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成长型思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褚晓丽
当我和学生交流的时候,分析为什么考试不理想,常常会听到学生这样的回答:“老师,我初中历史成绩就不好。”“我历史一直不好的。”以前我只是觉得这样说比较消极,当我了解了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之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笔者试图从学生的学习心态入手,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
一、两种思维模式
为什么人会有不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独辟蹊径,认为这是由两种思维模式决定的。在其著作《终身成长——重新定义成功的思维模式》中,她提出了影响个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即人的思维模式: 一种叫固定型思维模式,还有一种叫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认为人的能力是一成不变的。持这种思维的人往往认为成功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失败就意味着你并不聪明。成长型思维模式则认为人的基本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成功是努力工作、坚持不懈、训练和学习的结果。”[1]“即使人们在先天的才能、兴趣或者性情方面有着各种各样的不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和个人经历来改变和成长。”[2]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
二、成长型思维的重要意义
成长型思维模式让学生拥有努力的动力。如果说一个人能学会什么东西,那么世界上其他人也都可以学会,只要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人们能做的事比自以为的要多得多。成长型思维模式还能发展人的大脑,使大脑持续成长。成长型思维模式会让人们爱上自己做的事,即使面对困难也会继续热爱。从这个层面来说,成长型思维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它能帮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看待自己,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学习,还能使学生调整思考的出发点,建立新的思维习惯,改变自己的学习态度。而且,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的。
三、成长型思维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思维是一套观念,观念促成行动。作为老师,如果能搞清楚如何去影响学生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来成就自己,改变开篇提到的对自己一成不变的认知,这对教学工作将会有非常大的帮助。因此,经过多方研读和尝试,笔者找到了以下方法来构建科学系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
第一,正确利用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
在课堂上培养成长型思维时,语言是起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和使用的成长型思维词汇,用故事来传达成长型思维,促使成长型思维语言的运用模型化,并使用心理对比等技巧。
语言能反映和塑造我们的思想。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很可能为语言所困,我们所说的话可能与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或与事物的本质背道而驰。关注语言意味着不仅需要批判性地看待它,也要把它当做一种工具,作为一种弥合思想之间鸿沟的手段。培养成长型思维,我们必须从语言着手。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词汇需要符合我们正在努力培养的特征。如果仅仅告诉学生不应该害怕犯错误,这是没有用的,就像批评学生犯错一样。成长型思维如何与语言相结合呢?以下是一些与成长型思维相关的词汇:努力、挑战、锲而不舍、思考、学习、反馈、决定、克服挑战、有益的错误、有用的失败、试错、尝试与改进、对思维的思考、元认知、反思、坚持、过程、勇气、决心、成长、弹性、学习目标、改变等。老师要在课堂上经常使用这些词汇,可以从选择其中几个开始,例如:有益的错误和尝试与改进。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介绍所选择的词语,比如创建一个词语展示墙;让学生根据短语设计海报等作品;以这些词汇为主题进行教学;在对话中师生或生生一起使用等。
合理选取与成长型思维有关的故事。对于高中生来说,非虚构类的故事更具可信度,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更能打动他们。比如,讲解名人的案例。我们可以使用托马斯·爱迪生的例子:重视尝试与改进、J.K罗琳:坚持,把失败放在一边、迈克尔·乔丹:关注过程,错误是学习的必经之路等。也可以使用以前学生的例子,比如说2012届的钱同学,当时历史还是等级考试的时候,一开始成绩几乎一直是D,但最终得了B的故事。如果能邀请到以前的学生回到课堂上来演讲,那么讲述效果会更强大。
重塑教师自身和学生的语言方式。怎样算是重塑语言呢?首先要听学生说了什么,然后思考如何重新组织这些词,使它们具有不同的意思,接下来把这些词说给学生听,最后如果可以的话,让学生注意区别他们最初的用语和老师重新修改的版本,比如说“我历史根本不可能考到80分,那为什么还要那么费劲学呢?”可以重塑为“我们刚开始不容易得到高分,但如果我们一起努力,你就会开始掌握方法和诀窍。”在重塑语言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不要否定学生的声音。最著名的重塑技巧是使用“还”这个字来改变学生陈述的含义。“我做不到”变成“你还不能做到”。“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变成“你还没能解决它”。
