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研学育人”为指向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

作者: 张伟

以“研学育人”为指向的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0

【关键词】高中生物学;研学育人;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3-0078-02

【作者简介】张伟,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江苏如东,226400)教师,正高级教师。

“研学育人”旨在打造师生主动研究的课堂生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一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3节“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教学为例,说明指向“研学育人”的课堂教学实践。其流程见图1。

一、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研学,激发学生思维

真实情境能还原知识的本来面目,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取知识并实现能力提升,同时能使学生在体验中感受知识,理解学以致用的重要性。情境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通过引发认知冲突、关注时事或思维碰撞等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教学中,教师以歌曲和文献为情境,课前播放奥地利作曲家海顿作品——升f小调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上课后请学生谈谈听音乐的感受,教师简单讲解音乐创作背景,接着展示一篇文献《人类39岁开始衰老》,并在问及学生父母的年龄后,话锋一转,展示课堂学习目标,引入新课。

二、在活动任务中展开研学,养成科学思维

教师可将次位概念进行合理分块,分成具体课时,每个课时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成3个左右的活动任务,在活动中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以及展示等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在课前编制研学单,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独立完成,也可以利用课中每个活动前的几分钟完成。

在“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教学活动如下。

【活动一】探讨细胞衰老和个体衰老

教师给出2个任务,任务一设置2个问题:(1)结合生活中对老年人的观察,列举衰老个体尤其老年人所表现出的特征;(2)思考衰老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及细胞核的变化特点,并概述细胞衰老特征,运用细胞衰老的知识解释问题1中个体衰老的特征,小组合作设计表格比较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任务二设置2个问题:(1)从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角度,分析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有什么关系?(2)老年人体内有没有幼嫩的细胞?年轻人体内有没有衰老的细胞?你能举例吗?

【活动二】探讨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

教师给出2个问题:(1)人和青蛙是无尾动物,但是人胚胎初期有尾,青蛙在幼体蝌蚪时也有尾,那么人和青蛙的尾到哪里去了?与什么细胞器有关?(2)观察图片(见图2),你认为图①和图②哪个属于细胞凋亡,哪个属于细胞坏死?它们的区别是什么?小组合作设计表格比较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

三、在问题导学中持续研学,形成生命观念

以高质量问题导向教学是落实师生研学的有效手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在完成活动任务后,带着问题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时提醒、完善以及追问。

如在活动一中,教师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交流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特征之间的关联,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有学生提出问题:细胞膜的通透性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这时教师再次安排讨论,学生可分析出细胞衰老不同阶段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不同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在深度追问中深入研学,思维得以拓展

深入研学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深度体验以及高阶思维的发展,强调学生知识的获取方式。以学生为主体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设置更深层次的问题串,拓展学生的思维。追问的内容可以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度理解或实际运用,可以是知识与生物实践或科技成果的关联,也可以是对前阶段知识的质疑和比较。

在活动一中可追问1个问题:大宝SOD蜜中的SOD能分解生物体内多余自由基,其广告中说能延缓人体衰老,这样的说法是否有道理?在活动二中可追问1个问题:细胞凋亡都是有益的吗?细胞坏死都是有害的吗?

五、在课堂延伸中升华研学,运用实践成果

课堂延伸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是习题巩固,可以是教师命制的原创性试题,可以即时训练,也可以是课后练习;可以是拓展性的问题,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通过社会调查来完成,也可以是实验,让学生课后进行验证,也可以是最新的科研成果。

在“细胞的衰老和死亡”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所在家乡的老年人口系数(65岁以上)的发展趋势,学生可得出家乡已经处于重度老龄化阶段的结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家乡老龄化产生的原因,并说明社会和个人应怎样积极应对老龄化。最后教师布置课后社会实践的任务,如回家看看亲人、到敬老院服务以及向政府建言献策等。

“研学育人”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真正实现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合理运用教学手段,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组织合作探究活动,实现知识的再生产;体现正确的价值导向,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