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构型与实践指向:“网格教研”的两大关键特质
作者: 吕林海【关键词】网格教研;精细构型;实践指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07-0087-01
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品质。但理想的教研图景在现实中并不容易实现。最大的困顿表现为,学校的教研活动与教师日常教学的脱离,从而使得学校教研成为少数人的、装饰性的行为,它与学校的整体运作并不构成一种有机的、深层的关联。南京市中华中学所提出的“网格教研”,正是上述实践困境的成功解决之道。细细分析可以看到,“网格教研”的成功之道,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精细构型与实践指向。接下来,笔者对此略做探讨和分析。
“精细构型”指的是,在“网格教研”中,学校的每位教师都参与其中,并且,参与者们构成了一种彼此联系、层次有序的结构形态。具体而言,中华中学的“网格教研”形成了校级教研、学科组教研和备课组教研三个层次,并且,它们彼此之间存在课题研究的分解和整合的系统性关联。从教师到备课组再到学科组最后到学校,各级的教研成果由下而上地汇聚、统整,最终“构型”和生成了学校教研的整体体系。“网格教研”所体现出的“精细构型”之特质,正是让教研活动走进教师教学生活的现场,使学校的教研活动有了“根”,生出了“魂”,并孕育出了蓬勃生长的无限可能。
“实践指向”指的是,在“网格教研”中,学校教研的内容与学校的真实实践、与教师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从实践中获取教育真知”。“网格教研”关注课改的实践落地,围绕高效讲授、作业布置、命题设计、教材把握,学校的教研既关联政策,但更落地生根;“网格教研”关注学生的学情实际,成为“网格教研”以学为中心的精神追求和实践观照;“网格教研”关注教师的成长历程,处于不同阶段的教师,有着不同的职业发展特质,更有着不同的职业实践需求,关注这些特质、回应这些需求,使得“网格教研”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网格教研”关注教学的真实境况,课堂教学的千差万别和独特处境,让教师时刻产生着教学反思、教学困顿乃至教学追问,而让这些追问生成教研的课题、形成研究的成果,这就是学校教研最有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学校教研高质量的深层表征。
中华中学的“网格教研”,让教研走入了每位教师的实践深处,走入了学校教改问题的深处,走入了学校的运作肌理的深处,也就最终走入了学校教育生活和文化生命的深处!“深”的学校教研,才是真正“好”的学校教研!
(作者系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