通过心理对比训练学生的成长型思维。教给学生一个思考未来的结构——“如果……那么……”。如果我想学好历史,那么我必须认真听课和做题,这就是心理对比。在期望的事和使之成为现实而需要做的事之间形成对比。这个技巧能帮助学生在想要什么和需要做什么之间建立联系。它帮助学生勾画出他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指引目标之间的路径,而往往这条路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看到的。
用隐喻与明喻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的形成。比如“你的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你使用它越多,它就越强壮。”“反馈是你的朋友,它可以帮助你。”“努力是一种载体,它需要方向和大小。”“挑战是大脑的食物。”“错误是理解的基石。”[3]
第二,改变学生对错误的认知,促进成长型思维教学。
错误和失败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学生犯了错,教师要给出的是建设性的建议。建设性的意思是帮助孩子弥补某些事情,创建一种更好的情形,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老师可以通过错误日志帮助学生追踪和反思错误。错误日志的创建方法:建立一个表格文档:可以包含以下4列:日期、错误内容、错误原因、错误的启示。通过这样的工具,学生可以追踪、反思和分析自己犯的最重要的错误。当然,日志不是用于记录每一个错误,要集中在有益的错误上。教师可以先创建一份示例错误日志,为学生提供参考,模仿,再内化。更进一步,可以建立一个名为“我们最好的错误”的展示墙,来记录全班的有益错误。错误日志如下:
第三,改变学生对努力的认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针对性的努力。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学生会把努力看作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对他们来说,努力和成长是有联系的。这赋予了努力意义,意义往往支撑着动机,反过来又推动行为。
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努力是一种矢量,它有大小和方向。“区分有用和无用的努力的一种方法是,比较一个在原地跑步的人和一个跑向终点线的人。他们可能消耗相同的能量,但是其相对效用却差别很大。在原地跑的人费了很大的力气,结果却发现自己还停留在原地。跑向终点线的人付出了同样的努力,最终达到了目标。”[4]
利用成功的标准帮助学生达到目标。“成功标准是指,让学生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做什么才能获得成功,从而帮助学生确定努力的目标。”[5]比如,碰到小论文题该怎么答,教师需在一开始就给出解题的步骤:论题方向先看设问,再看材料,最后看引言或材料出处;论点表述规范:一般来说是一个主谓宾齐全的陈述句;论证过程要结合材料,分层论述,论从史出,逻辑清晰;总结要首尾呼应,升华要基于变式陈述,可以是历史结论或唯物史观。有了抓手,学生才知道该怎么来做。教师可以使用关键词指令,提示学生从哪些角度展开阐述,来帮助学生明确努力的目标。在后续讲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来复述成功的标准。使用评估分类,帮助学生做出有效评估,并向学生展示一篇范例论文;训练学生运用成功标准,在特定时间点自我评估;用战略共享与战略思考,让学生达成有针对性的努力:展示学生的答题论文,让学生按照给出的成功标准来进行评估,鼓励学生互相分享策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反馈,指导其努力的方向。
并非所有的努力都是平等的,有针对性的努力才是正确的方法。
第四,给予学生良好的反馈,并鼓励学生正视反馈。
反馈使学生获得他们可以用来学习、成长和发展的信息。“表扬孩子时,不应该表扬他们的个性特质,而应该表扬他们的努力和成就。”[6]当学生刻苦学习但没有获得好成绩时,教师可以这样反馈:“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曲线,可能你需要更多时间来掌握和自如运用这个学习材料,但是如果你继续坚持,最后肯定能掌握它的。”[7]构建以反馈为导向的表扬。另外,反馈需要落实。给学生提出的建议需在下一次课堂中强化,给学生时间来消化。
第五,关注并让学生反思其学习过程。
过程是我们用来思考、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事物的,不是独立于知识和理解而存在的。帮助学生去思考的过程是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特质。“一个成功学生的主要目标是拓展自己的知识,拓展自己思考和探索世界的方法。他们不会将分数当作自己的最终结果,而是将它看作帮助自己继续成长的一个途径。”[8]
帮助学生思考和改进过程的方法:建模、建议、提示等。建模即用不同的方式模拟过程。比如:如何来做历史选择题:一看时空,二看主旨,三看设问。建议学生如何调整或改变他们正在努力实现的过程,甚至是建议学生尝试其他方法。例如:对于某一事件的影响,可以从积极和消极的层面来思考,也可以从对过去、对现在、对未来的角度考虑,还可以从对国内和世界两个方面出发等,方法并非一定。提示比建议稍微温和一些,提示也能让学生承担更多的责任。例如:你的答案写到了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是否有什么遗漏的呢?有没有更多的角度呢?
以上是笔者对成长型思维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的一些浅显思考。这几句关于成长型思维的话非常有力量:明天的你会比今天更优秀。决定你成长的第一步不是你是否努力,而是你是否相信努力。成功往往是一时的,而成长才是一辈子的。希望学生能带着成长型思维来学习,增强学习自信心,爆发学习创造力,进而做更好的自己!
【注释】
[1][3][4][5][英]麦克·格尔森著,白洁译:《如何在课堂中培养成长型思维》,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年,第13、45、71、75页。
[2][6][7][8][美]卡罗尔·德韦克著,楚袆楠译:《终身成长》,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217、23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