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的三个层面

作者: 王蓉蓉 顾红燕

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的三个层面0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核心概念;层面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3)50-0093-0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兼顾知识与技能,注重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人、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技术工具、理解学科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大单元是一个较大的主题或内容单元,是教师在整体思维的指引下,根据某一主题提炼的教学内容。大单元包含多个概念,涵盖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具有内在联系、反映共同思想、学生又能迁移的内容整合。利用大单元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将知识点与学科核心素养连接起来,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提升深度学习的能力。教师备课时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1.解读课标,基于学情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数字化公民,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以及信息社会责任。笔者所在备课组在厘清学科结构、分析学生特点后,将教学内容进行多元化设计,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各个大单元中,实现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科思维的发展、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养成的统一。

例如,围绕“算法”核心概念,开展Python程序教学前,依据课标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四个等级(预备级、水平1、水平2 和水平3),设计“高中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现状调查问卷”,对高一年级学生展开调查。备课组将收集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在预备级和水平1之间,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针对学情,结合社会上出现的“贷款诈骗”等相关情境,我们以设计“贷款计算器”进行了大单元教学。从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体验计算机编程解决问题,掌握Python基础语法;(2)掌握算法的基本结构,编程解决问题,能进行知识迁移;(3)认识信息系统中的安全隐患,树立信息安全意识;(4)学习理财和消费相关法规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

2.围绕核心概念,理清关系重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核心概念展现了学科图景,超越了孤立的知识和技能,是对学科的提炼和升华,有利于学生建构对信息社会的整体认识,培养信息时代对技术的应用迁移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立场,围绕某一单元开展的完整学习过程所做的专业设计。信息技术的大单元不是现成的教材单元,而是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组织知识、技能、问题、情境等教学内容,形成新的结构化的学习单位。备课组在开学前将必修课程的两个模块进行解读,首先确定本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其次根据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各个内容之间的关联,进行有机的分解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大单元;再依据核心概念确定每个大单元的主题、名称和任务,明确需要提升的核心素养,为课堂教学提供重要的支点;最后设计每个单元的教学评价指标,并及时调整内容的难度和教学进度。

例如,必修1“数据与技术”模块中的第一、三、五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数据”这个核心概念组织的,包括数据的获取、加工、处理和表达方式,数据库的构建、数据的查询以及应用与安全。由此,我们围绕“数据”这一核心概念,重构教学内容,设计真实情境,展开教学。我们结合旅游热潮设计“暑期旅游小助手”大单元项目,要求学生根据用户的出发地和目的地,根据出游时间收集天气、景点门票、住宿和交通工具等信息,制定最佳的旅游线路,预计教学课时是10课时(见表1)。

3.紧扣素养目标,及时评估调整教学进度

大单元教学重视围绕真实性学习任务展开,以学科大概念深化理解为目标,按学科研究过程的逻辑推进,有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核心素养渗透到教学中。教师要提取单元内的概念,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实现内容的层级规划,并确定每个层级的具体内容。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人认知能力的发展与信息素养的达成情况,采用量表、问卷和课堂观察等方法,评估教学效果,分析和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信息技术大单元教学以信息素养为导向,聚焦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学科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构建“人—知—客观世界”的关系,达成人与客观世界的交互作用以实现人的发展,在学科实践学习中促进学科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实现学科教育教学的发展性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责任编辑:徐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