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教材逻辑的《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单元教学
作者: 陈龙 郑林
摘 要:教材逻辑是确定教学逻辑的重要依据。在选择性必修的教学中,聚焦教材的逻辑结构,依托课程逻辑凝练核心概念、深入文本逻辑把握教学机理、立足教学逻辑实现两个转变,通过大单元教学,达到在“旧识”基础上深化“新解”,由“史实”升华出“史识”的学习定位。
关键词:教材逻辑 单元教学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余伟民教授将选择性必修3(以下简称“选必3”)教材逻辑结构凝练为“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历史传承”和“文化交流传播的主要途径、方式及其历史流变”两条主线,其中,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接续一、二单元,构成“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历史传承”主线。[1]本文以此为据,整合学习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基于教材逻辑结构设计体现学科核心素养追求的教学活动,以达成课程定位。
一、基于教材逻辑结构的大单元学习内容分析
教材是课程与教学的中介。学者认为,教材编写体现了价值、知识、教学等多重逻辑,[2]全面理解教材逻辑结构有助于把握教学主线,发挥课程功能。
首先,挖掘教材的价值逻辑。传播主流价值观是教材的基本功能之一,教材编写者会依据国家育人目标,利用学科知识、技能、方法“间接地”传递价值观念和达成价值理解。价值逻辑是教材编写的核心,深入挖掘教材的价值逻辑有助于凝练教学核心概念。
人类社会的进步史就是文明的交流史。选必3“从人类历史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同方式切入,展现不同文明、不同人群之间的联系与互动,理解文化交流与传播在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主要方式、途径和载体,展现中外历史上重要文化产品和文化成就交流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不同文化发展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3]故而“以融合与冲突为特色的文明交流互动”是选必3的价值逻辑。文明交流互动,横向上指文化在不同民族、地域间通过人口迁徙、商贸往来、军事冲突等途径的传播,实现由“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向“区域文化”“全球文化”的发展,主线是文化的多样性和全球化,涉及教材三、四、五单元内容;纵向上指文化在主体代际间通过书籍、教育、信息技术、图书馆、博物馆等载体传承,实现“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及“民族文化的再生产”,[4]主线是文化的民族性和大众化,涉及教材一、二、六单元和活动课内容。
基于分析,将第六单元及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整合为学习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对应课程标准中“3.6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和“3.7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指标。依据价值逻辑,以“文化传承中的民族性与大众化”为大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印刷书籍、学校教育、信息技术等载体、文化保护举措在文化代际传承中的演变及意义;紧扣“发展”主题,将载体的变化与社会的变革联系起来,在互动中揭示历史发展中文化日益大众化、普及化的趋势,以期达到在“旧识”基础上深化“新解”,由“史实”升华出“史识”的学习定位。
其次,理顺教材的知识逻辑。教材的知识逻辑既体现学科知识的因果关系,还承载课程组织的逻辑,即“教科书内容中抽离出的知识线索,要能构建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结构。”[5]历史选择性必修课程用结构化的形式将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大量新知识转化为教材内容,以达成多领域宏观钩沉人类社会发展的课程定位。教学中应理顺教材隐含的知识逻辑,超越史实的线性累积,使学生形成可迁移的结构化认知结构。
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涉及学校教育、留学、印刷书等“旧知”,编写者通过关键文字明确了“旧知”在专题学习中的定位,如“学校教育”,教材呈现了“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传承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等表述,可判定这些“旧知”在学习单元中主要着眼于“文化传承”而非其他。造纸术、印刷术等知识在必修的科技成就部分出现,在本课以“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这一结论引导我们去认识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突破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也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给出了相关的表述。“信息革命”在活动课《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中直接呈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方式、内容、规模、效果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共享的发展”等结论性的叙述,明确界定了在专题学习中“信息技术革命”内容的教学机理。
最后,立足教材的教学逻辑。教材是课程与教学的中介,编写者将课程提倡的各种学习方式蕴含其中,为教学实践中不同教学过程保留空间,实现由静态的教材文本向动态的教学过程转化,这是教材的教学逻辑。
选择性必修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课标对教师有效整合教学内容,提出了包括“把握学习专题中的关键问题”“确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及“设计新的综合性的学习主题”[6]等建议,教师立足教材教学逻辑,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萃取教材所隐含的能够促进学生成长的元素,实现教材内容的重组、拓展和延伸,推动教材的二次开发,将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进行转化并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中。”[7]梁启超先生说:“有许多历史上的事情,原来是一件件的分开着,看不出什么道理,若是一件件的排比起来,意义就很大了。”[8]单元教学以核心概念为主线,通过系统思考与整体布局,将历史事件“一件件的排比起来”以提升学习者的历史格局与视野,有效达成历史教学的育人价值。
紧扣“文化传承中的民族性和大众化”这一核心概念,构建单元学习的概念层级图(图1)。
图1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主题概念层级图
主题概念“文化的代际传承”,以14课《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和活动课的部分内容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学校教育、留学、书刊、翻译、图书馆、博物馆和信息技术等载体在文化代际传承中的作用,认识文化代际传承的意义,结合人类历史变革认识文化代际传承载体变化的影响;主题概念“文化遗产的保护”以15课《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财富》和活动课的部分内容为主,要求学生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和信息革命对于传承各民族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的意义。
