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历史学科试题编码系统的构建策略
作者: 黄珍德
摘 要:试题编码是用数字、字母作为对试题的识别代码。构建历史试题编码,首先是结合当前考试评价改革,制定编码方案,明确历史试题都包含哪些要素和指标,并建立历史试题要素和指标的仓库。然后,对仓库里的众多要素和指标进行分析类别,创建历史试题编码框架,进而将各个具体的要素和指标重新组织起来,用特定的数字、字母表示,即可将每道试题转换成一串代码。通过编码,实现了历史试题各种属性类别及其具体要素和指标的细化、重新组织和说明,使每道试题都有专属的代码,有利于快捷、准确地抓住试题的特征,更好地对试题进行管理和考试质量评价。
关键词:历史 试题编码 考试评价
试题由多个要素组成,包括根据“一核、四层、四翼”确定的内容性要素和难度、区分度等测量性要素。用预先规定的方法,将试题的各个要素用数字、字母等表示,就可以把每道试题转换成一串由数字和字母组成的代码,这就是试题编码。通过编码,每道试题都有专属的代码,一方面,可以实现对试题快捷、简便地输入、输出、存储和分析,有助于迅速地识别和检索试题所包含的各项信息;另一方面,试题所包含的要素和测量指标一目了然,有利于快捷、准确地抓住试题的特征,对于精准命题和考试质量评价具有重要作用。学术界已有若干关于试题编码技术和化学等学科试题编码及应用的研究成果[1],本文着重探讨历史学科试题编码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建立历史试题要素和指标仓库
试题编码以一串数字、字母组成的代码来代表试题所包含的具体要素及各要素所反映的测量指标,因此构建编码系统的第一步就是制定编码方案,明确试题都包含哪些要素和指标。制定编码方案是试题编码的基础,也是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环节。只有完成了这一步,才能梳理试题所蕴含的要素和指标,并为每个要素和指标规定选择特定的数字、字母等代码表示,进而建构试题的编码体系。
一般说来,制定编码方案的第一步是建立试题要素和指标的仓库,为此的首要工作是全面梳理文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文献:
一是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和考试的政策文件,如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19年4月20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9年7月1日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2020年8月28日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2020年修订)》等。对上述政策文件的梳理,着重是理解和领会新时代国家高考内容改革的顶层设计,从中凝练能够体现新时代新高考精神和理念的试题要素或指标。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部分,指出:“稳步推进中高考改革,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加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2]由此可把德智体美劳五育作为试题的重要测量指标,纳入编码体系。再如,《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明确指出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目的意义、基本原则、考试内容和命题要求[3],可以按照这些规定,再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凝练出考试知识内容、命题要求、试题难度、试题类型等方面的要素和指标。
二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部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以及学术界和中学教育界的相关研究成果。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依据进行命题,因此制定历史试题编码方案就必须掌握《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理念、基本内容、课程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熟悉部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主要内容,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考查目标、内容范围及水平要求,考查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认真准确地梳理课程标准中有关学科核心素养、课程内容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熟悉部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体例、结构和主要内容,是厘定试题要素和指标、制定试题编码方案的基础。例如,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结构和高中历史教科书,可以对历史试题所考查或依托的知识指标全部梳理出来,并且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进行罗列;依据学科核心素养部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家国情怀成为历史试题必不可少的五个方面学科素养指标,并可依据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部分的内容,对上述五个方面的学科素养指标进一步从各个水平层次上进行细分。
三是《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说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科学构建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为高考命题和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评价体系的主体内容包括“一核”的考查目的、“四层”的考查内容、“四翼”的考查要求等三个部分,科学、合理、逻辑清晰,回答解决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考试本源性问题,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落实立德树人、促进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很明显,“一核、四层、四翼”已经成为试题考查的重要指标。
建立试题要素和指标仓库阶段,除了全面搜集和梳理文献外,进行深入细致的实证调查,向全国历史教育界广泛征求意见也是十分有必要的。尤其是长期坚持在中学教学一线的优秀历史教师和对考试评价有着深入研究的历史教研员,他们提供的试题要素和指标往往贴近高中历史课程教学和评价的实际情况,对于试题编码具有不可缺少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笔者通过全面搜集、梳理文献和实证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已经建立了一个较大的试题要素和指标的仓库。仓库里的要素和指标可以分为知识内容类、认知操作类、方法能力类、学科素养类、情境素材类、测量指标类等六大主题类别。兹分别说明如下。
