己性格耿介,为人方正;“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借松明志,虽然生存环境艰苦,但意志坚定,咬定青山,绝不动摇;“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则是以茫茫皑雪隐喻自己以后的人生将是一条踽踽独行的寂寞之路、艰难之路,清醒冷静,从容坚定。作者通过“石、松、雪”等“小”事物洞见生命感悟、人生理想、精神品格等“大”哲学,正是散文“以小见大”的艺术魅力。
新教材中散文单元将理解民族文化、生命感悟、人生思考、审美倾向、人文内涵等设置为学习目标和任务。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单元提示:“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
细节,就是散文作品中彰显人生思考和审美价值的微流。它或隐或显,或急或徐。当我们缘细节之流,展开合理的想象、联想,丰富细节的人文内涵,就会获得散文“以小见大”艺术审美的细腻体会,理解民族审美心理、人文精神和学科认知层面的深刻意蕴,提升散文审美鉴赏能力,进而擦亮道德情操、理性智慧、人文情怀、审美意识和文化底蕴的精神底色。
三、缘行文之流,悟“聚散”之源
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根据特定的目的和语境,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书面表达的过程,就是行文。其包括题目拟题、内容题材、形式结构、修辞艺术、表达方式、逻辑推理、思想情感和语言风格等。
石英的散文《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题目中的“另一种风味”给读者带来期待,且含有与江南古镇作比较的意味,使读者在对比中愈加期待。正文中,与江南古镇不同,北方古镇具有城墙厚实、房屋结实、民风朴实、能抵御攻击的特点。作者围绕北方古镇的特点,以空间(游踪)为线索,依次介绍了古镇西古堡的瓮城、街市建筑、五进院落、戏楼等景点,每一部分都发表相应的议论,突出了北方古镇的特点。在与南方古镇的对比中,表达出“我”对北方古镇的深厚感情,对北方古镇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文中写到北方古镇景点较多,又夹杂对比感慨,或叙或议,作者以充沛饱满的热情抒写此文,一气呵成,充分展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魅力。
缘行文之流,才能真正悟得散文“聚散”的艺术之源,深刻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境界。当前,新高考语文试题的设问方式越来越灵活,题目越来越创新。例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徐则臣《放牛记》中的第9题:文末画线句子表明,作者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你认为本文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请简要说明。
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放牛”与“意义”,要从具体语境中分析,而题干也提示了“回忆往事”的具体语境。如果认为作者没有为“放牛”赋予“意义”,只要挖掘语境中“往事”方面的内容即可;反之,那就挖掘语境中“回忆”方面的内容。总之,高考题目考查文本“虚实”艺术的鉴赏,设问灵活开放,也更加考验学生的散文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优秀的散文,坚持文本细读,在语境、细节、行文中缘流探源,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邢荣.“怎么读”与“如何赏”:谈谈近年高考语文的文学类文本阅读[J].高中语文教与学,2024(3):12-16,35.
[3]李旭山.命题与答题的双向评价:以2022年高考散文、小说阅读主观题为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5):73-76.
[4]陈彦如.江苏新高考模式下的散文阅读教学[J].文学教育(下),2022(6):110-112.
[5]温兆东.散文教学如何实现审美鉴赏与创造[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21):32-34.
[6]肖正根.聚形悟神披文入情:浅谈高中语文散文鉴赏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20(5):63-64.
[7]李敏.高中现代散文鉴赏课程的整合[J].教育观察,2019,8(37):9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