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料研习情境下的“见微知著”
作者: 朱惠文“见微知著”是一种能透过微小的现象看到本质,推断结论或结果的思维意识。2023年山东卷第16题基于《高考评价体系》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史料研习情境为载体,从多维度考查学生“见微知著”的思维意识,以文化人、以史育人,最终推动个人素质的全维发展。
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程元通控告棚民案:
乾隆朝后期及嘉庆朝,大批异籍农民涌入安徽等地,就山搭棚,垦荒为生,被称为棚民。乾隆五十九年,安徽徽州休宁程氏的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随着开种山场规模扩大,部分族人与棚民发生纠纷并持续多年,遂于嘉庆十二年以族长程元通名义派程怡仁到都察院控告棚民。
程氏状词:
“我们住居地方,环抱皆山,祸遭流匪方会中等向无业地棍程金谷等盗租山场,搭棚纠集多人,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
嘉庆上谕:
“或设立禁约,责令逐渐迁移,或勘定界址,就地妥为安插,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日久为害地方,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
地方处理意见:
酌断山主退还部分租价银,“方会中等遵即拆棚领银,挈属回籍”。其他棚民,或“酌定章程,分年饬令退山”,或“呈明入籍,照旧编甲”。程怡仁“照虚捏情节混供……杖九十,徒二年半。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其他人等,按律处理。嗣后,禁“山场混召异籍之人搭棚开垦”,“严定专条,有犯从重科罪”,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
——摘编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
(1)该案主要是由哪些矛盾引发的?(6分)
(2)案件的处理体现了当时社会治理的哪些特点?(8分)
一、知识维度的“见微知著”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内在特质与外部联系的综合体现,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产物,是人类漫长认识活动的结晶。[1]在中学历史教育视域下,知识可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教材知识为主干的学科知识;一类是以情境经验为表征的情境知识;一类是以理论方法为核心的思维知识,共同构成了学生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必备知识。
在学科知识层面,该题将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进行贯通,注重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结构性和关联度,考查学生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从浅层知识概念来看,该题考查《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等相关知识;从中层知识结构来看,这些知识统合于《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4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时空框架下;从深层知识体系来看,该题总体考查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
在情境知识层面,该题用档案材料构建了以问题为引领的学科探究情境。“程元通控告棚民案”是主题情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嘉庆朝安徽浙江棚民史料》”是材料出处,第一段是情境导语,“程氏状词”(家族)、“嘉庆上谕”(中央)和“地方处理意见”(地方)是内部结构,相关的文字表述是具体材料,“哪些矛盾”和“哪些特点”是情境设问。该题以结构化的情境勾勒出程元通控告棚民案的来龙去脉,引领学生分析相关过程中包含的人物、事物关系,进而探寻清代的司法运作模式,从宏观层面理解明清社会的静态结构和动态关系。
在思维知识层面,该题考查学生如何建构主题情境、如何萃取关键信息、如何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如何适切地进行历史表述等程序性知识。浅层的技巧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直接讲授习取,深层的理念性知识需要在教师的精细整合下,通过课堂传授、行为训练、观念影响等方式习得。
知识是学生开展史料研习的基本前提。具体来讲,学科知识帮助读取情境中的学科意蕴,情境知识帮助重构鲜活世界,思维知识协调指挥认知操作。从点状知识到知识结构再到知识体系,最终到知识观念,渐次铺开,这就是知识维度的“见微知著”。
二、能力维度的“见微知著”
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2]该题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观,以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情境为研习空间,让学生在史料研习中培养历史信息提取、历史问题解决和历史探究等关键能力。
本题第一个问题中的“该案”可以从前言和“程氏状词”部分寻找,“矛盾”是对历史现象本质特征和内部关系的事实性诠释。根据相关材料,可以看出主要矛盾有“一些族人私下将山场租给棚民种苞谷”,这是宗族内部矛盾;棚民“私行开垦,种植苞谷,以致山倾石泄,涨塞河道,山上坟茔尽行挖掘,山下田庐皆受其害”,这是人地矛盾;“该棚匪千百成群,实为地方之患”,这是土客矛盾;再想到“苞谷”是玉米,能推出农作物种植之间的矛盾。
第二个问题中的“案件的处理”对应“嘉庆上谕”和“地方处理意见”部分,“特点”需要学生进行提炼和总结。通过对材料的缕析,可以发现清朝对于基层的管理具有以下特征:首先,以政治稳定为根本目的。“不致无籍之徒愈聚愈多”,注重强化对于基层的管控;“亦不至驱逐过骤,激成事端”,注重协调多方;“以期永杜争端,辑宁民业为要”,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王朝的长治久安。其次,统治结构具有多轨制特征。“嘉庆上谕”“地方处理意见”和“族长、祠长”等关键词呈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管理生态。最后,注重礼法结合。“据供母老丁单,斥县查明照例办理”,以儒家伦理为统治理念;“其他人等,按律处理”,以法律为强制规范;“令各族长、祠长‘勒石公祠中,俾共知警惕’”,发挥法律与乡约的作用。在上述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在探究中深化了对明清社会的认识。
