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开放性试题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作者: 黄凤琴
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版)》引领课改新风向,命题改革成关键推力。在分析宝安区九年级学情调研开放性试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教学中学生高阶思维的短板,进一步提出微项目探究、拼图讨论、学习脚手架等策略,以增强综合思维与历史素养。还需细化项目设计,完善评价体系,以全面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开放性试题 微项目探究 拼图讨论法 评价体系
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我们迎来了一个以培育历史核心素养为明确导向的新时代,这不仅是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育任务的深度落实,更引领了课程改革的崭新潮流。在这场变革中,命题改革成了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助力课程改革向前迈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真实新颖的情境设计和多样灵活的考查思路为显著特征的开放性试题正日益增多,成为考查学生初中历史关键能力和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此命题改革的推动下,如何以考定教,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了当下颇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以宝安区2023—2024年第二学期九年级学情调研问卷32题(以下简称2024年区九二模)为例,探究该试题对教学的启迪。
一、考试数据分析
2024年区九二模32题构建了以“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力量、提供中国方案”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情境载体,分设三大任务、六个问题,全面考查了学生运用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多种知识或技能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为知识构建和思维发散提供了较大空间,展现了试题的开放性。笔者所在学校为区街道下属学校,所教班级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
从数据来看,32(1)得分率高达92.25%,反映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李冰建造都江堰的做法”的能力较强,32(2)、(4)得分较高,说明了学生能够较好运用所学知识梳理历史人物、史事时空顺序,阐述人物事迹,也能回到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分析中央广播电视台变迁的原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一定的时空观念。32(3)和32(5)得分率偏低,特别是32(5),尽管存在复习进度不一的问题,但较多学生考试完后反馈对此题目无从下手,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水平和能力短板。此题要求“根据年代尺”需要学生依据现有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具体史事阐述演变历程”则需调动和运用知识,客观描述历史,思维过程不断升级,能力要求由低到高。就结果看,学生的关键能力水平停留在单一层级中,高阶思维尚未形成,一旦出现开放性问题,学生难以轻松应对,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培育。
二、教学改进策略
经过以上数据的分析,笔者对后期的教学进行了优化与改进,主要措施如下:
(一)开展微项目探究,提升综合思维
在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也不是靠刷题来实现,而是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启迪智慧。为此,2022年版课标倡导积极探索项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历史思维,促进感悟与建构,但在九年级第二学期的教学中,尤其是离中考只剩下60天左右的时间里,由于受到学科融合、课时结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项目式教学在二轮复习阶段实施有一定的局限。为此,笔者尝试把大的项目化学习内容,转化为若干小微项目,开展“微项目”复习课。所谓“微项目”复习课,即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将核心知识、能力、素养提炼成一个个微内容,通过设计具有驱动性的微问题,再转化为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微任务,这样的上课方式和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重构知识,加深对史事之间的联系与理解,核心素养也随即得到涵育。
2024年区九二模32题正是体现了项目化的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故事、智慧、精神和声音,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文化自信。在讲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发散思维,用丰富的史实印证着中华文明的智慧与力量。的确,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而中国作为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正经历着伟大复兴,因此担负中国未来的青少年亟需深刻理解自身文明特质与价值。基于此,为了深化学生对中华文明和中国发展的全面认识,笔者以教材为基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深刻阐述,设计了一节别开生面的微项目复习课《揭秘中华文明的“五性”画像》。五个突出特性分别是: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意蕴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在这节微项目复习课中,笔者拟定了校园历史论坛的活动情境,设计了一个核心驱动问题:结合所学史实,阐释你对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的理解,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并汇报成果,以期帮助学生实现跨章节知识的整合和贯通(图1),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提升他们阐释与论证能力,涵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
(二)实施拼图讨论法,鼓励成果展示
诸多学者认为,思维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的。总体来说,思维生成机制可以总结成“输入(内容)→加工操作(问题情境)→输出(产品)”三个步骤。[1]虽然这一流程看似遵循着从输入到输出的线性逻辑,但实际上,其真正的驱动力来源于“输出”阶段。在项目化教学中,输出任务成为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加工已有信息的核心动力。当学生面临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境问题时,为了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并展示其成果,他们会迅速整合大脑中储存的知识和信息,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以实现问题的解决,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高阶思维得以孕育和发展。因此,根据思维生成机制,教师除了精心设计项目的输出任务外,更要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输出转化机会,充分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帮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和优化思维。
基于此,笔者在《揭秘中华文明的“五性”画像》微项目复习课中,尝试采用了围坐拼图式的讨论法,将全班40人分成5组,分别探究中华文明“五性”中的一项,每组8人,每2人组成成长合伙人,小组用15分钟共同讨论结束后,原小组解散,小组的各小队按照顺序将与其他组的小队形成新的分享汇报组,逐一进行分享汇报。这种“拼图”式讨论活动的开展比以往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营造了学生愿意展示和表达的安全氛围,强化了每一位学生对知识的输出转化,学生在原小组中学会了沟通与合作,在组员的互帮互助下进行深入思考,而后又在分享组中学习到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在讨论和分享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其他组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评价,这有助于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比不同组的观点,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形成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
(三)搭建学习脚手架,实现以评促学
知识,作为具象化的载体,其形态直观可感;而思维,则如同飘渺的云雾,难以捉摸,展现出高度的抽象性。古语有云:“善评者,既擅教亦擅学。”除了设计素养导向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予学生一把衡量学习的标尺,才能驱动学生在学习的旅程中发挥主体的作用。学生表现评估标准,正是那把衡量学生真实、复杂学习过程的标尺,它简洁而有效,充当了“以评促学”的“脚手架”。课堂上,笔者正是试图通过制定多维度、多层次、多要点、多主体的评价体系与要点(表2),引导学生辨别不同层次的学习质量,明确当前状态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实时衡量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和进度,引导他们在思维和核心素养发展的路上不断攀登。这一过程中,学生由始至终聚焦于自己的学习,学习信心和学习责任感得到增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改进效果及反思
经过一系列教学优化与改进措施的实施,我们惊喜的发现课堂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成效。微项目探究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将宏大历史课题细化为可操作的小微项目,学生得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重构知识框架,深化对历史事件联系的理解,展现出良好的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这一转变,正是高阶思维培养的具体体现,也为他们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同小组的成员交流碰撞,不仅促进了知识的共享与深化,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与反馈,使得学习成果更加多元与丰富,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然而,在反思过程中,我们也意识到一些不足与挑战。例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更加高效地组织微项目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参与及成长,此外,评价体系的完善与细化也是未来工作的重点,需要更加精准且长周期系统性地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展与核心素养的提升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
未来我们将继续研究考教衔接的路径与方法,深入探讨素养导向的新课改模式。进一步优化微项目设计,探索更多元化的教学形式与手段,如引入数字化工具、虚拟现实技术等,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拓宽学习边界。同时,也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与评估,构建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为每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指导,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历史教学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成长,为培养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宽广国际视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中国公民贡献力量。
【注释】
[1] 刘伟:《吉尔福特关于创造性才能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第41—4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