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在学习视域下栏目教学的学科实践价值*
作者: 毛彩芳【摘 要】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性之一。“泛在学习”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育人理念,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拓展空间》栏目的实践操作性较强,能提升学生多种能力,彰显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独特价值。思政课教师在学科实践过程中,应借助栏目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泛在学习,为学生探究知识、提升能力、沉淀思想、升华情感拓展更大的空间,从而发挥思政学科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拓展空间;泛在学习;学科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53-03
【作者简介】毛彩芳,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实验学校(江苏江阴,214400)教师,高级教师。
杜威认为,“教育应该是通过多样且具体的实践活动增强个体的学习经验”。实践性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价值之一,通过主体的参与和积极的实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泛在学习(U-Learning)”因其无限的时空优势——每时每刻的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成为求真、求本、顺其自然的有效方式之一。“事物之所以存在并拥有立足之地,继而具有独立甚至崇高的学科地位,更大程度上是由它的独特‘功能’所决定的。”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拓展空间》栏目就具有这样的“独特功能”,其既着眼于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实现了课内筑基和课外延伸的有机结合。尤为重要的是,《拓展空间》栏目以演讲比赛、设计方案、讲述故事、搜集材料、绘制图片等形式,让课堂延伸更有弹性,通过实践体验,成功地从知识学习转向素养的养成,为学生的成长“拓展”更广阔的教育时空。
一、探索:丰富已知,“拓展”未知
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已有知识不断认识自我,感知世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拓展空间》栏目中的问题设计,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不断“拓展”未知,在学科实践中充分“探索”。
例如,笔者结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拓展空间》栏目内容,在教学中组织开展“假如你是科普小卫星研制团队的一员”身份模拟活动。学生想要演绎好这一角色,就要在已知的基础上,或询问身边的人,或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与卫星有关的知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以及取得的成就,探究卫星研制和发射原理,不断拓展天文、地理、人文、物理等各方面未知,从而深入领会责任和担当的意义。
再如,笔者结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拓展空间》栏目组织开展“宪法宣誓”活动,通过内容拓展让学生了解宪法的产生、宪法的地位、宪法之外的其他法律,明确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关系。此外,笔者还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进一步宣传宪法。学科实践过程中的“探索”,不仅提升了学生遵守宪法、践行宪法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宣传宪法、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
泛在学习为学科实践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发挥了栏目教学由“已知”到“未知”,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的学科育人价值。
二、挖掘:设计活动,“拓展”能力
教学过程离不开活动设计。《拓展空间》栏目本身就是一系列活动,如社会调查报告、演讲、人物采访、策划案、设计书签等,教师可以基于泛在学习,不断挖掘活动的价值,引导学生突破现有状态,提升能力。
八年级下册第五课《拓展空间》栏目的内容是“调查本地一家企业的发展现状”。这个拓展活动要求学生实地走访,完成一份调查报告。教师需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尤其是要取得社会团体的资源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活动的最大价值。教师要通过活动设计实现学生身份的转换,提升学生观察、沟通、分析、判断、决断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活动拓展中,学生了解企业性质,巩固已学知识;接触企业的产品及销售情况,懂得价值规律;初步了解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性质;对职业规划有了新的认知。
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拓展空间》栏目的内容是“总结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笔者课前布置学生选择自己相对优势的学科,总结概括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这个活动是一次深入“挖掘”自我的机会,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总结出不同的学习方法。学生向内探索时,会发现“一枝独秀”的优势,对外分享时,又会形成“百花齐放”的景象,一个人的学习经验,变成了一群人的学习方法。
三、沉淀:透过现象,“拓展”本质
师者,不仅要“传道受业解惑”,还要促进受教育者思想的不断丰富和成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这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拓展空间》栏目中的素材,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形成自己的所感所悟,在交流和碰撞中“沉淀”。
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拓展空间》栏目的内容是“脱贫攻坚”,栏目呈现的问题比较宏观,教师可以对问题的分解进行“拓展”,引导学生从现象入手,抽丝剥茧,一步步接近本质。例如,列举你知道的脱贫成功的事例,谈谈脱贫成功的原因。透过现象,学生最终形成这样的认知:脱贫只是现象,本质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原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的。泛在学习之旅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一次从现象到本质的学科实践,沉淀下来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是学生的政治认同。
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拓展空间》栏目的内容是“消费者的网购后悔权,七天无理由退货”。学生看到的现象是消费者在交易后的权利得到了充分的维护,但在拓展过程中,学生又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法律体系的完善、国民素养的提升,还有学生表达了对中国企业和国家发展的信心。一个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拓展,沉淀出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这是思想的价值,更是“制度自信”的充分证明。
四、升华:描绘有形,“拓展”无形
知行合一是教育的根本理念。教师利用《拓展空间》栏目内容,组织开展可视、可感的“有形”活动,能够发挥学科“无形”的育人价值。
八年级上册第八课《拓展空间》栏目的内容是“尝试制作一张家庭族谱”。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家谱”是没有任何概念的,教师基于栏目内容组织一次家庭亲子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亲情,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学生和长辈共同制作“家庭族谱”,学生在绘制的过程中了解家族人物背后的故事,并将家族关系进行具体而形象的展现,一种因“家”而产生的无形力量会植入学生的内心,促使他们充分理解自己对家族的意义,对家人的情感得以升华。一张族谱所引发的对家的热爱、对长辈的感激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九年级上册第六课《拓展空间》栏目的内容是“今日塞罕坝风光”的拓展活动。笔者要求学生选取任意一个元素,用画笔描绘心目中的塞罕坝。学生呈现了“大漠孤烟直、沙漠中的一抹绿、连绵不断的绿洲、风沙中插苗的人群”等。学生在描绘心目中塞罕坝的过程中增强了爱国情怀、爱岗敬业情感和无私奉献的情愫。
有形的存在总能描绘,无形的情感却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泛在学习的学科实践,引导学生描绘了有形的内容,升华了无形的情感。
小小的《拓展空间》栏目,不仅开拓了人人、处处、时时泛在学习的“平台空间”,更在学科实践的过程中开拓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空间”。“教”的最高目标是“不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育”,《拓展空间》栏目的有效运用,实现了学生的“不教”而获、“不育”自明,学生的认知得以丰富、潜力被无限挖掘、思想实现沉淀、情感自然升华。基于栏目的泛在学习活动既让学生动了起来,又让学生静了下来;既实现了拔节育穗,又回归了教育本真;既追求了知识与能力的丰富,又促使了明德立志的实现;既能很好地完成教育目标,又紧扣时代背景,与时代同频。
【参考文献】
[1]刘艳.学科实践:作为一种学科学习方式[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2(1):57-63.
[2]陆卓涛,安桂清.学科实践的内涵、价值与实现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9):73-78.
[3]张治升.《拓展空间》栏目教学研究回溯及实践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4(14):27-30.
[4]马俊,蔡留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拓展空间”栏目的运用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4(9):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