能力是学生开展史料研习的操作基础。通过信息提取,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解决的经验网络;通过问题解决,学生构建了任务指向的能力系统;通过项目探究,学生培养了认知进阶的综合素质。在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梯度思考下,学生聚焦思维、升华认知、发展素养,这就是能力维度的“见微知著”。
三、素养维度的“见微知著”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3]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部分,具体到历史学科有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个方面。该题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导向,以史料研习为活动依托,注重从素养维度涵育学生的核心价值。
在唯物史观上,该题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入手,考查学生对古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从结构、发展、辩证等视角认识历史对象的思维能力。在时空观念上,试题以微观的基层司法语境为视点,从纵向建构朝廷、地方和家族之间的社会关系,从横向建构棚民、生态环境和程氏家族之间的自然关系,综合建构微观的徽州地方治理、中观的清朝政治生态与宏观的明清社会形态之间的时空关系,让学生在复杂的时空场域中理解明清社会。在史料实证上,命题者基于清朝的官方档案,引导学生对档案史料进行深度的内容解读和价值判断,考查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料实证能力。在历史解释上,试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性、概括性的历史解释,第一问要求学生进行细节性关系分析,构建对历史表象的结构性表述;第二问要求学生进行概括性特征分析,构建对历史本质的凝练性阐释。第一问是第二问的逻辑前置,第二问是第一问的思维延伸,两者统合于对清朝政治生态的宏大解释之中。在家国情怀上,引导学生了解清代基层的治理流程,深化对古代政治文化的认识,理解清代的人地关系,强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进而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
素养是学生开展史料研习的目标过程。该题基于学科素养体系,考查学生对于具体素养的把握运用能力,考查学生对整体素养的统合能力。通过相关考查,学生能够养成依据细节资料分析宏观趋势的学科素养,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实现素养的迁移、拓展和变式,这就是素养维度的“见微知著”。
四、教学启示
高考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风向标,对日常的高中教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中历史教学要契合高考的考查内容、考查方式和考查理念,注意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方式,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历史教学新模式。
(一)深耕课程标准,精研评价体系
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学理遵循,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的技术支撑,学科教材是课程标准的重要载体,高考真题是评价体系的具体体现。这要求教师熟悉课标内容,精研评价体系,了解高考的考查范围和考查维度;熟悉教材内容,精研高考真题,了解高考的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式。在此基础上,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应高考的经验结构体系、信息组合模式和能力实践系统,提高复习备考的高效性和准确性,提高审题、答题的精准度,提高学生对新高考的适应能力。
(二)深度整合教材,培养专业素质
新教材、新课标、新高考给高中师生带来的重大挑战便是学科专业性的增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教师在知识层面引导学生以教材为基点,在宏观的时空框架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条理清晰、主题明确的历史认知结构;在思维层面,注重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从细微史料洞察宏观时代的历史思维;在实践层面,注重史料教学,通过史料研习培养学生运用学科思维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构建情境课堂,推动素养进阶
学生能否应对和解决陌生的、复杂的、开放的真实问题情境,是检验其核心素养水平的重要方面。[4]高考历史试题以《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为核心依循,将情境作为试题命制、素养评测的重要载体。这要求教师顺应改革趋势,将教学重心由知识习得转向素养涵育,建设简约化、模拟化的情境课堂。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情境组织和问题设计。情境的组织坚持目的性、结构性和逻辑性,问题的设计具有引导性、层次性和发展性。通过情境化的学科教学,让学生将“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素养”,将学科素养转化为生活智慧。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场域中发展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从思维深度、价值高度推动素养的持续进阶,养成助于个体终身学习发展的全维素质。
【注释】
[1] 周洪宇、胡佳新:《知识视域下的实践育人及其意义向度》,《教育研究》2018年第8期,第19页。
[2]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第408页。
[3] 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3页。
[4]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