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真实性学习的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策略

作者: 唐玉霞

指向真实性学习的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策略0

摘 要:真实性学习有利于促发个体真实认知。以统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唱响<国际歌>》为例,从真实情境出发,以真实问题链构筑行动指引,不断进行历史情境的再造,让学生与变化的历史真实群体深入交互,注重跨学科素养融通以解决真实问题,多元群体的对话交流与协同合作以达成真实认知。学生从解决音乐问题出发,落脚于历史现实分析,将感性艺术听觉与理性历史思考结合,达成真实性学习。

关键词:核心素养 真实性学习 历史活动课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指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代建军教授指出,“真实性学习”的实现路径应该以“真实问题”为链环,引发真实体验,以“情境再造”为机制,形成对问题情境中客观事物的基本感知,再经由多元群体的对话交流、共同体验等,达成“真实认知”的目标。[]笔者将其实现机制绘制成如图1所示:

就历史课堂的真实性学习而言,首先要从真实情境出发,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挖掘真实问题,教师以问题链构筑学生探索的逻辑主线与问题探求行动指引。紧接着,学生在问题探求行动中,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的同时,通过历史情境动态再造超越学科的框架,链接多样的知识以分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最后要能够协同互助地解决问题,通过多元群体对话交流把握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规律,并在自己的叙述中加以体现,以达成真实认知。

真实性学习任务及最终认知往往是开放的,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其在历史活动课中应当更易达成。然而笔者观察九年级上册第22课《唱响<国际歌>》相关教学案例,却发现大多数老师依然未能摆脱“教育即传递知识”的传统思维定式,教学停留在“了解《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和歌词含义”,却未能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国际歌》作为无产阶级战歌的重要意义,未能重构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基于真实性学习的实现机制,笔者以“英特纳雄耐尔”为主题重新聚焦本课,引导学生从词曲创作探寻《国际歌》历史起源,透过“中文版歌词译文抉择”事件分析以“英特纳雄耐尔”为名的精神内涵,回溯历史上唱响《国际歌》的革命时刻,分析其历史动机以启发对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的深度理解。最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国际歌》词曲创编,在自己的历史认识基础上续写“英特纳雄耐尔”之音。具体如下:

一、情境出发:真实问题链构筑行动指引

寻求真实问题,既可以从学生本身的生活情境联系,唤醒学生的经验,也可以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引导学生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在本课中,笔者引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共一大的召开”这一关键事件,带领学生回到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的情景。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与会代表们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但在会议的最后,他们却慷慨激昂唱起了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这一首战歌诞生自法国,原名“The Internationale”为“国际”之意,但我国革命先辈却将之译为“英特纳雄耐尔”,许多革命者甚至是高喊着“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而英勇就义。

由此笔者引出本课的关键问题:“对我们的革命者而言,‘英特纳雄耐尔’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愿意为之奋斗牺牲?”请学生查收课前学习任务单,分小组合作完成对“英特纳雄耐尔”的历史解释。

课前任务一:请分析《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对比不同国家的《国际歌》歌词版本以及了解中文版歌词翻译的过程,尝试解答“为什么我们中文版歌词要将之译为‘英特纳雄耐尔’?”

课前任务二:寻找与《国际歌》有关的国内革命故事,从你的视角分析:为何有这么多人愿意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而奋斗牺牲?

仅仅到这里,还不能达成真实性学习。即使是活动课,如教师放手变成学生的一节表演汇报课,则这一场问题探求行动只能浮于表面,最初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在学生开展完课前探求行动后,教师需要基于学生的探究所得,利用真实问题链构筑学生的逻辑主线与行动指引,在不断的历史情境再造中引导学生作出决策并解决问题。

当课堂上小组展示课前任务收获时,笔者适时插入了以下焦点提问:

提问一:欧仁·鲍狄埃是在怎样的危险情景下,创作了《国际歌》的歌词?

提问二:作曲者皮埃尔·狄盖特时隔16年得到歌词时,作词者早已逝世。如果你是他,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速度、力度、情绪来为《国际歌》编曲呢?请结合歌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来说明理由。

提问三:基于以上历史创作背景,你如何理解欧仁·鲍狄埃歌词中所写的“Internationale”含义?

提问四:如同学所言,“Internationale”传达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想(推翻剥削阶级,建立人人平等的社会),但为何1923年瞿秋白先生要将其中文直接音译为难以理解的“英特纳雄纳尔”呢?

提问五:在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史上,革命者曾在哪些危险时刻唱响了“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其背后的历史动机是什么?

提问六:有小组同学提到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与国际歌的关系,两首歌词的创作其实时隔64年,对比两者的歌词,你发现作词者田汉在何处回应了欧仁·鲍狄埃的革命呼吁?

提问七:基于以上探究,你认为为何有这么多人愿意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而奋斗牺牲?

