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载道 文以植根

作者: 强中国

器以载道 文以植根0

文物是指历史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遗物,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纪念的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1]各种类型的文物,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是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缩影。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中,历史文物主要是以图片这一形式存在,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历史教师需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历史文物图片,挖掘图片背后的历史信息,整合进课堂教学设计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理解、认识历史。

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对于教材历史文物图片的运用却存在如下误区:第一,教材历史文物图片使用的盲目性。没有依据学情,对图片类型进行精心地筛选,也没有对其内容进行深度地挖掘,让文物图片成为了课堂的配角和过客;第二,教材历史文物图片的使用缺乏逻辑性。图片所体现的历史与教材叙述、教学内容逻辑连贯性的缺失,阻碍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第三,教材历史文物图片的使用缺少整合性。没有把图片信息、教材内容、课堂教学内容这三者进行系统地整合,妨碍了学生建构历史想象、触发历史共情、获得历史认同。实际上,教师如果能对教材中历史文物图片进行深度开发,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能够协助学生理解历史内在逻辑联系,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不断接近历史教育的最终目标——立德树人。下面笔者就通过三个案例来说明,如何深度开发统编教材中的历史文物图片。

一、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文物图片中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

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文字记录的历史并不能完全反映历史全貌,通过对教材历史文物图片的探究,凭借文物所承载的历史信息,使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窥探历史的面貌,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

案例1:

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利簋的图片(《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6页),引导学生探究商周时期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

铭文翻译: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在第八天后的辛未日,武王在阑师论功行赏,赐给右史利许多铜、锡等金属,右史利用其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纪念先祖檀公。[2]

文物中的人

师:请据图片和材料推断这件青铜器的年代。这件青铜器的制作者是谁?他制作青铜器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件青铜器是西周时期的作品;制作者是一位名为利的官员;他制作青铜器的目的是为了纪念其先祖檀公。

师:通过对这件青铜器背景信息的挖掘,我们可以看出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途是什么?

生:商周时期贵族用来祭祀的礼器。

师:阅读下列材料,总结商周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特点。

周礼规定,各级贵族在祭祀及各类大典仪式中所使用的成组青铜祭器,必须严格规定不同的数量、形制和大小,以符合各级使用者的等级身份与政治地位。

——《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西周》[3]

生:通过对利簋的初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商周时期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青铜器作为重要的礼器,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探究利簋图片,学生可以一窥这一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同时让其感受到中华“礼乐文明”传统的源远流长。

文物中的事

师:这件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哪件事?

生: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

师:我们再来看看史书是如何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

二月甲子昧爽,武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帝纣闻武王来,亦发兵七十万人距(拒)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崩溃、背叛)纣。

——《史记·周本纪》

师:我们把文物和史料放在一起比较,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文物与史料可以相互印证,可以验证历史事件的发生。

师:为何在牧野之战中,军事实力占优势的商纣王会失败呢?

生:因为商纣王的暴虐统治,失去了民心。

学生在对文物图片的进一步探究中,认识到文物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来源,在还原历史、认识历史、解释历史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商亡周兴的探讨,学生意识到民心向背决定了王朝的兴衰,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

文物中的文明

师:青铜器上的文字是哪种书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生:这种文字叫做金文(铭文);文字是了解历史事件、认识历史的一种渠道。

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拜文字所赐,通过一件文物、三十余字,弥平了历史时空的鸿沟,学生感受到我国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文字记录的历史成为整个民族共同的记忆。

二、稻花香里说丰年——历史文物图片中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一向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历史文物图片,对其中的历史细节进行探索,帮助学生走入历史场景,认识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原因和影响,从而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教学效果。

案例2: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北宋杨威《耕获图》,让学生理解宋代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

师:仔细观察《耕获图》你可以获得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从右到左观察图片)

生1:根据图中的场景,可以看出大多数人都在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生2:画卷右边有一架翻车,说明当时已采用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协助生产。

生3:画卷上部的农民在用牛耕田,下部还有人在插秧,这说明耕作水平在不断提高。

生4:画卷的左部有一群人在从事挑禾、上架、脱粒、簸扬、舂米、入仓等劳动,说明当时农业分工细致。

生5:画面中的青山绿水,说明他们所处的地区,自然环境优越。

师:《耕获图》中的人物都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吗?