知识内容类:每道试题必然依托具体的体现为知识内容的观察点,该知识内容又是某专题的特定知识点,该专题又可划分到特定的学科领域作为其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对于一道试题所依托的观察点来说,包括了学科领域(一级指标)、专题(二级指标)、知识内容点(三级)。制订历史试题的各级指标,必须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课程结构部分和教科书。最简单的做法是,把《中外历史纲要》20个单元专题和选择性必修共计18个单元专题作为一级知识指标(共38个),每一课作为二级知识指标(共101个),每一课的每一个子目作为三级知识指标。这样制订的各级指标最全面,也是最细致,但过于繁多,一些综合性试题包括的观察点不仅涉及多个三级指标,而且跨越多个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因此,另一种可行的做法是,依据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和脉络,整合《中外历史纲要》和三本选择性必修教科书,把一级指标精简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三个,也可以精简为政治史、经济与社会史、思想与文化史;与之相应,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也可进行必要的精简。不同的著作和老师基于对历史专题划分的标准和主题线索的不同理解,制订的各级指标大不相同,因此知识内容群的指标数量颇为庞大。
认知操作类:这是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而制订出来的试题考查指标。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修订的二维框架包括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四种知识(事实、概念、程序和元认知)和从低级到高级的六个认知过程(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总计有30个具体类别[4]。结合历史学科的特征和要求,在开放编码阶段梳理出来的试题考查的认知操作方面的指标达数十个之多,如:识记、领会、分类、定义、比较、描述、提炼、辨识、理解、考证、例举、解释、总结、推断、组织、运用、阐述、抽象、概括、归纳、分析、综合、评价、探究、建构,等等。
方法能力类:主要是历史学科的方法和能力,不同学者和教师的研究成果理解会有程度不一的差异,表述的方法和能力名称、各类、数量必然存在着较大的不同。通过开放编码阶段的梳理文献和调查研究,搜集的历史学科方法和能力也达到数十个之多,如:提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辨别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理解历史事实、描述历史事物的特征、阐释历史意义、解释历史原因、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论从史出、把握历史概念、发现历史问题、规范表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独立地对历史问题提出看法、评论历史观点、分析历史结论、建立历史事物之间的时空联系、贯通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考证和辨析史料,等等。
核心素养类:主要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明确提出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此外,也有一些文献提出了其他方面的历史学科素养,如历史理解。还有的文献和教师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标准,将五个方面的历史学科素养都区分为四个水平层次,对于各个方面素养的各个水平层次都提炼出具体的考查指标。
情境素材类:主要是依据试题的表现形式、载体、素材而制订的要素和指标。搜集的情境素材类指标也是多种多样。情境类的要素和指标有一般情境、简单情境、基础情境、综合情境、复杂情境之分,也有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学术情境之分,还有制度情境、人物情境、事件情境等之分;素材类的要素和指标有文字、图片、表格之分,有档案、日记、书信、报刊、文学作品等之分,也有史料、研究著作、图表数据之分,不一而足。
测量指标类:主要是从测量、评价角度制订的试题要素和指标,如权重、难度、区分度、得分率、信度、标准差、差异系数、总分、平均分、中位数、分层、与总分的相关系数,等等。
二、构建历史试题编码系统
经过全面研究和广泛收集后,基本建立了历史学科试题要素和指标仓库。显然,仓库中的要素和指标数量很多,而且尚缺少一些必要的试题要素和指标。因此,对仓库里的众多要素和指标进行分析类别,确定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理念和考试评价要求的历史学科试题要素和指标的主轴。在这个过程中,最主要的工作是对进入仓库的众多要素和指标进行整理和爬梳,分析要素和指标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些关键的属性类别作为分析轴心或中心,创建构成试题的基本编码框架,以便将各个具体的要素和指标围绕着这些属性类别组织起来。
试题的第一个属性类别是试题的层面,即把试题区分为基础(知识和能力)和综合(素养)两个层面,前者为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试题,后者为考查综合素养的试题,可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
当前考试评价特别强调试题情境的重要性,故历史试题的第二个属性类别可设定为情境。为便于编码的前后一致性,对于一些基于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非情境化”题目,即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较为直接的考查,也可视为一种特殊的情境,简称为简单情境。这类情境的试题在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中大量出现,在选择性考试中也会少量出现。而大部分选择性考试的试题包含相对较为复杂的情境内容。因此,可把试题区分为简单情境和复杂情境,而复杂情境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分为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四类,分别用数字表示。
道试题都是依托具体的知识内容进行考查的,因此确定试题在知识内容上的属性类别对于制订历史试题编码体系至关重要。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课程结构,首先把纲要区分为中国古代史(E1)、中国近现代史(E2)、世界史(E3)三部分,选择性必修分为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F1)、经济与社会生活(F2)、文化交流与传播(F3)三部分。以上六个部分作为试题在知识内容上考查的一级知识指标(学科领域)。接着,对每个一级指标划分专题作为试题所依托的二级知识指标,分别用数字表示。相应地,对于各个专题下的知识内容可以进一步罗列具体的知识点作为试题所依托的三级知识指标,同样用数字表示。
当然,在分析试题时可以根据需要对各级知识指标进行调整,也可以进一步增加列入四级知识指标,或者只列一级和二级知识指标,不列入三级知识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