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向设计下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研究
作者: 仲颖鸣一、研究背景
教学设计是系统化的教学规划的过程,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决策性活动,也是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传统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一般是教师依据英语课程标准设定学习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而逆向设计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之前首先思考教学目的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而后再设计对应的教学活动。先关注学习期望,才能选择更合适的教学行为。因而,逆向设计中的教学评价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优化传统教学模式的进程,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本研究旨在从评价入手,结合低年级英语课堂评估证据的具体信息,关注教学设计中所存在的“首尾呼应”上的缺陷,运用《逆向设计下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中的评价证据列表》《逆向设计下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观察记录表》等工具表单,对低年级英语教学的具体逆向设计方案、可供借鉴的逆向设计流程进行总结。
结合本校实际,笔者针对一二年级学生开展了主题式、反思性的教学研究,基于牛津英语(上海)教材和教学内容对若干研究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二、研究问题
(一)评价
评价在本研究中特指“课堂教学评价”,指的是以教学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评价是教学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包括评价方法、标准等。由于不同教学结构完成的教学目标、使用的程序和条件不同,因而评价方法和标准也就不同,一个教学结构一般要规定自己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在逆向设计中,评价体现在评估证据的实际操作中。评估证据是对预期结果的检验,检验学生通过哪些真实的表现性任务证明自己达到了预期的理解目标、通过什么标准评判理解成效、通过哪些证据(如小测验、考试、问答题、观察、作业、日志)证明自己达到了预期结果、如何反馈与评价自己的学习,等等。
(二)小学低年级英语教学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环境基于英语课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认知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有意注意维持时间都较短,对于抽象性高、逻辑性强、涵盖性广的英语语言知识吸收效率和效果都偏低;加之刚刚从母语过渡到第二语言英语,智力与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三)逆向设计
1999年,美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研究者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在反思传统教学设计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逆向教学设计(Backward Designing)”,这一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即从“终点——想要的结果”出发,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基于目标预设评价方式与标准,进而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指向促进目标的达成。
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威金斯和麦克泰格将逆向教学设计的设计过程分成了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三个阶段。本课题所研究的逆向设计将基于威金斯和麦克泰格的界定,以教学实际展开。
三、实践研究
(一)探索:确立评价依据,促进语用达成
研究的第一阶段,笔者利用《逆向设计下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中的评价证据列表》(见表1)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梳理,以笔者所执教的1BM2U3 P2 Drinks I like at Eddie’s birthday party为例,尝试调整教学设计的整体步骤,评价设计先于活动设计,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评价依据,从而促进语用任务的达成,提高英语教学效率。
本单元主题为“Drinks I like”,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知晓饮料类单词cola、juice、water、milk的含义并能借助图片正确说出四个核心词汇,能模仿运用核心句型“What do you like?”询问他人喜欢的饮料,能模仿运用句型“I like...”表达自己喜欢的饮料,体会与朋友之间互相分享。

基于预期结果、评价依据,教师对教学流程及内容进行了调整。在第二课时,将课本第23页核心板块Look and say中“What do you like?I like...”的内容前置,学生能在课中角色Waiter与课本人物选择不同口味的果汁与牛奶的情境中进行感知与模仿学习。接着,又将课本第22页Say and act板块中“Drink some...”的句型后移,呈现于Eddie在所点饮料上齐后邀请同伴品尝的情节中,促进学生进行模仿学习并尝试输出。最后,再将课本第24页Say and act板块At Eddie’s birthday party对话中的语言设计在大家一起为Eddie生日祝福、唱生日歌的环节,鼓励学生扮演课本人物尝试输出。调整后的内容如图1所示:

