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英语课程思政的重点与突破

作者: 侯云洁

课程思政是指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每门课程都蕴含着文化基因和价值观范式,课程本身既要育知也要育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需要教师发挥各门课程的协同作用,通过教学内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门课程体系贯通融合,能够更好地落实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英语学科课程思政有三个重点:课程思政与日常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关系是什么?课程思政的难点和挑战是什么?

首先,课程思政与日常教学之间是目标与过程的关系。教师应明确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也就是每门课程以及每个英语教师都应担负课程育人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对教材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意义探究,并开展围绕主题意义的听、说、读、看、写训练。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在语言输入和输出环节实现对课程思政所体现的主题意义(价值观)的学习和内化。立德树人由此落实到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其次,英语学科的课程思政与核心素养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上,英语学科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就是文化育人过程。英语教材中有大量内涵丰富的文本,可以帮助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培养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英语学科的文化内容具有国际性和人文性,将其作为载体可以帮助学生实现价值观塑造、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能力由此在教学中得到有力发展。

最后,英语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存在着挑战和实施难点。挑战一是思政元素的多元性。思政元素隐藏于文本中,不同教师在解读文本时有不同的观点。主题意义的探究也会随教师的解读方向的不同而不同。而这一点恰恰可以落实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师生同堂解读文本,教师在思维碰撞中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联学生的人生经验和未来生活,能够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生命成长意义。挑战二是实施方法的多样性。由于学情、教材、课型的差异性,教师可以衍生出丰富多样的英语学科思政教学模式,表面上看是增加了教学的复杂性,但也给英语教师提供了创新教学实践的可能。

课程思政的实施难点在于实施过程中的探究性。学科的课程思政区别于普通思政课,是一种体现学科知识育人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因此,离开了教师启发和引导的学生探究,就变成了生硬的灌输式教学,课程思政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学生只有在主动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理解主题意义、解读文化内涵并将其表述出来,才能将其内化于心,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观察一节有效的课程思政英语课时,关注点也在于此。<C:\Users\DELL\Desktop\中学12期-内芯定稿\Image\KT1_1.TIF>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