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 研学 拓学

作者: 陈维花


[摘  要] 研究者以计算课为例,通过分析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以有效先学为合作学习的载体,以“围听接问”为合作学习的机制,以“团队作业”为合作学习的延伸,将情感态度融入探究学习,给予学生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学习体验,从而唤醒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 小组合作;有效学习;合作探究

一、案例背景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已被一线教师普遍接纳和采用。在这种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认真倾听同伴的看法,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从而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形成以认同、自主、合作、创新、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课堂。

“小数加法和减法”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具备计算整数加法和减法的丰富经验以及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非常适合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先学、研学、拓学的学习历程,从而实现自主探究和构建。

二、案例描述

1. 片段一:有效先学,自主探究算法和算理

(1)课前探究

教师布置课前“导学单”任务:认真阅读数学教材的例1,分析题目的条件并解答下面的问题。

①小明和小丽一共要用多少元?列式为:4.75+3.4=   (  )。

请先用竖式计算4.75+3.4,再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样列竖式的道理,把你的思考记录在表1中。(友情提示:可以借助文字、画图、算式等不同的方式表达你的思考)

②教师巡视各组并适时指导。

学生围站在白板前互动交流,在白板上写下交流的重点;教师收集各组推荐的问题并进行分类,为全班交流作准备。

教学思考:课前提问的优势在于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确定课堂教学的研究重难点、知识容量,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成为师生、生生之间交流的场域,更好地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每名学生都能提出问题,有些问题不具研究价值,教师要在学生小组交流时进行筛选,择优选出与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算法、算理紧密相关的问题并将其分类,以便由浅入深地开展研究。

(2)全班交流

教师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分类后的小组提问。

①明晰算法与算理:小数点对齐的缘由。

师:第一类问题主要聚焦在“对齐”上,哪个组能解释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呢?最好带上自己课前的例子进行解释。

二组组长:我们二组来解释,请3号同学和大家交流。

3号学生:如图1,因为将小数点对齐后,元就可以和元相加,角就可以和角相加,分就可以和分相加,如果元和角相加一起就错了。

2号学生:我还有补充,我觉得小数点对齐后就可以做到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了。

师:你的补充很有数学味。七组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你们组能解释吗?

二组组长:如图2,因为当百分位对齐后,它们都表示几个0.01,相同计数单位才能加在一起,十分位、个位都是一样的道理。

师:哎呀,组长就是组长,看到了更深层次的数学问题。只有相同数位对齐了,才能让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教师相机板书: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对齐→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

②架构知识体系:小数加法和减法与整数的关联。

师:第二类问题聚焦在“小数加法和减法与整数的关联”上,哪个组推荐代表来交流?

六组组长:我们组来回答这个问题,请2号同学和大家交流。

2号学生:我认为它们在算法上是一样的,都是将相同数位对齐,只不过小数多了一个小数点。

六组组长:我同意2号的解释,我还想补充,其实它们更深层次的道理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

师:说得真好,又多了一位会看问题的组长。

③关注计算习惯: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的细节。

师:第三类问题指向了计算时的细节问题,就是得数的小数末尾是0怎么办?哪个组来交流?

三组组长:我们组来,请3号同学和大家交流。

3号学生:如果得数的小数末尾有0,可以大胆地把0删掉,因为小数的性质说小数的末尾去掉0、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这个0去得有理有据(教师向3号学生竖起大拇指),这个做法在数学中叫作化简。同样,在计算过程中数位不够可以添上0。

教学思考:教师对学生问题分类后,第一列的问题聚焦“对齐”,学生主要问“为什么将小数点对齐,而不是从末尾对齐”;第七问“为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比前六个问题思维层次更深一步,它更逼近相同计数单位相加减这一数学本质;第二列的问题将小数和整数的加减法进行了关联;第三列指向小数加法和减法计算过程中改写及化简的细节问题。学生提出的三类问题包含此课在传统课堂中要研究的全部内容。传统课堂学生一般根据教师抛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同样需要探究,通过探究经历数学知识获得的过程是数学课的主旨,不能因为要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对话技巧、思辨精神就把主旨丢掉,研究的内容同样要深入研究。

