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格教研”的高中物理教材解读与教学设计
作者: 郭颖
【关键词】高中物理;安培力;科学思维;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7-0085-02
【作者简介】郭颖,南京市中华中学(南京,210019)教师,高级教师。
为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南京市中华中学开展了“网格教研”活动, 发动教师围绕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展开研究。按照学校“网格教研”安排,高一、高二教师的任务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笔者所在的高二物理备课组组内进行了细致分工,并定期开展交流。笔者通过学习课程标准、比对新旧人教版物理教材,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现以人教版物理教材高二“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基于科学思维培养的教材解读
人教版新教材的每一节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由问题引入,创设情境进行理论(或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再应用结论去解决问题。以“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的内容为例,新旧教材的变化如表1所示。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新教材存在以下三方面变化。
1.在结构上做了调整。由问题引入,接着进行实验(或理论)探究,得出结论,再应用结论去解决问题,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2.在内容上做了增删。新教材开篇介绍安培力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引领学生感受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末尾介绍安培在电磁学领域的贡献,既教给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又折射出科学态度与责任。
3.在习题上做了优化。U型轨道上导体棒问题分析,对初学者来说很有难度,而这又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新教材增加了这方面的习题训练。
二、基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1.视频引入
师:(播放有关新能源汽车的视频)新能源汽车逐渐走入大众生活,新能源新在哪里?又是如何驱动汽车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这种神奇的魔力吧!
2.演示实验,引出课题
教师用两根细铁丝将导体棒水平悬挂在蹄形磁铁的磁场内,给导体棒通电,让学生观察导体棒。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导体棒受力发生摆动的结论。教师引出“安培力”概念。
(1)实验探究1:安培力的方向。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安培力的方向与电流方向、磁场方向有关。
(2)实验探究2:分别改变电流方向、磁场方向,观察安培力方向,并把结果记录在白板上。学生观察分析后,教师引出左手定则。(见图1)
3.理论探究:安培力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和方法。
师:如果电流和磁场方向平行呢?
生:F等于零。
师:如果电流和磁场成一角度呢?
生:把B分解。(见图2)
师:垂直和平行是安培力大小的两种特例。
4.DIS实验验证结论
师:导线框固定在力传感器下面,磁铁安装在水平转盘上。当线框平面与磁场方向垂直时,其所受安培力等效为下面那条边所受的力,此时电路并没接通,力传感器为什么有示数?
生:有重力。
师:对,我们需先调零。旋转转盘,观察示数变化。
生: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
师:研究安培力的大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安培力,请观察:匀速转动转盘,图像呈正弦曲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
师:观察安培力表达式,这显然是一个正弦函数。说明理论推导的结果是正确的。如果电流跟磁场有夹角,左手定则成立吗?
生:成立。只需把磁感应强度正交分解,取垂直分量即可。
5.例题巩固
斜面上U型轨道,分析其上一导体棒所受的安培力。强调改画平面图。
6.实际应用
介绍磁电式电流表的构造,通过动画,讲解其工作原理。介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原理,实现首尾呼应。
三、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要基于教材解读,指向教学目标。一线教师要认真钻研新教材,在把握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选择教学策略。
2.课堂教学要基于真实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课堂伊始的电动汽车的动力源问题快速把学生带入情境,接着演示实验和相关的问题串,启发学生思考。这样的设计将学生思维体验贯穿教学始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