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单元的“主题式”作业设计策略
作者: 赵庭[摘 要] 教师要基于单元进行“主题式”作业设计,架构单元主题,打破学科边界,凸显育人功能。教师要制定作业框架,赋予学生充分的作业时空,优化学生的作业分级,完善学生的作业样态。基于单元的“主题式”作业设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单元作业;主题式设计
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不仅是教师检测反馈的手段和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和目标。学生依靠作业巩固知识,能从作业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作业是师生沟通的桥梁、纽带,教师要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利用作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巩固、诊断、分析。当前,部分教师在设计研发作业时常常聚焦于“某一课时”的“某一个知识点”,导致作业碎片化。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的认知?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策略是设计单元主题式作业。单元主题式作业是指在主题统领下,聚焦单元教学目标,发掘单元相关内容,把握单元相关结构,发挥单元整体育人功能的作业。
一、架构单元“主题”,制定作业“框架”
“主题”是单元作业设计研发的“风向标”,对学生的作业具有导向、调节、监控等功能。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遴选、提炼一定的“主题”,“主题”对学生的作业具有统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单元目标、内容、要求、评价等方面来提炼作业主题。“主题”是学生单元作业的灵魂,对学生的单元作业具有支撑性、支持性等作用。教师不仅是单元主题式作业的“设计师”,还是单元主题式作业的“建筑师”。教师要通过架构单元“主题”,制定作业“框架”,让作业具有统整性、结构性和系统性。
比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作业的内容有四个方面:一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二是“周长的认识”,三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四是“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根据这样的内容板块,教师应针对性地设计单元主题式作业。在教学中,笔者整合相关的目标、内容,设计了一个单元主题式作业:测量、计算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单元作业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把握“周长”的概念,还要求学生测量、认识、理解、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等规则图形的周长,进而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在这样的框架下,笔者设计了三个单元主题式作业。
作业1:画出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略);
作业2:测量、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如长方形的长、宽、周长,正方形的边长、周长,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周长,梯形的上、下底以及斜边的长度和周长等;
作业3:测量、计算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等。
借助作业框架,笔者设计研发的单元主题式作业紧紧围绕单元大概念、高观点开展,具有层次性、结构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单元主题式作业指向单元整体育人的目标,能实现单元整体教学功能。
架构单元主题能让教师设计研发的单元主题式作业具有结构性。相较于传统作业,单元主题式作业具有一种超越课时的持久的育人功能、力量和价值。实践证明,单元主题式作业能促进学生“再学习”,让学生在“再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单元主题式作业是学生单元学习内容的统整和综合应用等,它能促进学生认知理解、迁移思考等。
二、打破学科“边界”,赋予作业“时空”
传统的数学作业往往是一种“纸笔作业”。这样的作业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其形态往往锁定于课堂。设计单元主题式作业时,教师要打通学科关节,打破学科边界,让学生的作业从教材转向世界、从课堂转向课外。单元主题式作业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泛在性”作业,是一种远程作业。单元主题式作业往往是跨学科作业、跨界作业。
比如教学“元、角、分”这一部分内容后,笔者设计了“商品调查”作业,作业时间是一周的时间,作业实践的地点是各个“超市”“商场”“商店”。这样的单元主题式作业其实是一种生活性作业,也是一种综合性作业。学生在完成这种跨时空、跨学科、跨界作业过程中全身心投入其中、融入其中、沉浸其中。学生积极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与各种商品“亲密接触”,不仅认识了各种商品的价格,还学会了“商品的买卖”,能对常见的商品估价。在对话、交往实践中,学生学会了“买卖”的秘诀,如讨价还价、商品推销、挑选商品等策略,学会了“货比三家”、看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对话、交往的实践,让学生在作业中获得了超越数学学科知识的“大智慧”。这样的智慧不仅是一种学科认识智慧、学习智慧,更是学科实践智慧。在“商品调查”作业实践中,学生认识了人民币,能将不同币值的人民币相互兑换。在人民币的兑换、使用过程中,学生学会了人民币的换算,学会了用人民币购买商品。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人民币的使用完全超出了笔者的预设,如一些学生开通了“数字人民币”,认识了“数字人民币”,并学习用“数字人民币”购买商品。这样的单元主题式作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的潜质、潜能,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实践证明,单元主题式作业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三、引导学习“进阶”,优化作业“分级”