单元核心问题是从核心概念出发、对单元内容具有统领作用的问题。本学习单元涉及文化传承载体的变化及其意义,将“文化是如何在代际间传承的?”作为单元教学的核心问题,该问题能突出教材的横向关联和纵向贯通,能概括单元知识要素间的关系,能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和关联,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结构化,具有统领特质。
二、基于教材逻辑结构的大单元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中,从“文化的代际传承”与“文化遗产的保护”维度统筹课时内容,以单元核心概念为纲重组具体知识,在解析核心概念过程中使内容结构化;以核心问题及问题链为引导,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化和内容的层次化;以微项目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理解、知识迁移、应用创新的学习任务,在项目学习中应用大概念。
环节一:问题引入
“文化的代际传承”是学生有感觉、却未必能充分理解的文化现象。为帮助学生理解,由材料导入: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种传承文化,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一个完备的文化传承体系:从蒙馆、私塾到乡学、县学等等各级各类学校,从典籍的整理、保存、习诵到元典精神的继承,从家训、祖训到各种社会力量的监督和约束,……整个社会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的文化传承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最终形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控制力量和奇特的传统再造和修复机制。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
借助材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理解各民族发展中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了民族文化向下一代主体的传递,这种“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9]即文化的代际传承。学生立足经验,在讨论中可较全面理解文化代际传承的意义,即文化与文化主体有机结合、不断呈现文化民族性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文化是如何在代际之间传承的?”这一核心问题。
环节二:概念建构
作为抽象观念的大概念需要一定数量的具体案例才能得以支撑,教学中可秉持“少而深”原则,研习典型具体的内容,在结构化知识的过程中,活化思维以形成大概念。
范畴一:“文化的代际传承”
文化代际传承的载体主要有学校教育、印刷书、图书馆和博物馆、信息革命以后出现的新媒介等。从文化代际传承的载体发展来看,随着生产力进步,传承主体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
教师选取学校教育、印刷书、信息革命的发展作为学生理解核心概念的突破点,以核心问题为基础,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在知识框架基础上,解析和构建核心概念。
资源包1:
材料一 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班固《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明代学者李东阳说:“书院之作,乃古庠序之遗制。宋之初,学校未立,故盛行于时。今虽建学置师遍于天下,无俟乎其他,而前贤往迹,风教之所关,亦不容废。”
——[明]李东阳《衡山县重建文定书院记》
材料三 每一个较大规模的现代社会,无论它的政治、经济或宗教制度是什么类型的,都需要建立一个机构来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这种机构就是大学。
——[美]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阅读资源包1,从学校职能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学校在传统文化传承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探究近代以来大学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职能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全面理解从古至今实现文化在代际之间的“纵向交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职能,是文化民族性形成的重要载体之一。
资源包2:
材料四 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孟宪承《中国古代教育史资料》
材料五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司马迁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六 费里法案是指1881—1882年间,由时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教育部部长费里提出的两项教育法令。
1881年费里法:取消初等教育阶段的学费,规定小学教师的工资必须由市镇支付,并确立了免费接受公立学校中初等教育的原则。
1882年费里法:恢复了义务初等教育的原则。
——摘编自瞿葆奎主编,张人杰选编《法国教育改革》
材料七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22年)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资源包2,在梳理中国古代官学和私学发展概况基础上,使学生认识到私学产生、发展扩大了受教育对象的范围;从长时段概括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即由少部分人的教育走向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分析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在近代世界出现的原因,从而把握文化传承渠道变革的时代因素及其对文化代际传承的影响。
由学校教育所用书籍过渡到印刷书,教师提供资源包3:
资源包3:
材料八 “三次传播革命”说,第一次传播革命是印刷业革命,即信息生产的机械化,它提高了识字率,扩大了英帝国的统治范围。第二次传播革命贯穿于整个上世纪,通过电子技术将信息生产与信息传递结合在一起———这一过程从电话、电报一直延伸至电视。第三次传播技术革命将信息存储器和检索器与电话、电视和计算机联结在一起,产生出新的宽带通信系统或“信息服务设备”。
——摘编自[美]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
结合材料八,设置如下问题:1.印刷业革命前,中外书籍的形式主要有哪些?书籍形式对于文化代际传承有何影响?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联系所学,能较容易掌握相关知识。2.概括书籍生产技术的发展及意义。从造纸业到雕版、活字印刷术及工业革命后的印刷业革命,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印刷书诞生并在很长的历史阶段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这“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第二次传播革命和第三次传播革命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促进了人类文化共享的发展”?引导学生从时代的视角认识信息传播革命产生的历史因素,全面理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所带来的以文化为核心的信息传播的革命性影响,进而从人类文化共享的高度认识信息革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