生1:不是,画卷右上角中一人,从他悠闲的姿态可以推断出他可能是这个庄园的主人。

生2:画卷左下角有一人撑着油纸伞,站在桥头,有可能在监督这群农民生产劳动。

使用教材历史文物图片时,要引领学生全面地、重点地、有序地观察[4],而且通过对文物资料的研讨,训练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概括等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发展。[5]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师:我们整合已经获得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生1:图中青山绿水,说明当时的自然条件优越。

生2:农民们的紧张劳动和庄园主人的悠闲自得,说明了当时社会安定,能够进行大规模、长时间的农业生产,国家对农业十分重视。

生3:翻车和牛耕说明当时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农业生产,加快了农业发展的速度。

生4:图中既有插秧的劳作场景,又有展示稻田收获的过程,这说明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一年两熟的机制,这是我国农业耕作的巨大进步。

师:综上所述,你能推断出这是反映的是哪一朝代、哪一区域的农业生产吗?

生:反映的是我国宋代南方农业经济发展。

师:同学们能够结合之前所学,叙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移动的进程吗?

生: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到唐朝后期、五代、北宋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再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借助教材历史文物图片,带领学生走进历史现场,通过细心观察,在问题的引领下,一步步地将感性的认识转化为理性的思考,最终得出历史结论,进而建立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历史认知。历史文物图片架起了时间与空间、教材与学生、感知与思维之间的桥梁。

三、红妆飞骑向前归——历史文物图片中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不只在于宏大叙事,更体现在穿着打扮、游艺活动等这些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之中,而教材历史文物图片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进步的窗口。

案例3: 《唐带帷帽女子骑马塑像》和《弈棋仕女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页)

师:仔细观察图一,提取相关历史信息。你可否描述一下图片一中唐朝妇女的穿着打扮?

生1:一位唐朝女性,正在骑马。

生2:她头戴帷帽,非常时尚。

生3:她穿着窄袖紧身的衣服,足穿皮鞋,按辔徐行。

师:图一中的女子头戴外罩薄纱的帷帽,本是少数民族用来遮蔽风沙所用。而到了唐朝时期,帷帽成为贵族妇女出行的标配,它既可遮挡风沙,又不会损坏妇女发髻,还可以展露出自己的状靥,是当时非常时髦的做法。她骑马按辔缓行,无法穿着传统汉族的服装,所以小袖紧身适合骑乘的胡服就成为了唐朝骑马妇女的第一选择。

师:仔细观察图二,获取其中的历史信息。

生:一位唐朝妇女在下棋。

师:(补充)在古代中国,围棋游戏是智慧与处世哲理的象征,深受文人学士的喜爱。而图中展现了一位盛装打扮的贵妇,夹住一粒棋子正准备放在棋盘上。这说明在唐朝,围棋已经从传统文人的小众雅好变为了一种妇女也可参与的流行游艺活动。

师:综合以上的探究内容,我们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生1:女子喜欢骑马、弈棋这些原来属于男性专利的游艺活动说明,唐朝时期,妇女的地位得以提高。

生2:女性穿着胡人服饰说明当时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唐人喜欢穿少数民族服饰。

生3:女子骑马、弈棋也证明了唐代社会风气的开放。

依据教材历史文物图片,通过对唐朝妇女日常生活行为的挖掘,充分体现了在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之下,唐朝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思想不独激荡影响着士子文人的心灵,也陶醉丰盈着女性的内里乾坤,开放的社会风气为每一个人都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遇和舞台。

教材中的历史文物图片绝对不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配角或是过客。历史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的引路人,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文物图片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锻炼学生历史思维,培养学生历史想象,在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地碰撞之中,捕捉智慧的火花,理解中国政治文明源远流长、经济水平不断发展、思想文化包容多样的总体特征,不断地强化对自己祖国文明的认同。

【注释】

[1]王鹏辉:《历史教育中的文物教学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为例》,《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1期,第119页。

[2]农建萍、陈鹏:《利簋——历史的见证者》,《山西档案》2010年第6期,第9页。

[3]黄爱梅:《封邦建国的礼乐世界:西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61页。

[4]沈春华:《初中历史统编教材图片史料的开发策略——以宋代<耕获图>为例》,《中小学教材教学》2019年第54期,第15页。

[5]叶小兵:《运用文物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朱筱新著<文物讲读历史>评介》,《历史教学》2007年第2期,第72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