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政课逆向教学设计
作者: 顾润生【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逆向教学设计;议题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3-0043-02
【作者简介】顾润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南京,21001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小学教学研究室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思想政治特级教师。
万海霞老师在《社会历史的本质》议题式教学中,秉持以终为始的原则,尝试基于逆向教学理论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在议中学、在议中思。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设计都能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依据预期效果设计议学任务,以议学任务的完成状况作为学生是否达成“预期结果”的评价依据,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意义建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所学内容对自己成长有何价值,这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认识到所学内容对自己适应社会、健康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便会增强,反之则会削弱。逆向教学设计强化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即通过对教学结果的分析,明确学习内容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社会历史的本质》教学设计中,万老师一方面通过教学内容梳理,将表面看起来是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明晰其内在逻辑关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本课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教学目标制定,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形成怎样的价值判断,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本课的育人价值。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会把获取知识当作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去画、背、默知识点,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的价值,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在本课教学中,万老师把知识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和手段,正确处理了知识学习和素养形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评价在先,实现以评促教和以评促学
与正向教学设计所遵循的“目标→教学→评价”逻辑顺序不同,逆向教学设计遵循的是“目标→评价→教学”逻辑。评价前置,更加强调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与预期的学习结果相一致。在这一过程中,评价对教和学起着导向作用,一切与目标、结果不一致的教学行为都需要加以改进,从而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
在本课教学中,万老师通过对教材、课标等的研究,通过对学情的多方位分析,确定本课议学活动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设计了关联性强、任务性强、操作性强、思维性强的议学活动,体现了教—学—评的内在一致性。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始终围绕学到什么程度(预期效果),用什么样的体验和方式来教(学习活动),如何衡量是否达成(考查方式)三方面展开。教师将嵌入式评价、过程性评价、任务式评价贯穿在整个议学活动过程中。
三、任务驱动,在知识运用中提升素养
逆向教学设计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当前的知识,还要能将学习结果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逆向教学设计通过学科任务将真实情境与所学知识联结起来,引导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知识在新情境中的迁移运用,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在本课教学中,万老师将学习内容“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议学情境“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设置了“因何施策”“因何而变”“如何作为”三个层层递进的子议题,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教师以“人口政策的变化”为议学情境,围绕“生育政策因何而变,能否不变”展开讨论,通过辨析式的议学任务,推动学生思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确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理解社会意识的形成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再如,教师通过议学任务“根据分析‘三孩政策’视角,阐释我们对国家出台的其他政策、规划、战略等应持怎样的态度”,完成了知识、能力由此及彼的迁移,实现了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培养的真正落地。
万老师将逆向教学设计的理念、方法运用到议题式教学中,丰富了议题式教学的内涵,对培育学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广大思政课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凸显学生学习在整个教学中的核心位置,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进而以学定评、以学定教,让学生的探究更进一步、思考更深一层、兴趣更久一些。
【参考文献】
[1]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M].2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