作业是引导学生认知、思维进阶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利用单元主题式作业促进学生的学习进阶。为此,教师可以将基于单元的主题作业分解,根据具体学情将学生的作业目标分级、内容分层、方式分类。单元主题式作业要具有整体性、结构性、连续性、层次性、阶段性等。作业的分级、细化,要体现“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在小学数学单元主题式作业设计、研发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细化作业的分级,将单元作业分为大单元作业、小单元作业、模块作业、课时作业等,使各作业板块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印证。
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相关内容后,笔者立足“图形变换”的视角,从形体“变化”的视角,设计研发了层次性、阶梯性的单元主题式作业。
作业1:卷一卷。将一张长方形纸折成长方体,说一说长方形纸的长、宽与长方体的关系;将一张长方形纸卷成圆柱,说一说长方形纸的长、宽、面积与圆柱的关系;将一张扇形纸卷成圆锥,说一说扇形半径与圆锥的关系,扇形的弧与圆锥的关系。
作业2:转一转。将一张长方形纸以长为轴旋转、以宽为轴旋转,得到的轨迹是什么形体?将一张直角三角形分别以两条直角边为轴旋转,得到的轨迹是什么形体?将一张半圆纸以直径为轴旋转,得到的轨迹是什么形体?
作业3:叠一叠。将许多长方形纸叠加,得到什么形体?将许多三角形纸叠加,得到什么形体?将许多梯形纸叠加,得到什么形体?将许多圆形纸叠加,得到什么形体?
作业4:切一切。将一个圆柱切成两半,有几种切法?每一种切法增加了哪几个面?表面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通过这样的单元主题式作业,能将学生学习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教师借助“图形的变换”单元主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操作,能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获得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数学认知、思维、想象等不断进阶。随着对数学学科知识的认知不断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力、探究力、实践力等不断提升。作业成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驱动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动力引擎。
四、凸显育人“功能”,完善作业“样态”
单元主题式作业不同于传统的“大一统”作业。设计单元主题式作业时,教师要注重分层,注重发扬学生的个性,注重发挥作业的引导、启发、点拨等功能,让作业不再机械、单调,杜绝重复性作业。单元主题式作业是一种挑战性的作业,不是“盆景式”的走过场,而是注重作业实效。单元主题式作业能凸显育人功能,能优化学生的作业样态。
比如教学“时、分、秒”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利用单元主题式作业引导学生认识时、分、秒,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和养成珍惜时间的品质。这样的单元主题式作业的功能定位超越了传统作业的认知功能,将作业目标导向情意、态度、价值观领域。
作业1:时刻性作业:记录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比如早上什么时候上学,中午什么时候吃饭,晚上什么时候延时?
作业2:时段性作业:一分钟能做哪些运动?十分钟能写多少个字、能背多少首古诗?一小时能做哪些家务?
作业3: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生活时间。
作业4:规划自己一天的时间,并制定作息时间表。
这样的单元主题式作业充分凸显作业的育人功能,不再是传统的以纸笔为主要载体的作业,作业融入了学生的观察、操作、表达。同时,作业不仅关注学生认知,还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这样的作业中,无形的、抽象性的数学作业被学生以有形的观察、调查、统计等方式表征出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时间有了相应的感受和体验,通过单元主题式作业能感受父母每天的辛劳。这样的作业不仅让学生巩固了有关时间的知识,还让学生享受到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乐趣,享受到一种生命成长的喜悦。
教师要优化学生的作业样态,凸显育人功能。在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应成为一个发现者、建构者、创造者。优化作业样态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调动学生的作业积极性,让学生从传统的“要我作业”转向“我要作业”。作业如同一块“磁石”,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作业实践之中,让学生在作业实践过程中感受、体验愉悦。
作业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不仅是一种工具、手段,也是一种目的。单元主题式作业是一种综合性、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思考、探究。作业不仅能巩固学生的已有认知,而且能拓展、延伸学生的认知。教师要立足学生学力提升、素养发展的视角,以关联的、整体的、发展的策略设计学生的数学作业,让作业能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导学生的数学学习不断进阶、不断跃迁。
作者简介:赵庭(1977—),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