3. 片段三:课后拓学,团队作业接续合作

如表3,教师课件出示课后作业。

教学思考:设计“团队作业”有三个目的:一是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构建小数加法和减法的知识结构,以及明晰计算时的注意点,通过小组长带领达到全员做到先系统复习再完成作业的目的;二是让学生经历“研讨架构→自主命题→组内互考”的作业流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个体”为“团队”,变“独斗”为“合作”,持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三是不同能力水平的作业不仅能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而且能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真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案例反思:《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教学方式变革行动”,要求“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带动广大教师变革教与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克服单纯教师讲学生听、教知识学知识等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

国家高度重视“教与学”方式的变革,这与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相契合,让学生学会合作是重要的变革内容。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习合作技能最有效的场所是课堂。

(1)课前提问,让自主“先学”有效率

有效先学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它赋予学生充分的主体地位,因为学生不是被教师控制、灌输、强制的“物件”,而是可以自由呈现自己对竖式计算的理解,表达自己发现的问题。这不仅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进入彼此内心世界的基础,也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有价值的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既要为了合作而学习,也要为了学习而合作,合作和学习同等重要。事实证明,学生依靠生活经验就会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在自学课本以及完成课前导学案的探究算理过程中,学生已经提出不少问题。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呈现问题的平台,并将问题分类,让其指向性明确,以便于学生厘清算理、凸显知识结构,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2)围听接问,让合作“研学”有机制

“合作研学”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步骤,本课的合作研学没有随意争吵或组长独霸讲坛,呈现了有章可循、面向全体的有序研讨场面,这归功于已形成的合作研学机制。“围听接问”的合作学习机制是指在课堂中以组长为中心,四名学生围站在白板前,“一人说众人问,有不懂要提问,有重点要追问,发现新问题要提问”,让每位组员能在小组里充分表达,相互提问、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由浅入深地不断完善组内成员对问题的认识,让学生能“知不足而后改进”,从而实现学有所获。

从以上课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组织组内交流和全班交流时有着较为明晰的交流路径。组内交流的路径是从4号或3号(学困生)开始,按照4号→3号→2号→1号(组长)的交流顺序依次交流,组长适时评价,充分肯定和鼓励学习有困难的组员,确保每位组员都有表达的机会。

全班交流的路径为:组内交流→组外补充→组内再交流→组内总结,承担交流任务的组可以阐明的问题不依靠其他组的帮助;如果组内遇到困难,要及时接受其他组的帮助,直至将问题诠释清楚。

教师要不断训练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对话技巧,让每位学生都清楚互动交流时该怎么问、说、评、写。未经小组合作学习训练的学生往往在小组交流时会出现交流内容不聚焦的情况,东拉西扯讲不到重点,影响教学质量和节奏。经过训练的学生显得有条不紊,甚至个别学生能模仿教师的点评语,自信大方、技巧娴熟,这样的交流既促进理解又渲染课堂气氛,将部分“冷漠人”“边缘人”逐渐推向课堂中央,成为学习的主人。

(3)团队作业,让合作“拓学”有成果

通常一份作业很难满足不同思维层次学生的需要,难度过大会让学困生产生畏难情绪,过于简单则不能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空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性中存在着反叛因子,小学阶段中高年级学生的逆反心理明显,作业如果带有太多的限制,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学生的合作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能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作业,让课内的合作学习在课外继续发挥作用,使合作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作业是检验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环节,也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可为学生学会合作技能保驾护航。

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教,将学生经过预习能完成的内容以有效“先学”的方式安排在课前;课堂教学中赋予小组合作学习围听接问的机制,让学生在“研学”中应学尽学;以团队作业的形式进行“拓学”,将合作学习延伸至课外,展现合作学习的成果,彰显合作学习的价值。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环节都能互帮互助、获得信心,催生学习的内生动力,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作者简介:陈维花(1981—),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曾荣获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竞赛一等奖,南京市浦口区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