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 | 基于铸魂育人的高中历史田野教学实践 田野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家国情怀的创新之举。自2015年开始,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先后开展了三届共4期粤港澳大湾区中学生田野实践项目。田野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能够在真
教师发展 | 基于历史解释素养培养的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实践 在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双减政策构成的初中历史教学背景下,如何布置作业?怎样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布置出有效作业?历史作业应该要兼具以下三项特征: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要求作业本身要充满活力;
教师发展 | 在田野行走间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新的课程价值理念,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1]。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是其他素养得
初中历史新课标研讨 | 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历史单元教学初探 2022年4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出台。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并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定为课程目标。新课标还建
教学研讨 | “据史读图”应做到“图文互证” “据史读图”,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1]据史读图是历史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研习方法,在利用方位图明确疆域四至、行政区划及辖区范围上具有广泛的应
教学研讨 | 例谈史料选用中的四种关系及应对策略 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体例科学,容量丰富,令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带来教学挑战。以纲要上第4课《西汉与东汉》为例,一方面内容太多,头绪繁杂,教学课时捉襟见肘,另一方面表述太简,史实单薄,教学过程中不得不增补史
教学研讨 | 器以载道 文以植根 文物是指历史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遗物,它具有历史、艺术、科学、纪念的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1]各种类型的文物,从不同方面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是一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
教学研讨 | 高中历史阅读实践活动体系的建构与实施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通过“体系”的力量满足核心素养背景下学生深度学习的需求,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建构一个既贯通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拓展、又重视阅读“输入”与“输出”的阅读实践活动体系,以阅读实
教学研讨 | “非连续性文本”与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的融合性运用研究 一、什么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文本的一种特殊类型。“非连续性文本”相较于连续性文本而言,它的构成往往由逻辑、语感不连续的各种段落层次组成,其主要载体有各种片段性文字、图表、漫画等。[1]
教学研讨 | 对话教学视域下高中历史教材有效整合策略初探 2019年,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在浙江等六省(市)试行,教材的新变化给一线教师带来了新困难和新挑战。第一,大容量与少课时的矛盾。统编高中历史教材采用“通史+专题”的编排体例,既求通又求全,但大部分学校课时
教学研讨 | 高一与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的“融通”教学 高一与高二历史知识衔接点,是指同时覆盖高一和高二课程,并且在内容广度和深度上都有强化的知识点,大致可分为重复型、渗透型和延展型三种类型。历史知识纷繁复杂,“知识的类型是教师选择、运用、改进和创新教学方
教学研讨 | “名家史论”的价值定位与运用路径 我们把国内外著名史家和学者对历史的认识,包括解释、评价等称之为“名家史论”。从史料性质上来看,“名家史论”反映的是名家的历史认识,折射的是名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1]将“名家史论”引入课堂,不只
教学研讨 | 基于文本解读,把握教学立意的策略研究 “文本解读”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历史学科在推行统编教材过程中探索的重要经验之一。文本解读的对象,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练习册、地图册等配套教材。文本解读的意图,在于破解文本中隐含的历史认识和历
教学研讨 | 试论成长型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当我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分析为什么考试不理想,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我初中历史成绩就不好。”“我历史一直不好的。”以前我只是觉得这样说比较消极,当我了解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之后,才恍然大
教学研讨 | 构建完整的故事情境,强化历史叙述的力量 部编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呈现出浓缩性语言、纲要式结构、容量巨大、覆盖面广的新特点,传统“以‘目’为序”组织教学,课堂分散且失去情感性与思维性。聚焦某一历史现象背后变迁,建构历史情境,以细腻
教学研讨 | 考古实践活动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 考古学是主要根据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及其社会的状况,并进行解析人类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和规律的一门科学。[1]考古发掘成果为研究历史提供了
教学研讨 | 项目化学习流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 项目化(PBL)学习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内外都有漫长发展史,在基础教学方面有广泛的运用,并取得较大成果。历史项目化教学强调“以高中历史课程方案及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以驱动性问题设计为引导,以复杂且既有挑战
教学研讨 | 中、英历史教科书史料运用的差异及其启示 回顾近三十年各国历史教育界的探索和改革,“无史料不教学”已成为共识。1991年英国“历史科国定课程”将“历史资料的使用”作为6至11岁学生须达到的三个“成就目标”之一;1995年扩充为五个“核心要素”
学业评价 | 教科书中的文明与文化之辨 浙江省2021年6月历史选考卷使用了“丝绸文明”概念,称“中国是丝的国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丝绸文明”。在选拔性考试中,概念的使用不应超出教科书同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现行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文明”是
学业评价 | “猛虎离境”所见命题特点及启示 2022年全国乙卷(文综)的第42题甫一公布,便引发热议。笔者试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试载体三方面出发对本题的特点作一评析,以求教于方家。原题如下:42.解读史料,获得历史
学业评价 | 引诗证史的思路探微 一、问题缘起:杜牧是儒学复兴的倡导者吗?2022年某市新高考适应性考试有一道选择题:杜牧诗作《江南春》中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事实上北朝当时的寺庙远比南朝要多,杜牧的主要意图是A.倡
学业评价 | 历史漫画解读浅议 历史漫画是画家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以讽刺、批评或歌颂某些历史人物或事件为题材,绘制出的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多数漫画虽然构图并不复杂但寓意深刻,蕴含着作者的态度与思考。且历史漫画还
学生学史 | 基于统编教材的单元教学浅析 开展单元教学不仅有助于解决部编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之间的矛盾,而且有助于涵育学生的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 )》指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
史海观澜 | 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橱窗” 干净整洁的马路是近代上海城市景观的一部分,人们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在那里停留,这催生了百货公司。百货公司拔地而起,拉高了马路两旁的地价,地价攀升又让建筑物越来越高,商店的成本增加,为了促销,商品展示方式发
史海观澜 | 传承伟大抗战精神,汇聚磅礴奋进力量 浙东抗战老兵纪念园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同泰嘉陵内,属于革命历史纪念类主题人文纪念园,2015年8月开园,包括中心纪念广场、老兵墓园、同泰抗战纪念馆三个部分,目前有140多位抗战英烈安葬于此。该
史海观澜 | 乡育·相遇·享愉 一、乡育:导师引领,培育乡村教育带头人“乡育”,即江苏省和苏州市合作举办的首期苏州市乡村中学历史教育带头人培育站,旨在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有序有效培育乡村教育的本土名师,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