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宏观建构、总体把握的高度设计时政类政治课
作者: 李逸【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时政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89-02
根据教学内容的时空纬度和主题侧重点的不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教学时可分为党史类政治和时政类政治两类内容。前者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后者主要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重要会议报告为教材主要内容来源。时政类政治主要集中在教材第四课《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时政类政治课的内容来源决定了该课的教学必须立足社会发展整体,打破教材“是什么、怎么办”的线性逻辑,从宏观建构、总体把握的高度设计教学,并要求基于学生经验,辨析关键概念,建构整体认识,增进政治理解,提高政治认同。下面,笔者结合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课第二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教学,对时政类政治课的教学进行论述。
1.立足概念整体,重构教材逻辑
时政类政治课一般由“是什么”和“怎么办”两部分组成,并循着“是什么”到“怎么办”的逻辑编排教材内容、组织教学。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例,常规教学一般按照教材三目先后顺序,探究中国梦的本质和内涵,讲解“四个伟大”和“两个十五年”内涵,阐述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是什么→怎么办”的线性逻辑较为完整地落实了教材内容,但无形中割裂了“四个伟大”的完整性,“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这‘四个伟大’已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之中”。以此为指导,笔者对照“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发展主旋律,以中国梦为中心重构教材逻辑,整合教学内容,设计“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教学逻辑,引导学生建构“四个伟大”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理解“四个伟大”的深刻内涵与时代意义。
2.辨析关键概念,提升政治认同
政治态度要得以最终成型并延续稳定性的特征,政治认知取向和政治情感取向达成一致是必不可少的。辨析关键概念,引导学生认同关键概念的内涵,是实现政治认知、提升政治情感的有益尝试。“中国梦”是本课的关键概念,相关内容学生已有涉及,但局限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浅层认识。笔者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学生史论结合咀嚼“复兴”字意,探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中国梦不是镜中花、水中月,不是空洞的口号,其最深沉的根基在中国人民心中。”笔者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重要论述,引导学生挖掘中国梦的人民立场,讨论中国梦与人民的相互关系,认识中国梦既有上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定信念,又有下接百姓幸福生活的朴实地气,总结“中国梦是国家梦,更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梦、人生梦”。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深刻理解“为什么”,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梦的本质,增进对中国梦的政治认同。
3.建构关系,整体把握
“伟大事业”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从“四个自信”角度论述了伟大事业,相关内容在前一课已有涉及。鉴于此,在教学时笔者融“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于“伟大事业”中,建立两者关系,明晰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2到53页,了解‘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想一想,‘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对于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内容解读认识到“两个十五年”战略安排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此外,在学生理解了“四个伟大”内涵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建构“四个伟大”之间的关系,建立基于个性理解的系统的整体观,例如“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工程以伟大梦想为中心。实现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都要有斗争精神,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既要有自我革命的斗争勇气,也要有带领人民坚定不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胆魄”。
4.观照实际,培养奋斗信念
“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党的二十大报告寄语广大青年,要“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笔者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以此为背景布置学生课后思考:“青年的我们,在当下能为实现中国梦做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自身出发,生发报国志向,培养奋斗信念。
时政类政治课因其内容的政治高度、理论深度和视野广度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具备整体思维,既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谋划教学设计,又要立足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