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解读,把握教学立意的策略研究
作者: 刘艳
“文本解读”是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中学历史学科在推行统编教材过程中探索的重要经验之一。文本解读的对象,通常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以及练习册、地图册等配套教材。文本解读的意图,在于破解文本中隐含的历史认识和历史逻辑,揭示文本内涵和编写意图,从而提炼、把握教学立意。本文聚焦统编初中教材文本,结合相关案例,对文本解读的策略提炼如下:
一、破解单元、课标题中核心词的内涵
单元、课的标题是对教科书内容的高度概括与提炼。标题中的“核心词”,如历史概念,以及表示关系、过程,反映历史认识、评价等的字词,更是凝聚着标题的“精华”。从这类字词着手,解读其内涵,是深入理解标题含义,把握教学立意的重要途径。
1.历史概念
单元、课的标题中,时常会出现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如“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封建时代的欧洲”“冷战”等。厘清此类概念的历史内涵,是文本解读的重要切入点。
以《中国历史(第一册)》《夏商周的更替》一课为例,它是“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单元下的第一课。单元标题中的历史概念“早期国家”的含义是什么?夏商周作为“早期国家”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夏商周的更替》一课教学是否仅需讲清这几个早期国家的兴亡与更迭呢?显然,厘清“早期国家”的内涵,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
据相关辞书,“早期国家”已出现“城市”“青铜器”“文字”等,拥有“明确的疆域”“统一的政权”和“一系列社会控制机制”[1],这些当是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表现。基于这一内涵,对《夏商周的更替》一课教学立意的把握,显然不能停留于梳理王朝的兴亡与更迭,而应扣住“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关注夏商周作为早期国家在政权、疆域、经济、制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从政权角度看,夏建立后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历史进入一个国家由某一家族统治的时期,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从疆域、经济、制度等角度看,夏商周的更替正伴随着地域的扩展、经济的发展以及如世袭制、分封制等的建立,这些都反应了我国早期国家的日趋成熟。如再扣住史学思想方法目标,即“我们如何知道夏商周的上述发展”,本课教学立意可确立为:夏商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考古发掘、文献研究等方式,为了解这一时期早期国家在王朝统治、地域扩展、经济发展、制度建立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证据。
2.表示关系、过程等的字词
教科书中有不少单元、课的标题包含表示关系、过程等的字词。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等。这类字词并不是对标题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暗含对标题中两者或多者关系的认识[2],是把握教学立意的重要抓手。
以《世界历史(第一册)》《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课为例,标题中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当是“发展”一词,它呼应了本课所属单元“走向近代”反映的中世纪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指向经济与社会的“变化”。课题中的关键字“和”连接“经济”“社会”,显然重在揭示这一时期西欧“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关系。本课下属的两个目“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当是围绕这种关系展开,前者侧重经济层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后者侧重社会结构层面以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为代表的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这种“壮大”与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占据的经济地位直接相关,但又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由经济扩展到政治、社会生活、思想等各个领域,极大改变了西欧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面貌。
由此,本课教学立意便可围绕“经济”和“社会”变化的内在关系确立为:中世纪晚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等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萌芽;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也引发了社会结构的变革,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逐渐强大,成为推动西欧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
3.反映历史解释与评价的字词
有些单元、课的标题中隐含后人对历史的解释与评价。如“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分析后人如此评说的原因,提炼其背后观察历史的视角和标准,当是揭破此类表述内涵,确立教学立意的关键所在。
以《中国历史(第一册)》《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一课为例,标题中的“巩固”是后人基于特定视角或标准,对汉武帝统治的一种解释与评价。要揭破“巩固”一词的内涵,大概要思考三个问题:汉武帝统治“巩固”的“对象”,即“大一统王朝”的含义是什么?为何称其统治为“大一统”?后人又是基于哪些视角或标准,评价其统治是对大一统的“巩固”呢?