教学活动由语用任务(即课堂“想要的结果”)出发,在分步骤的教学评价中以点餐、分食、庆生三个流程而下,通过环环相扣的评价帮助学生达成预期的语言目标。通过逆向设计,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语言实践的活动中去,在整体的、有逻辑的、有前因后果的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这样一来,学生能够较少地受到母语的影响,快速地进行“概念获得”,实现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实施:优化评价方式,提升语用体验
研究的第二阶段聚焦“评估证据”,进一步研究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以1BM3U2 P2 Different weather,different activities为例,笔者对评价证据进行收集、分析、优化,加强评价对学生学习程度和学习兴趣的检测与调动作用。
本单元主题为Weather。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在语境中用降调朗读询问天气的特殊疑问句;能在语境中知晓天气类词汇rainy、cloudy、windy、sunny的含义并正确说出相关天气;能在语境中了解核心句型“How is the weather?It’s...”的含义,尝试询问天气,并根据天气情况作出应答。学生在相关语境中尝试介绍不同地点的天气,学习根据不同的天气合理安排不同的活动,感受到各类天气中的多样乐趣。
本课中,教师在单元主题下,设计了与主题契合的评价标识,在学生个人或小组达成某项评估依据所描述的行为后,为其所在的组别代表的“云朵”上贴上相应的标识,具体说明如表2所示。

在课上,教师针对不同的评估环节,利用《逆向设计下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教学评价观察记录表》(见表3)对学生行为与课堂评价进行记录。针对1—3不同完成度、不同的评价对象,由不同评价人分别进行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价为起点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在观察记录表的帮助下,教师更加明确了单元教学推进是以目标为导向、评价为推手、活动为过程的。基于评价的维度,教师设计了不断增长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与任务、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
主要活动及评价依据如图2所示:

本节课明确活动的目标导向,通过各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凸显活动的内容特征,丰富学习的过程感受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各阶段的评价方式,完成具有不断增长的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与任务、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深度互动。在此过程中,评价作为活动的有力推手,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用体验。
(三)延伸:落实逆向设计,提高思维品质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关注评价的基础上,笔者通过确定目标、评估过程、制定计划三个步骤在课堂深入落实逆向设计的整体流程,通过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思考路径,从而提升学生观察、判断、分类方面的思维品质。
步骤一:确定目标
以本人所设计的2AM2U3 I like me例,本单元的主题是My hair is short。本单元的预期结果为: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在语境中知晓、理解和仿说核心词汇hair、head、face,能在语境中运用核心句型“My... is/ are... Your...is/are...”形容自己与他人的五官与发型,观察自己与他人的外貌,发现不同人的特点与魅力,悦纳自己,欣赏他人。教师通过检验学生的最终输出语言(如图3)来把握学生是否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通过调研来确定学生能否达到预期的文化情感目标。

步骤二:评估过程
教师依据语言任务设置评估过程,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了解清楚事物之间的影响。例如,通过设计“用not very...形容人物脸型大小、发型长短”的任务,检测学生是否理解“not very”的语言含义,了解其使用方法,理解“事物的形态在比较中形成”的概念。
步骤三:实行计划
在教学计划中强化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与纠正功能,通过设计符合学生在不同阶段表现水平的各类任务,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活动的内在本特征。逆向设计既关注了语言的工具性,又关注到语言的思维性,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语言完成各种符合生活实际的任务,在教学各环节保证教学目标最终实现。
四、研究启示
针对逆向设计,威金斯和麦克泰格曾提出,在教学设计中,首先明确目标;然后依据学习目标进行评估依据的规划;最后进行教学活动设计,视教学为达到既定学习目标的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改变传统的设计理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而又融合创新与突破,是进行逆向设计的关键。
本文中的三个案例中,教师通过明确单元目标、明确评价依据、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步骤,基于对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予学生更多在课堂内外运用英语的机会,致力将英语课堂以更加真实、生动、开放的方式呈现出来。
逆向教学设计在教学起始阶段就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方向性。教师明确了自身角色定位,作为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来开展课堂活动,对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逆向教学设计为小学生英语自主能力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有效的途径。
逆向设计并不反对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其原有基础上做出更优的改变,创造性地提出了“评估在前,教学在后;教学为重,教材为辅”的理念。围绕这一研究主题,针对评价、活动、作业等环节,笔者还将在未来展开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为提高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促进个体终身学习与自主学习、推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教育做出更多尝试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