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作者: 惠海涛
【摘 要】高中化学课程思政是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是实现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公民品质等多角度挖掘化学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找准化学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点,开展生动活泼的课程思政教育。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思政;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56-03
【作者简介】惠海涛,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秦淮科技高中(南京,210007)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高中化学徐守兵名师工作室成员。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倡导的是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引导有机结合,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并重,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高中化学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之一,高中化学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育人功能。
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深入挖掘化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融合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开展生动活泼的化学课程思政教育。
一、挖掘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化学课程思政教育元素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课程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本文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公民品质三个角度对高中化学课程思政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其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见表1)。
二、寻找化学学科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合点
教师应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将化学学科知识、思维方法与课程思政教育充分融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
1.在化学学科教学中融合学科价值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拓宽学科视野,既要让学生在知识层面了解能源、材料、环保、食品、医药、日用品、生命科学等中的化学知识,更要深入挖掘这些知识背后的化学学科价值。例如,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重要代表——火药和造纸术,到近代民族工业的骄傲——侯德榜制碱法,再到现代港珠澳大桥吊装合龙等施工环节中所用的缆绳——聚乙烯纤维材料,无不体现着化学在促进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让学生欣赏化学的学科价值,了解化学对提高社会发展水平所作出的贡献。
2.在化学学科教学中融合学科观念教育
化学学科中蕴含着微粒观、变化观、平衡观、守恒观等学科观念,此外还蕴含着较为丰富的哲学观点和思维方法,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与外因,元素周期律中的量变与质变,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学键断裂与形成,电化学中的正负极和阴阳极的对立统一,化学物质转化中的质量互变,物质电离和电子转移过程中的运动观点,解决化学问题时运用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等思维方法等。在化学学习中渗透学科观念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例如,在学生赞赏化学新材料、新技术的贡献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到化学物质的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教育学生要做好自身安全防护,恪守法律准绳和道德底线,合理应用化学科研成果来造福人类。
3.在化学学科教学中融合科学精神教育
化学课堂上要讲好中国化学家故事,如介绍中国近代化学启蒙者徐寿、理论化学的开拓者唐敖庆、催化剂之父闵恩泽、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等化学家,以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来感染人、影响人,让红色基因融入每一名高中生的血液。化学课堂上要讲好中国化学的悠久历史和化学科技发展故事,如根据《梦溪笔谈》《天工开物》《齐民要术》等古代科学著作中记载的砖瓦、陶瓷的制作,金属矿物的开采和冶炼,煤炭、石灰、硫磺、白矾的性质和烧制方法,颜料、酒曲的生产等化学背景,介绍中国古代的化学成就、化学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现代化学新进展等,以增强高中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创新生动活泼的化学课程思政教育方式
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冰冷的、说教式的、单向传输式的课程思政教育。化学课程思政应该倡导的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程思政;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浑然一体、内在生发的课程思政;是学生结合化学知识原理提升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公民品质的课程思政;是学生主动参与、深度体验、充满情感的课程思政。
1.通过任务式学习、项目化学习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在化学课程思政教育中,可通过具体任务的布置和问题解决过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化学课堂辩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使学生在化学课堂中围绕真实情境展开学习。比如对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可布置学生在家中体验蒸馒头的过程,重点关注膨松剂的选择,并通过小组汇报交流,进一步展开讨论和研究,比较单一成分的膨松剂(如小苏打)和复合膨松剂(如小苏打加入柠檬酸或酒石酸等物质)的性能差异,通过生动的活动体验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2.开发校外课程思政育人资源,实现校内校外协同育人
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呼唤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丰富育人主体,满足学生高品质、多样化的发展需求,实现立德树人工作的最优化。高中化学课程思政中,可通过参观化工厂,考察企业的选址情况,收集产品的生产原理、原料利用率、能耗、投资和成本核算等资料,讨论化工发展的前景,撰写考察报告;可参观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或高分子材料的生产、加工企业,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科学小论文。比如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中,带领学生去南化公司陈列馆和南京市档案馆参观学习,了解侯德榜先生的生平和贡献,了解他与南京这座城市的不解之缘。当侯氏碱法说明书、侯氏制碱法专利申报公告等珍贵的历史资料真切地呈现在学生眼前时,学生能切身体会到科学家突破困难的研究过程,感受到科学家的奋斗精神和爱国品质。
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高中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将化学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相结合,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课程思政教育做出化学学科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