从与上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的关系看,“大一统王朝”首先当指西汉王朝。不过,从单元视角看,“大一统王朝”的含义又不止于此:本课属于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汉武帝统治不仅巩固了西汉王朝,也使得由秦开创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更加稳固。本课标题中的“大一统王朝”,显然也包含“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含义。而“大一统”当指汉武帝通过各项有效举措,建立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方面高度集中的体制,“大”强调“统”涵盖的范围和权力集中的程度。
明确了“大一统王朝”和“大一统”的含义,也为破解“巩固”一词的内涵提供了抓手。巩固意为“使坚固”,它与“建立”不同,当指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稳固。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大一统”。但秦短命而亡,汉初虽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王朝恢复稳定,但也出现了异姓功臣、同姓诸王等威胁“大一统”的因素。在此背景下,汉武帝采取诸多开创性举措,有效解决了汉初遗留的上述问题,加强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使中国古代大一统体制得以延续和发展。称其统治“巩固”了大一统王朝,应当就是基于其接续秦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而作出的评价。
根据上述对“巩固”“大一统王朝”的解读,可将本课教学立意确立为:汉武帝承接“文景之治”的良好局面,审时度势、锐意进取,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创了西汉的强盛时代,使自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以巩固和发展。
二、提炼导言、引言中隐含的历史认识
教科书单元导言是对单元内容较为精要的表述,课文引言则多以设问的形式引发对本课核心内容的思考。解读导言、引言的目的并不在于了解其中呈现的诸多历史结论,而是在于提炼其中隐含的“历史认识”,即得出这些结论的思维过程、思想方法,以及结论背后蕴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
以《中国历史(第一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为例,本单元导言紧扣标题,概述了秦汉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除这一定位外,其对这段历史的具体表述也值得推敲:它的前半段行文围绕秦始皇、汉武帝等“统治者”展开,隐含对杰出历史人物作用与影响的评价;后半段则落脚于“中外交往”,关注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外交往的促进。在单元视野下谈“中外交往”,当讲清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为中外交往提供了条件;中华文明在中外交往中拓展了自身影响,并通过吸收外来文化丰富了自身内涵。
综合上述两个视角,本单元的立意可定位于:秦汉时期,以秦始皇、汉武帝为代表的杰出历史人物推行各项举措巩固统一,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影响深远;两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推动了科技文化的进步、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中华文明进一步拓展、丰富。
三、揭示正文关键表述的内涵与逻辑
教科书正文的许多表述,往往蕴含认识历史的视角和逻辑。分析这些关键表述遣词造句背后的深意,是把握教学立意的重要途径。
1.历史发展逻辑
解读教科书正文的关键表述,应关注对其蕴含的历史发展逻辑的梳理。
以《中国历史(第一册)》《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为例。其下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三目内容,第一目开头称: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第二目开头又写道: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状态。这两句表述之间似存在“矛盾”之处:一般我们总认为经济的发展需要以社会稳定为基础,为何在“动荡的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反而“有很大的发展”呢?本课讲“社会动荡”又为何要从“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讲起呢?第一、二目中的这两句关键表述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历史逻辑?
上述思考可归结为两个关键问题: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动荡”间有何关系?春秋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使社会出现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动荡局面。教科书将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置于第一目,应当就是基于对这一历史发展逻辑的认识。由此,本课的教学立意可确立为: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等生产技术在促进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诸侯国与周王室间、诸侯国与诸侯国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时的政治与社会出现剧烈“动荡”。
2.史学思想方法逻辑
教科书正文的遣词造句,不仅蕴含历史发展的逻辑,也可以反映认识历史的方法。
以《中国历史(第一册)》《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课为例,本课第一目写道“通过对元谋人遗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第二目有“这些古人类化石和石器的发现,为复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了重要证据”等表述;第三目“相关史事”栏目中介绍“兽牙、石珠等装饰品……表明山顶洞人已经有了审美的观念”。这些表述显然并非局限于对历史结论的阐述,而是意在引导师生重视“如何知道历史”的思想方法。
上述视角也为破解本课标题中“代表”一词的内涵提供了切入点。为何称北京人为“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呢?教材正文中虽然没有直接给出解释,但多次出现了如“北京人……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等高度肯定北京人对人类起源研究价值的表述。这说明,对“代表”一词的理解,可从史学思想方法的视角切入,落脚于北京人对认识人类起源的重要价值。
基于以上思考,可将本课教学立意确立为:以北京人为代表的古人类遗址考古发现,是认识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为研究早期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可靠证据。
当然,上述策略和案例仅能呈现对教科书进行文本解读的部分视角。在实际教学中,往往需要对上述策略进行有机整合、综合运用,并结合教师对课程标准等的解读,方能实现对教学立意较为精准的把握。
【注释】
[1]王邦佐:《政治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371页。
[2]於以传:《把握课程内容主旨,突破<中外历史纲要>教学瓶颈》,《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第2期,第5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