由此,这组问题链层层深入,从问题情境出发,基于逻辑层次步步推进,不断进行历史情境的再造,让学生与变化的历史真实群体进行持续而深入的交互,站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和角色立场,深入分析历史动机。同时,这些问题链并不固定,而是随着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辨析,尝试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师生共同论证,不断生成新的理解与认知。

笔者在最后予以升华总结:“虽然历史经历了百年的变迁,但是《国际歌》革命旋律始终未变,它从不为某个特定的政党和国家所有,它在血与火的斗争中诞生,也在每一个国家、每一代无产阶级建立公正平等社会的使命中传承。”

二、情境再造:跨学科真实感知

真实性学习的实现路径必然存在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交叉及素养交融,当情境中的教学资源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的学科性领域,学生的注意域也转向更为宽广的生活视域,才能为新的不同观点生成全新的审视机会。[]但是要注意的是,跨学科学习的“跨”不是学科间的拼凑与累积,而是学科共享迁移,并且最终仍是要回归学科立场,扩展教学外延最终是为了历史学科的深度学习。[]

如在焦点提问二中,笔者提问:“如果你是皮埃尔·狄盖特,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速度(慢速、中速、快速)、力度(弱、渐弱、中强、渐强、强)、情绪(抒情、悲愤、快乐、力量)来为《国际歌》编曲呢?请结合歌词创作的历史背景来说明理由。”

在授课时,有学生表达:“想要渐强、充满力量的情绪来编曲,因为《国际歌》是要揭露当时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暴行,呼吁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展开斗争。”笔者基于学生认知,更进一步地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是的,正如中文版歌词中所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其实作词者正想向劳动者阐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在这一师生对话过程中,感性的艺术听觉与理性的历史思考被结合起来,体现了音乐价值与史学价值的统一。学生从解决音乐问题出发,落脚于历史现实的分析,在培养音乐素养的同时更好地理解了历史。

又如本课最终所要达成的活动任务是一项跨学科主题式学习活动:“一百多年来,《国际歌》的革命旋律所呈现的音乐魅力始终激励无产者奋勇前进。你又会如何续写‘英特纳雄耐尔’之音呢?”

由此,不同学科的素养交融给了学生全新的审视视角。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不再是简单的记忆或概括复述,思维分析表达的过程得以更加具有创造性,更富有个人的特色,也更能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多元群体对话交流:达成真实认知

核心素养所追求的真实性是要让教与学真正地发生,“学生通过同学之间的双向知识传递,面向知识创造,持续地展开探究,进而成为知识建构型学习的主人公,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真实性学习活动中,不仅需要注重跨学科融通解决真实问题,更需要多元群体的对话交流与协同合作,以达成真实认知。

如在焦点提问四中笔者追问:“‘Internationale’传达的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想,但为何1923年瞿秋白先生要将其中文直接音译为难以理解的‘英特纳雄纳尔’呢?”

在处理这一问题时,笔者请各小组写下其讨论成果,放置到投影仪上共同审视。各小组写道“是为了纪念作者或者呐喊出某种使命”“因为害怕发表不了”“因为它是国际歌”“类似于德先生、赛先生,当时也未译为民主和科学,是为了使普通民众也能更好地理解”等,甚至有小组应用了马克思的名言“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但问题在改变世界”。此时,笔者引入两则史料帮助学生梳理思路:

瞿秋白曾对人说过,“英特纳雄耐尔”这个词,在西欧各国文字里几乎是同音的,现在汉语用了音译,不但能唱了,更重要的是唱的时候,可以和各国的音一致,使中国劳动人民和世界无产者得以同声相应,收到万口同声,情感交融的效果。

——《民国那些年(1911—1924)你所不知道的秘史逸闻》

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是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欧仁·鲍狄埃》(列宁1913年为纪念鲍迪埃逝世25周年而作)

学生结合两则史料展开历史解释,对讨论成果展开自评和互评,在质疑和辩论中理解“英特纳雄耐尔”的精神内涵:其实瞿秋白选择音译,正是希望以英特纳雄耐尔之名,全世界无产阶级者同声响应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共鸣!合音!

如此,学生在进一步与多元群体的交流对话中,将自己的感悟生成对知识的理解,构建起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联系。真实性学习也转向了个体与真实情境与群体多维度的交流,这一持续而深入的交互不仅可以体现在生生之间,也可以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学生和历史群体之间,甚至是学生和现实生活之间。

四、结语

真实性学习还需要真实性评价来支撑,这一评价形式要摆脱传统的量化评价,更多关注学生的真实表现,如观察学生为解决真实问题而开展活动的过程,观察其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如何实际应用等。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解决问题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真正体现教学的价值追求。

归根结底,“真实性学习”要坚持让教与学真实的发生。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学生真正参与知识探索的过程。知识能够被使用出来,用以指导学生自我的人生发展,才是核心素养时代想追求的变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