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课堂”学科育人实践

作者: 马跃美

【关键词】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程育人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47-0068-02

【作者简介】马跃美,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南京,210012)教师发展处主任,高级教师,南京市教育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优秀教研组长。

教师充分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以学生可感、可知、可访的历史人物、遗址、事迹来创设丰富的历史课程资源,是实现高中历史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

南京市雨花台中学位于南京市雨花台畔。雨花台是一座英雄的山岗,这里长眠了无数英烈。雨花英烈的事迹与精神不仅是历史学科育人的宝贵资源,也契合了学校“笃行课堂”的双核心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科核心素养为基础,从提升学科思想、创新思维和课程思政三个目标维度开展教学。本文以《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教学为例,探索“笃行课堂”学科育人的实践路径。

一、选定英烈典型,创设真实情境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内容,主要讲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民革命,时间段从1919年到1927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关键阶段。基于课标要求,笔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重大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马克思主义信仰与革命精神。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笔者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英雄人物出发,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大无畏精神。

恽代英是雨花英烈的典型代表,笔者所在学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代英,做好人”的育人主题。自1991年起,学校设立恽代英奖励基金会,每年评选和表彰“恽代英集体”和“恽代英个人”。校园内有恽代英广场、恽代英铜像,学生对恽代英及其精神非常熟悉。恽代英1895年出生,1931年牺牲,其革命经历与本课的历史时间高度契合。因此,本课以恽代英的革命事迹和精神为线索,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

二、展示英烈事迹,探究核心问题

“笃行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元探究活动。学生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探究,不仅能够掌握基础知识,还能提升必备能力,培养核心素养。本课以恽代英革命事迹创设情境,围绕其主要革命活动设计问题。教师首先提供学习材料1,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材料1 1919年10月,参加少年中国学会,1920年前后发起组织“互助社”“利群书社”“共存社”等进步团体,团结青年,学习并传播马列主义。1920年还与萧楚女等发起组织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年底在安徽宣城师范任教。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到四川泸州川南师范学校任教务主任,后任校长;在此期间,积极宣传革命思想,开展建团建党活动。1923年8月在团的“二大”上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后兼任宣传部长,创办并主编《中国青年》,又兼任上海大学教授。1926年3月任黄埔军校政治总教官,且在广州农民研习所任教。1927年1月主持武汉军事政治学校。同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和十二月广州起义,任广州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楷模——恽代英》

学生阅读材料1,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探究“1919年到1927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恽代英在其中的历史贡献”。通过分析探究,学生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的重要历史事件,了解恽代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在引导学生梳理与本课相关的主要历史事件以后,笔者再次出示学习材料2,要求学生继续探究本课核心问题。

材料2 嗟我中国,强邻伺侧,外交紧急,河山变色。壮哉民国,风起云蒸。京津首创,武汉继兴。维我学界,风潮澎湃。对外一致,始终不懈。望我学生,积极进行。提倡国货,众志成城。力争青岛,事出至诚。口诛笔伐,救国之声。愿我同胞,声瞻俱张。五月七日,毋忘毋忘。

——恽代英《学生周刊》发刊词(1919年)

通过对材料2的分析,学生全面了解“五四运动”,并在恽代英事迹的背景下,进一步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三、讨论英烈精神,提升核心素养

“笃行课堂”的目标是育人,历史学科应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及现象的分析,推动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价值认同和精神感悟。本课展示了恽代英的日记、诗歌和文章(如材料3~5所示),笔者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和讨论材料中领悟英烈精神的内涵。

材料3 国人不可不救。他人不肯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能救,则惟靠我自己。他人不真心救,则惟靠我自己。

——摘编自恽代英日记(1919年5月19日)

材料4 第一,好人是有操守的。好人是自动的选他应做的事情。第二,好人是有作为的。好人能正确的应付一切的问题,然后能够保持自己的好名誉,且做得出一些好事来。第三,好人是要能为社会谋福利的。好人的好,是说于社会有益。

——摘编自恽代英《怎样才是好人?》

材料5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恽代英《狱中诗》(1931年就义前)

四、实践感知英烈精神,激发前行力量

“笃行课堂”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参观红色文化场馆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笔者组织学生课后参观雨花台烈士陵园,深入了解恽代英等烈士的伟大精神。沉浸式的红色教育体验活动加深了学生对“雨花英烈精神”的理解,使其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和革命精神的传承者。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历史学科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